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及法律缺陷
時間:2022-09-19 08:14:36
導語: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及法律缺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媒體的產生依托于互聯網技術,以普通公眾為受眾群體,區別于傳統媒體。本文闡述了在當今社會我們每個個體都是自媒體,分析了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播轉變的優勢及其法律缺陷,并指出自媒體的發展還需進一步引導和限制。
關鍵詞:自媒體;傳播;轉變
1每個人都是自媒體
有這樣一個比喻:人生是一本書,經歷的越多越厚重。每一本書存在的價值便是被人閱讀,傳播書中的思想,影響更多的人。我們每天都要遇見各式各樣的人,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經歷既會讓我們的人生豐富多彩,同時也能夠用我們的生活經驗去影響他人。每個人都是生活中的媒體,在不同人身上我們總是能輕而易舉的讀到豐富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是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當一個人在一件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上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叫做交流;但是當一個人在一件和自己無關的事情上表述自己的看法時,多多少少就會有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因素在里面。這種情況在如今的社會變得越來越普遍化?;ヂ摼W的發達會使人們看到的和自己無關的事情越來越多,這些事件充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喜歡針對某個熱門話題隨便聊上幾句,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有人愿意去聽,那么無論你是用喉舌還是用鍵盤,你本人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媒體評論人,而不單單只是新聞評論人發表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受眾群體已經變為了公民自己。
2自媒體:從傳播到互播的優勢
2.1推動傳統新聞媒體業務發展: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主宰傳播的壟斷局面,我們很容易發現,傳統媒體千篇一律的時候很多,一條新聞可以在多家媒體同時出現,內容更是千篇一律,可以說毫無自己獨到的,新穎的看點,在一些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也是一樣,大多數頭版的新聞就像復制粘貼一樣,很多時候看新聞不如看完題目后直接看網友們的評論。公眾評論的聲音很多都超過了一些編輯的觀點水平。在這個被改寫的新聞傳播格局中,專業新聞媒體機構既要設法維護自己的地位,又要尊重非專業新聞信息制作者的價值,更要學會吸納傳統意義上群眾的力量,從而避免自己被時代所“out”。
2.2媒體組織“把關人”角色弱化:自媒體時代新聞的發展改變了傳統新聞的傳播流程。公民作為新聞的傳播者可以自行利用自媒體將任何想公之于眾的新聞隨時。公民新聞的平民化色彩導致傳統“把關人”信息壟斷權力的弱化。每一個公民都擁有了信息的傳播權,都成為了自己的“把關人”。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沒有人會限制你所的內容。價值取向不同、審美興趣不同的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觀點。雖然一些公民新聞網站或者社區論壇中有編輯擔當“把關人”的責任,但他們也不再像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那樣是“教誨者”,而更多是一個組織管理者,在參與討論時,他們與其他公民是平等的。
2.3促進傳統媒體實施輿論監督:近日,網名為“@彎彎_2016”的微博用戶了一條自己在北京和頤酒店遇襲的視頻與相關描述,微博一放出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據統計,從4月4日注冊賬號到4月8日,該微博總閱讀量就已達到25億,有超過250萬網友參與討論。隨著輿論的發酵,相關報道、評論也迅速霸占了各大新聞網站的“高地”。新聞由民眾將一些侵犯自己權利的事情進行曝光,引發社會輿論支持,進而影響媒體態度,迅速恢復其輿論監督職能。
3自媒體:從傳播到互播的法律缺陷
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方便公眾獲取形形色色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帶來不少問題,“隨手拍”“網絡直播”侵權、APP平臺泄露個人信息、利用微博微信平臺散布虛假信息等問題,成為制約自媒體發展的“絆腳石”。自媒體發展,不能突破法律底線。
3.1直播或侵權:四川一位幼兒園的老師,在網上直播班上小朋友上課以及午休的情況,此事經網友和媒體曝光后,引發了網絡輿論。大家探討的話題主要集中在,老師上課期間通過手機視頻直播孩子聽課情況、孩子的照片等是否構成侵權。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作為群居生物,窺視別人的生活是人的一種本能,網絡直播無疑讓這種本能更便捷地得以實現。而且,由于未經設計、剪輯,網絡直播比真人秀更加真實。此外,通過群聊對直播內容隨意評論,更增加了網友的“參與感”。然而,這種真實的參與感很可能突破法律的底線?!叭绻囊曨l或者圖片無意識地暴露了一些信息,很有可能侵犯他人的隱私權?!?/p>
3.2個人信息屢遭泄露:在自媒體時代,“隨手拍”“網絡直播”等行為可能在不經意間侵犯他人權利,但公民個人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將自己曝光。2015年,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與北京、上海、深圳消協等30家消費維權單位聯合《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超5成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個人信息被泄露。根據這份報告披露的信息,公民個人信息會通過不少渠道被泄露,最為突出的兩個渠道為:包括電商平臺、搜索引擎在內的網站;手機、PAD、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等個人信息終端上的APP。從這份報告不難看出,最容易泄露個人信息的渠道與自媒體平臺有不少關聯。
3.3網絡虛假信息肆虐:自媒體時代,賦予了每個人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借助于互聯網,自媒體的發展蒸蒸日上。然而在欣欣向榮的背后,自媒體也開始亂象,各種抹黑、吹捧,抄襲難絕。當金錢與文字相聯結,自媒體逐漸喪失了應有的面貌。近日,黃曉明要向自媒體打官司一事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網絡上不少自媒體不向當事人求證,便公開炒作。一時流傳著各種關于黃曉明的不實言論。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給信息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當人們拿著手機、端著ipad沉浸在“新聞無處不在”的喜悅中時,虛假信息也隨之漫天而來。2015年6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藍皮書指出,近六成假新聞首發于微博。
作者:朱妍娜 張雯瑜 楊李樹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張瑩.淺析“自媒體”的特點.科技文匯,2008-02.
[2]周曉虹.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新聞界,2011-04.
[3]張潔.自媒體發展對新聞傳播的影響.青年記者,2011-08.
[4]張潔.自媒體時代我國公民新聞研究.河北經貿大學,2011.
- 上一篇:網絡空間個人隱私權法律保護研究
- 下一篇: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續期法律爭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