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本科實踐課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24 08:40:00

導語:法學本科實踐課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學本科實踐課教學研究

法學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其基本含義有兩點。一是法學教學必須重視實踐課教學,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職業倫理;二是法學教學必須面向社會現實,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而予以豐富,對其內容和形式不斷予以創新,從而順應當今社會對法學本科生的時代要求。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也為法學本科實踐課教學提供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契機,留守青少年問題便是其一。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留守青少年達2290萬之多。如何使得這群“留守青少年”與同齡的孩子一樣健康、活潑地成長?法學本科生的實踐課教學在這個特定而又緊迫的社會現實面前有何作為?我們是否可以把“留守青少年”問題作為法學本科生實踐課教學新領域加以探討呢?

一、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的實踐教學模式設計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操作和理論論證,課題組建議建立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其具體模式設計如下:

(一)性質、職能和目標

“法學專業學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是一個由法學教研室指導的、由法學專業本科學生組成的旨在通過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的幫教活動和對“留守青少年”連接、聯系的農民工等進行法律援助而幫助“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長、為農民工等提供法律服務和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社會服務品格和技能的教育、教學基地。其職能和目標是以實踐教學為依托,以“學以致用,服務社會,鍛煉自己”宗旨,著重能力訓練和思想品德培養,組織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并開展法律服務、法制宣傳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使之成為法學本科生的長期、穩定的、與專業學習緊密相連的社會實踐模式,以培養法學專業本科生了解社會常識,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并培養法律人意志品格。同時,增強了留守青少年自尊、自立、自律、自強的品格,預防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

(二)選拔、培訓志愿者,確立幫教關系,建立組織與管理機制

1.選拔、培訓志愿者。從自愿申請的志愿者中,根據品學兼優的要求選拔幫教學員。然后,每一個學期的前兩周由法學教研室利用周末或課外活動時間對自愿申請幫教的志愿者進行幫教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心理課程培訓、出行安全培訓、公共關系培訓以及幫教紀律要求、幫教組織管理培訓等,以讓他們具備應有的幫教技能和社會實踐活動技能以及用自己的法律專業知識和熱情服務社會的基本品格。

2.確立幫教關系。首先,調查分析留守青少年問題現狀,建立當地留守青少年資料庫及受幫教留守青少年個人檔案。具體由課題組成員帶領志愿者實地調查或委托當地民政部門進行調查,然后就所取得的材料撰寫關于留守青少年調查報告,集中建立留守青少年資料庫及受幫教留守青少年個人檔案。其次,從調查的對象中抽取若干名留守青少年作為幫教對象;再次,每一名受幫教留守青少年將有兩名志愿者來幫助和輔導;最后,若志愿者遇到畢業、考研或者其他情況不能或不適合繼續從事幫教活動時,將由下一批次或梯隊的志愿者來對上述幫教對象繼續進行幫教,以保持受幫教者所受到的幫助和指導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3.建立組織與管理機制。在幫教志愿者中確定兩到三名信息聯絡員,負責向志愿者和指導教師傳遞幫教信息;確定兩到三名材料員,專門負責幫教材料收集、整理;確定三到四名研究員,負責關于幫教疑難問題;成立專門的法律援助小組,成員四到五名,由指導教師做顧問,研究解決法律援助中的難題。所有工作有專門教師或教研室統籌規劃或安排、考核。

(三)制定幫教計劃

這里主要是指幫教時間和內容方面的安排。

1.幫教時間安排。幫教時間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幫教日程安排,原則上是周末、假期;根據每一名幫教對象的需要,其二是幫教周期安排,將對其進行連續二到三年的幫教活動。

2.幫教內容安排。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志愿者安排,但主要都應包括對受幫教留守青少年的學習幫助、心理健康輔導、法紀教育、社會交往指導等生活幫助。另外,還包括與受幫教留守青少年的父母、所在學校定期聯系,了解他們的在校情況、家庭情況,幫助他們進行家庭聯絡和正常社會溝通。向留守青少年所連接、聯系的家庭———特別是農民工家庭提高法律援助或司法幫助。向社會進行長期、廣泛、有效的法制宣傳。

(四)具體活動方式

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的幫教方式主要采取二對一幫教或集體活動兩種,對留守青少年所連接、聯系的農民工、鄰里的法律服務主要采取接受法律咨詢和個案收集兩種方式,然后集體討論、個別解決。

二對一幫教主要是由兩名法學本科生作為一組,長期持續幫教一名留守青少年,這兩名法學生本科生服務期一般是一年,下一年的幫教工作將由低年級的師弟師妹來接力,如此對同一名留守青少年持續幫教兩到三年。

集體活動主要是幫教志愿者之間集體研討幫教計劃,交流幫教經驗,撰寫關于留守青少年的調查報告,討論幫教活動中的重大、疑難問題,討論被咨詢的法律事務或案件,撰寫法律文書,集體開展法制宣傳等。集體活動還包括幫教志愿者與受幫教的留守青少年之間開展讀書、文娛體育獲得等。

當然,指導教師在適當的時機給予適當的指導也是其中重要的活動方式。

(五)考核機制

考核方法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杠桿,為實現實踐課程目標,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課題組將幫教這一實踐活動作為評定學生思想素質、專業技能的重要指標,供教學管理系、部,學生管理工作職能、招生就業管理部門評優、評先的依據,同時在他們畢業時作為向用人單位推薦的材料。在評價內容上和時機上,既有靜態文本或文字———撰寫的調查報告、法律文書、幫教心得被幫教者的變化、被幫教家庭及學校和社區的反應、法律服務態度及實效等,又有動態過程,如培訓、幫教出勤、集體活動中的行為和能力表現。評價主體上既有志愿者間的互評,又有指導教師對志愿者的綜合評價,還有非志愿者對志愿者的評價。多元化的評價考核方式多角度、全面、真實地反映法學本科生專業學習的態度、水平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及其所取得的成效以及潛能,以激勵他們自主學習,注重自身品質和能力的培養,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為此,對志愿者撰寫的調查報告、幫教的計劃、活動開展情況及效果,指導教師都適當參與意見,予以必要指導,所有材料都保存于課題組的材料小組,為考核、激勵以及經驗總結備份。

具體模式可用以下圖標展示:

二、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點

(一)學生主動性、教師主導性

在幫教活動中,法學本科生是志愿者,他們是幫教活動的主動性主體。首先,他們自愿提出幫教申請,積極參加幫教培訓,努力提高幫教技能,表現了極大的服務社會、鍛煉自我的熱情。其次,他們自己能根據幫教對象的具體情況制訂幫教計劃,并根據新發現的新情況或根據受幫教者的要求適當修改幫教計劃,增強了幫教活動的針對性,提高了幫教效果,同時在幫教雙方培養了或學會相互尊重的人文素養。再次,他們堅持“走出去”,在至少一年中的每個周末,他們都安排有幫教內容———無論是二對一的上門幫教,還是幫教雙方的集體活動(還有幫教志愿者內部的集體研討活動)。在二對一的幫教過程中,隊友之間相互配合,耐心幫助受幫教者解決課程學習、信心不足等問題,在集體活動中,志愿者們能積極報告個人在幫教中遇到的問題,相互研討解決問題的良策,既注重對問題的探索,又交流幫教感受,相互鼓勵,共同堅持??梢妼W生在這一活動中培養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法律服務能力,更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還養成以法律專業技能和青年人的熱情努力服務社會的道德品格。這是純粹的課堂教學中、單純的教師講解所難以尋找的素材和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

然而幫教活動并不是學生們的單干,教師也積極參與其中。首先,通過培訓、指導幫教技能、心理、社會交往等活動,從總體上把握幫教活動;其次,隨時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疏導情緒,如幫助學生制訂、修改幫教計劃;學生遇到的被幫教的留守青少年的抵觸情緒和幫教志愿者的抵觸或惰性心理時,教師及時予以疏導,幫助其克服,鼓勵其堅持;遇到農民工等咨詢的法律難題,及時組織學生討論、會診,提供可靠方案,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增強他們信心,鼓勵他們繼續堅持。再次,對于志愿者所撰寫的有關幫教的調查報告、法律文書等予以專業指導,讓學生真正在實踐鍛煉中提高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為社會服務的技能和熱情。最后,在對幫教志愿者的幫教實踐進行鑒定時,秉持客觀、公正,既培養學生的社會正義感,又鼓勵學生真正愿意并努力做好幫教工作。可見,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既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又起到了主導作用,正是指導教師與幫教學生的結合保證了該活動的有序、有效開展,避免其他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學生過分依賴教師的情況;避免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難以在更深層次運用法律專業知識和法律技能進行實踐。

(二)思想性、專業性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其中科學文化素質是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思想道德素質是科學文化素質的保障。這就要求法學實踐教學模式也應該是“思想性———專業性”的有機統一。

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建設就兼顧了思想性和專業性的結合。一方面,由法學生本科生長期、持續、無償地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或非專業知識去幫教留守青少年和由他們所連接、聯系的農民工等社會弱勢群體,就是在培養法學本科生了解國情、民情,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及社會主義法制,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努力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優良品質,就是意圖把他們培養成對國家、對黨、對人民有用的人才的工作。這就避免了法學實踐教學僅僅是為了獲取法學知識,過分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避免了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性的引導,而使學生形成“實用主義”思維或思想。另一方面,在幫教留守青少年的過程中,對留守青少年及其家庭、社區進行法制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援助,進行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幫教心得等。這些實踐活動就是在培養學生將所學的法律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檢驗知識的真偽、檢驗法律的正義與否以及自己應用法律知識能力的有無和高低,從而避免了當前包括法學本科生在內的大學生參加的大多社會實踐活動都是由學院團委組織、院團委教師帶隊的與專業聯系不大的基本上千篇一律的社會實踐活動??梢?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開展的長期、持續、無償的幫教實踐活動鮮明地突出了法律專業社會實踐的特點和個性要求,提高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和專業的結合及其深度,促進法學專業學生素質的發展。

(三)長期性、持續性和無償性

這項活動是一項長期、持續、無償的幫教活動,幫教志愿者可能從事兩年的幫教———只要期間志愿者不出現“不能”情形,如健康問題、違紀違法問題、考研事務等;受幫教者可能受到二、三年的幫教———只要這一期間其留守狀態不改變。如此安排的目的在于追求幫教的連續性、長期性,真正達到讓受幫教者有所顯性收益和無形收益如避免其違法犯罪、讓其感受關愛、培養其自尊自立自律自強的品格,同時追求培養法學生本科生服務他人的耐力和意志。這也是其他短期性、臨時性社會實踐活動所不具備的功能。

(四)高校與地方和諧共建的雙效性

為滿足法學本科生實踐課教學需要,社區、中小學校、高等學校共同建立了“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在幫教基地里、實踐中,留守青少年得到包括法制、心理、知識等多方面的幫教,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們自尊自立自律自強品格的增強;有利于他們所在學校的教育、管理;有利于他們家庭教育的開展和深入。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的同時又為農民工等群體提供法律咨詢、援助服務,以法律服務社區,提高了農民工及其他群體的維權意識和能力。再者,幫教活動有利于法學專業學生了解社會常識,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檢驗自己知識和能力并就進一步完善自我,培養自己應有的奉獻社會、服務社會的法律品格,最終,法學本科生得到專業鍛煉和思想品德培養??梢?建設“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有利于高校與地方的雙贏,這是其他單一實踐教學模式難以具備的綜合性優勢。

總之,“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的實踐課教學模式新穎,綜合了法律援助、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疑案討論等實踐課教學形式的優點又避免其不足的、直面時代背景,既注重法學專業技能又注重學生法律品質培養的新的實踐課教學模式和領域。

三、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的實踐教學實效評析

從課題組所在學校經過兩年多的具體實踐看,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進行幫教在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同時,更具有鮮明的法學實踐教學效果。

(一)預防留守青少年幫教違法犯罪的效果

犯罪學是關于犯罪現象的原因、規律及對策的學問,其教學任務和目標就是要通過犯罪學的教學向學生提供有關犯罪現象的具體知識,幫助學生養成人文關懷精神和形成獨特的犯罪學思維,預防違法犯罪。通過兩年的幫教實踐,課題組認為,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的幫教活動具有重要犯罪學教學意義———預防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

1.彌補著留守青少年親情上的不足,阻隔社會負面因素與其接觸,防范了違法犯罪

要幫教留守青少年,首先必須了解留守青少年的現狀。開展對留守青少年現狀的社會調查使法學本科生全面接觸、了解留守青少年,從多角度看待、分析留守青少年存在的原因,分析、歸納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探知其違法犯罪的原因,為預防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提供現實依據。對違法犯罪的防范,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而更應該在實踐中學習、感悟犯罪學理論,預防違法犯罪。針對留守青少年案件中反映出的親情缺失是導致他們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的特點,由在年齡比較接近于留守青少年的法學本科生來幫教,以幫教填補他們內心的空虛和信心上的不足,以友情彌補了留守青少年親情上的缺失。法學本科生與留守青少年廣泛而深入的接觸,對他們進行法治教育和交友指導,一方面使留守學生能長期處于正面的引導之中,從而能“近朱者赤”,增強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對不良行為的自覺抵制和自我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法學本科生的言行常伴身邊,引導著他們遠離不良嗜好、不法場所、不軌人群,大大減少社會不良因素在時空上與留守青少年接觸的機會,也減少了他們“近墨者黑”,防范和減少了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

2.培養了留守青少年自尊、自立、自律、自強的品格,增強了他們自御能力

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僅要強化外力干預以阻隔不良因素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而且要加強青少年自尊、自立、自律、自強,從而培養其自我防范能力。本科生,從學業上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成功,法學代表了公平正義。由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進行幫教,這本身就是一種正面的、積極的教育資源,接受這些人的幫教,留守青少年感到可信、可近并倍加珍惜。具體地說,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進行文化知識的輔導,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引導、人生觀引導,幫助留守青少年正確認識留守現象,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和自信心上的不足以及其他缺點,使他們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引導他們在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學會自立,保持自律,成長中力求自強,從而直接增強他們努力防范和克服自我成長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課題組所幫教的社區和學校近三年未出現一起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

(二)增強法學本科生學以致用能力的效果

在幫教活動中,法學本科生直接聯系了被幫教者的家庭、鄰里、街道、社區等,而直接和間接接觸的更多地是農民工。他們向幫教學生提出法律或非法律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幫助了法學本科生在這一實踐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上的長處和不足,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增強了他們用自己的所學服務社會的愿望和機會。這使幫教活動具有重要的學以致用的實踐課教學效果。

1.法制宣傳教育

法學本科生在對留守青少年直接進行法制教育,幫助和指導留守青少年用正確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對他們所聯系的被幫教者的家庭、鄰里、街道、社區等進行法制宣傳教育。通過幫教,法律貼近了社區、農村、工廠,提高了群眾的法律意識,提升了群眾對法律人的情懷,堅定了他們培養自己孩子的信念。

2.為留守青少年所連接、聯系的人群提供法律服務

在幫教的過程中,法學本科生能且積極利用鮮活的案件為產生糾紛的鄰里主持調解,為意欲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書寫訴訟文書等法律文本,特別是幫助和指導農民工維權,還幫助業務人辦理相關法律手續,接受群眾的法律咨詢等。通過幫教活動,民眾感受到法律就在他們身邊,法律對自己有用。同時,法學本科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熱情得到了廣泛的檢驗和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法學本科生為應對挑戰和分析所見遇的社會現象和法律問題,自覺加強自我學習,大大激發了他們專業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3.提高了學生的課余科研興趣和能力

在對留守青少年現狀,特別是違法犯罪狀況調研過程中,學生進一步了解了與法律相關的社會現象。在調研結束時,法學本科生將調研的有關留守青少年的實際工作狀況和所得寫成報告在提高其認知社會能力的同時也提高其文字表達能力,提高了其科學研究能力。同時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社會,增強自己的科研興趣和榮譽感。07法學班志愿者們集體撰寫的《巢湖市留守青少年狀況的調查報告》成為05法學專業畢業生撰寫論文的重要參考資料06法,學本科班志愿者撰寫的《磨礪青春色彩,幫教留守青少年》受到了巢湖學院團委的高度關注和高度評價。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的持續幫教活動受被幫教學生所在學校、家庭及媒體的一致好評。這些成就一方面說明了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是對留守青少年幫教這一重大社會系統工程之一,另一方面,說明巢湖學院探索的法學專業學生這一實踐課教學模式在獲得初步成功的同時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大大提高了巢湖學院及其法學專業的社會聲譽。課題組倍感欣慰。

(三)培養法學本科生人文素養的效果

對留守青少年進行幫教,這對當代法學本科生來說,是一項挑戰。首先,很多大學生本身都是獨生子女,現在要他們來對那些比他們可能更“嬌生慣養”或更“我行我素”更“無法無天”的留守青少年進行幫教,這就需要他們首先必須管好自己,完善自我。其次,對留守青少年進行幫教,需要大學生具有進取精神,要有積極的人生觀對待被幫教的人員,以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感染被幫教的人員。為此,他們要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鍛煉更多的幫教本領、社交本領,磨練更堅強的毅力。再次,對留守青少年進行幫教,需要大學生具有奉獻精神。一定程度上講,留守青少年是“準孤兒”,是弱勢群體,當代法學本科生是否愿意對弱勢群體進行幫教,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法學本科生是否具有法律人應有的“道德品質”的考驗。還有,對留守青少年進行幫教,大學生還要付出更多的智慧、時間、甚至金錢。通過兩年多的幫教,法學本科生管好了自己,并且為了更好地完成幫教任務而自覺自愿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鍛煉更多的幫教本領、社交本領,磨練更堅強的毅力。他們為此付出了更多的課余時間、甚至金錢,還與被幫教的留守其少年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兄弟姐妹般的情誼。實踐證明:幫教留守青少年使法學本科生學會了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關愛人,培養了人文關懷的品質。

四、結語

“法學專業學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是我校法學專業本科生結合法學專業特點、優勢,聯系當今社會留守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的現實,把專業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相結合,把思想品德培養和專業技能提高作為目標而創立的法學本科生實踐課教學的新模式,理論論證和實踐證明:建設規范化、科學化、規模化的“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是高等學校法學專業對“留守青少年”進行幫教的嶄新、穩定的社會力量,是法學專業實踐課教學的新領域?!胺▽W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在法學教學改革中值得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