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制教育體制機制研究

時間:2022-05-21 09:30:40

導語:公民法制教育體制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法制教育體制機制研究

摘要:以“校地聯動”為載體,達到學校和地方“共學共育”法制教育的目標,形成校地各取所長,相互補充的法制教育格局,科學構建學校和地方互動開展法制教育的體制機制。

關鍵詞:校地聯動;法制教育;體制機制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要達到依法治國的目標,就必須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培養公民的法治精神。校地聯動便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校地聯動主要是指利用學校教學資源和地方司法機關資源開展公民普法活動。

一、開展公民法制教育體制機制的含義

開展公民法制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樹立公民法律意識是全社共同的事情,要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就必須借助高校和地方法院、律師以及相關援助等法律機構,實現校地聯動、資源共享。在調動校地兩方面資源中就要積極構建調動雙方開展法制教育積極性的有效體制機制。

二、開展公民法制教育體制機制的內涵

1.建立調動校地法律資源的組織領導體制。用學校資源、公檢法等地方資源來為全社會公民法制教育服務,就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制,體制中必須包含成立一個機構或組織,專門領導學校和地方兩種法律資源開展公民法制教育,這個機構或組織必須在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的體制中居于領導地位,成為學校和社會法律資源的領導者。在功能上,能夠協調學校資源和社會法律資源在公民法制教育方面的一致性,相互補充,形成合力。2.建立校地法律資源的工作運行機制。所謂工作運行機制。是指校地聯合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系統的結構及其運行機理。重點是理清內在聯系、功能及運行原理,這是決定教育功效的核心問題。開展公民法制教育,不僅需要高效統一的領導體制,還需要學校、地方法制教育資源以及受教育的對象——公民,共同構成了開展法制教育的結構,學校借助校外法制資源開展教學實踐,校外法律機構可以借助學校的教學資源對公民進行普法教育。當然,這一機制還需要公民養成學法的意識、自覺性和主動性。使三者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形成了開展法制教育的良好格局。3.建立利用校地法律資源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的工作考評機制。開展公民法制教育所依托的資源在運作時應該是有機的整體,各方運行應該達到什么樣的狀態和目標,要有人或部門來進行考評,建立對參與各方考評的聯動機制。這一機制應該有考評的標準、考評的流程、考評的實施。實施考核者應該由校地各有關方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或標準形成考評機構。考評工作機制的運作體現在考評機構對校地各方在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目標和效果進行評價,進而促進校地聯動的效果,促進各方資源參與公民法制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當前公民法制教育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

1.校地公民法制教育體制機制存在壁壘。學校法制教育自然是不言而喻,地方資源如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還有作為獨立行業的律師,都有作為開展法制教育的社會責任,但這三類資源分屬不同的領導者,在開展公民法制教育中對工作的目標不一樣,在實施中的重視程度就會不一樣,實施方法也不一樣。造成了兩種資源相互交流比較困難,甚至由于管理體制的不順暢,形成了相互交流的壁壘。2.校地公民法制教育機制相互合作程度不深。學校作為教育單位有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法制教育系統;地方公安、檢察院、法院等國家機關也都設立了宣傳教育機構,但兩類資源大部分時間都是相互獨立運行。學校除了通過常規的法律課堂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外,與地方法律資源的合作也只是僅限于作報告、到監獄、戒毒所學習參觀等,這些形式雖然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義,但地方法律系統在宣教方面與院校的合作比較膚淺,僅僅表現在需要完成的相應指標任務,沒有從社會責任感的高度認識相互合作。3.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動力機制尚未形成。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的實體單位,都有義務有責任聯合起來對公民進行法制教育。但是各實體單位又都有除了法制教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并且是主要功能。讓他們在完成主要工作的同時,聯合起來開展公民法制教育,便沒有動力,并且這項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是培養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的工作,見效慢,費時間,遠不如辦案審案,辦結就是政績,同時鼓勵公檢法等國家機關和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的相應激勵政策缺失,沒有形成工作的動力,導致公檢法等國家機關開展法制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4.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合作責任不明確。往往學校和地方開展公民法制教育,各有各的系統,各有各的運作方式。他們相互獨立,但當校地雙方開展合作進行法制教育時,學校從自己的能力出發做什么,怎么做。地方公檢法法制機關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沒有明確的界定,就出現了責任不明確,相互依靠,甚至推諉扯皮的現象。

四、構建校地公民法制教育體制機制的主要對策

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體制主要表現在是開展普法活動的組織領導、執行過程、質量監控、問題處理和意見反饋等。機制建設主要就校地如何利用對方資源、如何開展公民法制教育、如何創新法制教育形式等展開研究,進而達到教育人的目的。建立校地聯動的公民法制教育工作體制就是要發揮學校和地方兩種資源開展公民法制教育。1.構建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體制保障。首先要成立管理校地雙方法制教育小組或領導協調機構。這樣的領導機構必須是校地能夠接受的并且由雙方共同認可的領導協調機構,領導校地雙方開展公民法制教育。校地雙方自覺接受領導協調機構的領導和監督。一是組織校地雙方制定開展“校地聯動、共學共育”公民法制教育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校地雙方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的活動,激發校地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和潛能,協調校地雙方的資源形成互補性工作格局。二是抓好過程實施。校地雙方的組織領導協調機構根據形成的計劃或方案,有效推動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有效實施,從活動的動員宣傳、組織開展、效果評價、查漏補缺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實施,督促雙方認真高效的完成任務。2.構建校地公民法制教育工作機制的舉措。機制原指構造和原理。“校地聯動、共學共育”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工作機制應該包括開展法制教育活動的領導協調機構根據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的制度保障,組織公民法制教育的實施過程和方法,根據實施的效果進行質量監控與反饋。反饋的對象必須是學校或者地方公檢法等組織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的機關或單位。也就是校地雙方如何利用對方資源、如何開展公民法制教育、如何創新法制教育形式等展開研究。要達到良好的工作運行效果,首先,校地雙方要提高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的認識水平。把這項工作放到依法治國和社會進步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認識。要形成全社會遵法、護法、守法的良好意識。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地方,公檢法國家機關作為執法機關都有義務培養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要把這些義務作為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基本任務。第二,創新法制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在“校地聯動、共學共育”這一機制下,開展公民法制教育的學校和國家機關工作的思路更加開闊,資源更加豐富,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加容易成功。學校有較好的法律研究資源、公檢法國家機關有現實的案例和真實的普法環境,兩者的結合將使原本單調的法制教育變得生動具體。第三,培育法治意識。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側重于基本法律條文和我國司法制度的介紹,使學生樹立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

參考文獻:

[1].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05(2).

[2]吳殿朝.中國當代大學生違法犯罪原因研究——基于“社會腱”視角的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馬抗美.新時期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法制環境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曹喜龍 單位: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