學校未成年人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09:09:00

導語:學校未成年人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未成年人教育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校教育;預防;犯罪;未成年人

論文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考慮到學校教育有著比其它教育更豐富、更全面、更系統的優勢和作用,為此,以學校教育為出發點來探討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但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斷出現,居高不下,而且有逐漸上升趨勢,引起各國政府及社會的普遍關注。未成年人犯罪是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考慮到學校教育有著比其它教育更豐富、更全面、更系統的優勢和作用,以學校教育為出發點,就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一些設想。

1.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1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

1.1.1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觀原因。未成年人渋世不深,對法律、法規知之不多。對于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有時并不了解,在一定的條件下實施了犯罪還不以為然。未成年人法律意識淡薄無知,是導致違法犯罪的根本原因。

1.1.2未成年人身體發育和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未成年人十三四歲以后身體和生理上發生三大變化:一是身體外型變化,二是內臟機能健全,三是性發育接近成熟。未成年人由于身體和生理機能迅速發展,而腺體發育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所以常表現為有旺盛的精力但用之不當,在其他不良因素的影響下,易發生暴力性的違法犯罪行為。如打架斗毆、搶劫、強奸、尋釁滋事等。

1.1.3未成年人特定的心理特征。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在認識、感情、意識和行為等方面與成年人均有所不同。第一,未成年人認識能力底下,他們對道德、法律的認識往往愚昧無知,是非模糊甚至顛倒是非,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尚未確定。常為強烈的個人欲望與個人利益驅使,對一些社會不良的風氣卻盲目追求,認為吃喝玩樂才是人生重大的幸福,打架、稱霸是英雄等,在這一心理驅使下常不顧法律,為所欲為,走上犯罪道路。第二,未成年人在情緒上具有不穩定性和易沖動性,有重感情義氣的傾向,往往喜怒無常,有時激情突發難以控制,容易偶發犯罪。第三,未成年人意志力薄弱,容易產生自卑感,當發生違紀行為時往往缺乏改正和爭取進步的信心和勇氣,易產生自暴自棄和破罐破摔的思想,盡而逐步滑向犯罪的深淵。

1.2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觀原因

1.2.1家庭教育的失敗。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思想是否正確,方法是否得當,家庭環境的好與壞,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良好的家庭環境,子女極少出現違法犯罪;反之,教育思想不正確,教育方法不正當,或不良家庭環境的未成年人,就容易誤入歧途甚至違法犯罪。

1.2.2學校教育的誤區。⑴重文化教育輕思想品德、法制教育?,F階段我國教育改革尚不完善,未能最終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人們實際上把學生文化成績的優劣和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衡量學校和教師水平和硬指標,制約著學校的教學和管理。⑵法制教育方法簡單,效果較差。有些學校的法制教育形同虛設,沒有從事法制教育的專、兼職教師,沒有聘任校外法律輔導員。教學方法死板,學生不感興趣,實際效果很差。⑶只重視少數“尖子生”忽視冷落了“落后生”。教師把主要精力用在有培養前途的“尖子生”身上,而對“落后生”則采取應付將就的態度,有的甚至持冷落歧視的態度。就這樣,部分失去升學希望并倍受冷落歧視,學習中無人過問,考試成績又上不去,就對學校,教師和社會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以逃學、輟學來表示抗拒。

2.1教育人性化

2.1.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人性化教育首先要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因為這種關系有助于改善學生在校的表現,提高他們的成績,導致教師對學生的能力和個性有一個更為積極的評價,進而幫助強化學生對學校的依戀。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一環是保持師生間溫馨的人性接觸和良性互動。這有利于師生進行深層的心靈溝通,建立和增強信賴感,營造校園祥和氣氛,可以使未成年人形成自我接納和自我肯定,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形成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精神,從而擁有健全的社會化人格。為此,教師應特別注意解決好關愛與幫助、溝通與理解、信任與鼓勵、自主與紀律等方面問題,為學生創造一個在關愛中成長,在愉快中學習,在歡笑中生活的環境。

2.1.2根據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針對未成年人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青春期教育、美育教育,注重發現和培養他們的良好興趣,培養和激勵其內心希望和追求,使其在追求中完善自我。如果學校能引導未成年人較深入地參與傳統活動,如參觀、座談、討論、郊游和集體事務,就能將他們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傳統目標的追求和對未來成功地盼望。參與這些傳統活動,還可以強化他們地社會責任感。

2.1.3改進教育方式,做好后進生地轉化工作。教師應以肯定、支持、鼓勵地教育模式,用溫暖、寬容、真誠來教導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后進生,學校首先要做好早期預防工作,發現不好苗頭,及時解決。要防微杜漸,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才不會造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其次,對后進生要多細心觀察、用心發現、真心包容、耐心說服、熱心鼓勵,針對他們在學習上的挫折,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檢討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秉承關懷、尊重、信賴的積極教育理念,協助他們重拾學習的勇氣和信心。讓他們在挫折面前深刻反省原因所在,痛定思痛的面對自己,增強其對挫折的承受力,從而更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2.2教學自然化

2.2.1教學方法多元化。人類所需學習的不僅是基本知識,更需要的是掌握學習方法,因為前者易過時,而后者可保常新。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應以多元開放和主動參與為原則,以“引領學習”取代“知識講授”推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別于傳統教育模式的另類學習情境,提供創新性的教材、教法與其它經驗性學習方案,如討論和辯論、合作學習法等,使教學由單向信息傳輸向雙向信息交流轉變,由重視記憶訓練向重原理應用轉變,由知識傳授型向綜合思維能力訓練型轉變,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主動發展自身轉變,從而使學生發展自我潛能,提升自我肯定、達成自我實現。

2.2.2課程設置科學化。課程的設置應以個人基本能力培養為本位,即以培養學生今后生活所需基本技能為目標,以合乎自然的法則、順乎人性的需求,盡量去適應學生,而不一味要求學生去適應統一教材、統一進度。能力的培養應兼顧不同學生在學業、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需要,與他們未來生活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貼近其生活世界的各類學習活動中增強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際溝通技能,學到生活中真正有用的知識,特別是要在培養“了解自我”“表現與創新”“尊重、關懷和團隊合作”“運用知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上下功夫。

2.2.3教學評估多元化。首先,應改變單純以升學率作為衡量和判斷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這種標準迫使學校將主要精力放在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而把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打入“冷宮”。其次,不應把學生分為好班與差班或重點班與普通班,也不應再依照考試成績作為分班的標準,盡可能的常態分班,使他們相互學習彼此的優點,改正彼此的缺點,以學習與改正取代敵視與距離。再次,對教學的評估,不應單純以抽象的文字和數字為準,還應加上具體的操作式標準,如推出作品、實際操作、文體活動等等,這樣評估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和投入和程度,而且有助于幫助學生發展思維性、表達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2.3加強道德、法制教育

教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品行的引導。學校要對學生進行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培養和引導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特別是要進行正確人格培養。法制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教育,也是一種道德教育,可以將法律規范、道德規范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法制教育不應僅僅是對法律條文枯燥的講解,而是要講究方法,注意實效,要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把教育寓于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有意義的諸如科技、文化、體育、娛樂等活動之中。通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啟迪,從而了解哪些是社會所提倡,哪些是社會所反對的,自身應該做什么,怎樣做,以此培養未成年人的道德觀念、法律意識和行為意識。

本文圍繞加強學校和學生的連結紐帶展開,希望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幫助。但應該看到,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并非一種簡單的社會現象,而且有復雜的社會背景。當然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也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必須學校、社會、家庭齊抓共管,從社會多種層面展開。進一步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這項工作更符合實際,更具有科學性,收到更好的社會效果。

參考文獻:

[1]康樹華.青少年犯罪與治理[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年.

[2]康樹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與法律教育全書(上中下卷).西苑出版社,1999年.

[3]李淑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實用問答及相關法律.中國檢察出版社,1999年.

[4]中國預防犯罪通鑒(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