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本科互動式教學思索
時間:2022-02-24 07:53:00
導語:法學本科互動式教學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涵義及其特征
教學方法是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實現教學目的的基本途徑和手段。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和恰當運用,直接決定著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教學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形式,是一種歸納法教學法,教師擅于從具體的判例中去發掘法律的原則。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教學主要采用的是以講授法為主,是一種演繹法教學法,教師多以法律概念為起點闡述法律的原理。我國秉承大陸法系的法學教育傳統,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將其所認為的重要的法學知識傳授給學生,至于學生學到多少或有否獲益,主要是看學生自己的領會和悟性。由此形成的法學教學方式主要就是課堂講授,全部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與方式是在教師主導下進行的,教師習慣于按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為基線展開其授課內容。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應有的溝通與互動,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下降,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互動式”教學方法作為一種師生之間雙向溝通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截然不同,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反映和創造,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規劃者。教師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親身體驗的機會,使學生在親自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體驗其中的樂趣與成就感。
互動式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交流與融合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促進的過程。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相互推進教與學的交流,加深教師對學生需求的了解,促使教師不斷地調整課堂教學計劃,使其更具針對性,有的放矢地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互動式”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引導,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等的思維活動?!盎邮健苯虒W方法的合理運用,必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互動式”教學法的幾種基本形式
(一)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討論,來引導學生去理解法律理論和原理。在課堂中,教師擔任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根據案件內容設計不同的但相互關聯的若干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注重培養學生把握案件的關鍵點、區分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以及綜合運用各項規則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
(二)辯論式教學。辯論式教學是教師、學生就某一單元教學內容以問題為紐帶而展開分析、討論、辯駁及總結,從而獲得真知的教學方法。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展開辯論;學生對教師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辯論并提出新的問題,實現師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知識的互動。
(三)討論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交流意見、相互啟發。學生是整個課程的討論主體,一般由學生自己發掘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可能的方案,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充當的是導演的角色,對整個討論過程進行隱性的控制與引導;也可以由老師拋出問題,學生從多角度來分析和討論問題,以尋求最佳答案,教師則從旁指引、協助討論進行,并力爭創造一個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討論氣氛。最后教師對堂討論課的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討論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行評析。
(四)提問式教學。通常不會問問題的人,也就不會發現問題,不會提出問題。提問式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在不斷的提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思考,使學生不僅會回答問題,更主要的是會注意問題、發現問題,并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問題。用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并讓同學們針對該問題進行互問,同時允許學生在課堂規定的時間內向教師提問。這樣既可以充分地調動了學生關注該問題的積極性,也可以引起學生解決該問題的欲望和興趣,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學習。
(五)設疑教學法。疑是深入探究知識的起點,有疑才能產生認知沖突,造成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有學習的自覺性、創造性。按照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一個善教者,不僅要善于答疑,更要善于設疑、激疑,善于在教學中使學生“于不疑處生疑”,促使他們動腦筋想問題。同時鼓勵學生敢于見疑、爭疑,師生雙方共同切磋,互相牽引,這樣便易于撥動學生好奇心弦,不被陳規舊章所束縛,不隨主觀臆測下判斷,開啟思維的大門。
三、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互動式”教學方法要建立在基本教學規范基礎之上?;硬荒苎葑優殡S機變化,互動是在通過師生共同探索一個基本知識框架的前提下,通過互動這種方式達到對知識的把握和能力的磨練提高,脫離了基本知識框架體系,將會成為無源之水。
事實上,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運用都不是特立獨行的,都會兼有其他教學方法或多或少的介入。因此,只有當學生對即將在課堂上意欲進行互動的選材所涉及的有關基本理論知識有所了解的情況下,學生的互動熱情才會被喚起、互動的途徑才會順暢、互動的效果才會呈現。盡管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是課堂教學互動的必要,但是基本理論知識傳授應盡量較少地占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亦可實現教學的互動,但是除屬重點難點的基本知識可以進行互動外,其他基本知識的傳授不宜運用。否則會有悖整體教學互動目的,亦會擠占較多的課堂教學時間。
(二)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法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心理準備。進行互動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是師生之間的關系由主角與觀眾轉變為共同參與平等對待,這要求教師放下師道尊嚴、唯我獨尊的架子,這是一個心理角色的轉換過程。其次,因為師生互動,學生的素質水平提高,提出問題難度加大,涉及的知識面會很寬廣,這要求教師要有寬廣而深厚的理論功底,同時有解決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把握課堂交流控制節奏和課堂局面的能力,即教師要會對課堂進行組織管理。
(三)合適的選題是保證“互動式”教學的關鍵?;拥倪x題可以不拘一格,主要看能否實現互動教學的目的。選題一般應考慮以下幾個條件的要求:選題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選題需具有辯論性、啟發性、思考性;選題應有助于進一步理解與掌握基本理論知識;選題應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探討熱情;選題應貼近解決實際問題??傊槍Σ煌慕虒W內容和教學對象應當給出不同的互動選題,這是教學基本規律的基本要求。
(四)“互動式”教學要促進考試的改革。“互動式”教學的考試只是一種督促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互動”強調平時的學習效果,避免學生為應付考試而學習。互動過程的本身,就是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一個過程,應當把學生是否積極參與互動、是否勤于思考富于創新作為考核該課程成績重要依據。
(五)課后的反思是鞏固互動成果的保障。學生對于課堂上的互動選題所作出的林林種種的言論,課后需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梳理、歸納與總結。通過對課堂“互動”的梳理歸納與總結,探尋自己言論走偏或者缺憾的原因、思考其他學生的觀點以及教師的點評,從而獲取、培育,或者強化“入道”的思維感覺。通過以上環節的課后行為,不僅僅可以強化學生對重要基本理論知識的認知,同時也在肅清學生思維障礙的基礎上,為其搭建起正確的思維平臺,從而保證了課堂互動的有效延伸,鞏固與再生了課堂互動成果,實現了形而上的教學目的。
- 上一篇:電子商務法律對電子合同體制
- 下一篇:法學本科中商法學教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