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法學論文
時間:2022-05-05 05:05:08
導語:案例教學法法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具有較長實踐歷史的教學方法,在各個專業領域的教學中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值得梳理和研究。本文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介紹了一般意義上的案例教學法,分析了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相關應用問題,回顧了案例教學法在美國法學教育的應用并提出對中國法學教育的啟示意義,并進一步結合中國法學教育的理想和目標,對改進案例教學法在中國法學教育中的應用提出建議。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法學教育;改進建議
中國的法學教育在經歷了90年代以來的蓬勃發展之后,近年來,問題凸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當代法學教育的自身缺陷,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基礎性不足、覆蓋面不廣,在技能訓練方面則幾乎“全方位缺席”,培養模式相對單一,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不足。教法作為法學教育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對教法的研究和改進會使法學教育效率和質量有所提升。而案例教學法是具有良好教學實踐效果的教學方法,值得關注和研究,對中國法學教育的實踐肯定也是有所裨益的。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述
一般意義上的案例教學法,首先要對案例教學法的歷史淵源和演進有所了解,然后對發端于美國的現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法做一個概念性的界定,并從中抽煉出案例教學法的一般要素。(一)案例教學法的概念界定。關于案例教學法的含義和概念的界定,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一個流行的定義是:教學案例是一個描述或基于真實事件和情景而創作的故事,它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學習者經過認真的研究和分析該案例后會從中有所收獲①。通過對案例教學法的特征、手段、目的等因素進行歸納和分析,筆者認為,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案例作為教學材料,通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的方式,使學生深化對相關理論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二)案例教學法的基本要素。如前文所述,盡管對于案例教學法的界定有一些通說的觀點。但是,由于案例教學方法在課堂和專業實踐中的特殊定義在各專業和學科之間,在各專業或職業內部,以及具體實施它的教師們之中都是不同的,所以,考察案例教學的基本要素,找到其與傳統教學的區別點更有意義。綜合而論,一般意義上的案例教學都具有以下幾個要素:1.案例是教學的媒介和載體。案例分為廣義上的案例和狹義上的案例兩種。從廣義上說,任何有參考意義的事件應都屬于案例的范疇。從狹義上理解,即從各個特定專業領域的角度考察,比如法學教育中的案例,應該指的是案件事實本身和法院經過審判,從而形成的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書。在某些情況下,一些虛構的法律情景和思想實驗②都可以也可以成為案例。2.方式是課堂討論和課后總結。課堂上的討論可以是單獨問答也可以是集體談論。單獨問答是老師和特定同學間的對話,也可以是特定同學和特定同學間觀點的交鋒。而集體討論就是參與教學活動的所有人的交流。當然,課后的總結報告和復盤討論當然也是案例教學法的實現形式和實踐環節。3.目的是實踐與應用。案例教學法的目的是實踐性的,即理論的交流研討是為了給最后實操結果做支撐,或者說,特定的案例就是為了培養參與者在某方面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單純的理論研究和討論,而不以某種實務性的結果為目的,和案例教學是有所區別的。
二、美國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及啟示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美國的法學教育,所以在美國的實踐是比較重要的研究對象。在美國百余年的應用歷史中,案例教學法自身被不斷完善,同時輔之以制度設計上的配套措施,已經有了其特色和發展。研究案例教學法在美國法學教育中的應用,最大的意義在于對中國的法學教育提供一些啟示。(一)案例教學法的應用。1.基本教學流程。(1)動員學習者。如事先設立外部的激勵機制,用評分或者其他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也可以事先就下發課堂相關的材料,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案例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在很多案例教學的實踐中,這一步驟也是對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2)教師的準備工作。首當其沖的是選擇精當的案例,并精通案例內容,對案例有一個完整的掌握;預測學生對案例的反應,如學生對案例的看法或者好惡等;想象希望的案例討論如何進行,也包括怎樣開始和怎樣結束等。(3)案例討論。一般的邏輯順序是發掘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看法)、進行評價并得出教訓。在三人至六人的小團體中,學習者可以通過集體討論來獲得認識,同時,教師也應當進行單獨的啟發式提問來推進討論和結論的得出。(4)得出結論。法學的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實務性的,是對基本的理論知識的升華和再認識。教師在將討論結束時不應該為案例提供一個“官方的”或言“審定的”觀點,而更應該對涉及到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其應用做出評價,關注于現實中已經發生的實際的處理結果會使學生自然地產生課堂的討論內容似乎并不重要的感覺。(5)反思。包括教師課堂的記錄材料和課后的評價內容,也包括學生的課后討論和進一步學習。2.教學目的。美國的法學教師們一般只引導問答而不給出確切的答案。換句話說,法學院的教授非但不把法律解釋清楚,反而故意提出各種刁鉆的問題來考驗學生,讓學生們不斷地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理論解釋同一個(類)問題。這其實就是培養參與者的思辨能力,或稱之為“類律師思維③”。這種思維能力的導向就是實務,即要求學生在以后的法學生涯中能夠較好地解決實際地問題。(二)美國案例教學法對我國的啟示。1.改進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搭配方式。首先,必修課的老師對專業課的具體理論內容進行講授,而后開設相應的選修課,對于必修課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案例訓練。講授者可以是必修課的老師,但考慮到實訓效果,也可以讓業務水平較高的律師或者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講授。在開設時間上,平時的教學任務和課時比較緊張的,可以考慮效仿理科對于“小學期”的設置,在小學期進行講授和學習。2.針對較高年級開展案例教學。由于美國和中國法學教育體制的差別,盡管美國法學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從事的專業與法學無關,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學習經驗、技能和理解能力、人生閱歷較本科生有所不同,而且美國法學研究生的入學門檻相較其他專業也是比較高的,學生的素質當然也就普遍較高。而中國的法學教育從本科生就開始了,而且由于大類招生的開展,本科生在大一年級普遍沒有接觸真正的法律知識,所以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很匱乏,不便于開展教學。等到學生接觸了一些法學知識,而且有了自己的初步的思考和疑問之后,在較高年級開展法學案例教學是比較可靠的,當然,在較低年級的法學教育中,老師引導學生對社會案例有自己基本的關注和思考是值得鼓勵的。
三、中國法學案例教學法的發展和完善
由于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的起步比較晚,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應用還有相當的問題。同時,案例教學法對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教育目標和理想的契合程度較高,所以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對中國案例教學法的改革和完善的一些建議。(一)法學案例教學法的發展目標。教育部聯合中央政法委下發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法律人才。該計劃所要培養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備深厚法律基礎,擁有處理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善于解決國際法律事務的能力,同時又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廣博的知識結構,具有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的法律人才。顯然,對于法學生來說想獲得這些邏輯思維能力、法律職業的語言技能和法律職業技術單靠理論教學是無法達成的。鑒于此,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強調了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反映在教學方法上,就是搞好案例教學,辦好模擬法庭和法律診所。而這中間,案例教學的位置又是第一,足見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對于學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比較廣博的社會事業的培養也起到倒逼的作用,也是有利于深厚法律基礎的養成的。所以,案例教學法的發展目標就是為培養卓越的法律人才做出貢獻。(二)改革完善案例教學法的對策及措施。1.平衡法學理論講授與案例實踐教學的關系。中國作為制定法國家,與判例法國家的法學教育確實應該有所區別,大陸法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都由立法者規定于法典之中,法學理論的系統性也很強,只有主要通過講授的方式才使學生掌握法律成為可能。但是,案例教學法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講授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實踐能力。所以,在我國應當實行以講授法律為主,案例教學為輔的方式。2.加強師資力量和培訓教師相關技能。從教師的素質上考慮,需要教師自身有一定的法律實務經驗。雖然哈佛大學法學院摒棄使用律師等法律事務者充當教師,甚至教師和律師之間還有某種互相歧視的傾向,但這一點很不可取而且為許多人所詬病。加強師資力量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鼓勵教師去參加到法律實務中去,通過在律師事務所做兼職的形式加強經驗;二是,更多地從成功律師中聘用教師來開設針對性的課程。至于教師在前文所述的案例教學流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更是決定了一堂有效的案例教學課對老師的水平要求很高而且是必需的。3.編寫法學案例教材和建設案例庫。好的案例教材是案例教學開展的基礎。雖然在書店經常能看見部門法案例匯編的書籍,但絕大多數都是某個教師按照他所講授的方法和習慣來編排的。一方面中國的法制建設較晚,法院積累的具有代表意義的案例不多,同時又欠缺法院案例編纂機構亟待補齊。另一方面,有許多判例法院并不公開,平常的教師學者難以收集和編寫。所以,案例教材的編纂工作由相關的國家部門牽頭開展更為適宜。至于案例教材和案例庫的設置上應當以課程的基本脈絡和框架對案例進行排序。同時每個案例的編寫組成如基本情況、法條的適用和理解都是所必需的。
四、結語
2018年首批參加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學生應該對國家對司法考試制度的改革有了最切身的體會,頂層設計的改變更凸顯了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改變,兩段式的考試使法律實務技能的要求更高。而案例教學法作為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方法更是值得進一步推廣和學習,同時,其教法本身也應當有所改進適應中國法學教育的實際情況,以發揮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好的作用。
作者:姚天沖 陳擇炡 單位: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 上一篇:法學投稿要求與注釋
- 下一篇:工業技術期刊廣告刊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