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應用型法學本科論文
時間:2022-02-24 09:55:00
導語:復合應用型法學本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主要有兩種代表觀點。
其一,有的學者認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計劃應當由公共理論課、專業課、專業方向課、實踐環節課構成。其二,有的學者提出了仿真模擬實踐和全真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上形成以庭審實務、律師實務、法律文書寫作、法律職業形象設計等12門中文和英文系列實踐性課程。關于復合型應用型法學本科人才培養的課程如何設置,主要代表觀點有兩種。其一,有的學者提出要建立以模塊化為基礎的跨學科、跨專業、跨院校選修的課程結構體系。包括跨學科基礎性模塊課程、法學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實踐活動類模塊課程和藝術類模塊課程。
其二,有的學者提出在通識教育基礎上兼顧學生職業取向,實行“基礎+專業”的分方向、分類別培養,即基礎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程,而分方向、分類別包括學術奠基型、法律實務型和跨專業復合型等三個培養方向的專業課。通過目前研究現狀可以看到,有的學者是從復合型角度,有的是從應用型角度,有的是從二者結合角度去定位法學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那么,我國地方本科院校復合型應用型法學本科人才培養的課程應當如何設置,這是一個亟須達成共識的問題。
二、我國復合型應用型法學本科
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設置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復合型決定了課程設置的綜合性,復合型是相對單一型而言。應用型決定了課程設置的實踐性。課程的設置是一項系統工程,總體包括理論課程模塊、實踐課程模塊、職業技能課程模塊和特色教育課程模塊四個部分。
1.理論課程模塊。
我們國家是大陸法系國家,成文法是法律的表現形式。因此,法學專業的理論教育是基礎。在強調大學專業實踐性教育的今天,理論教育仍然占著毋庸置疑的主導地位。因此,理論課程的設置至關重要,不可忽視。理論課程模塊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公共理論課。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的理論素養。第二,專業基礎課。16門核心課作為專業基礎課是教育部指定的法學專業課程,其專業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涉及司法考試和考研的范圍。16門課程是否全部都予以設置,值得研究。大學教育與高中及以下教育不同,在于大學要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重在思維模式的轉變、學習方法的引導和學生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根據大學時間的有限性,不必將16門課程全部以課程形式予以設置。第三,選修課。選修課又分為必修課和限選課兩種,必修課程建議開設法學方法論、職業道德、文書寫作、法律邏輯、司法口才等。限選課則考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就業傾向選擇課程,該課程可以是專業課的選擇,也可以是跨專業、跨學科,以培養具有跨學科基礎知識體系、豐富人文素養與科學底蘊的法律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大學不同專業、學科之間的協調和全校的統籌管理。
2.實踐課程模塊。
我國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各高等學校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實踐環節越來越得到各高校的重視,但很多學校流于形式,沒有將之當作課程來設置和管理,也缺乏系統的規范和管理制度。實踐課程模塊包括三方面:第一,基礎實踐。包括見習和社會調查?;A實踐是設定在大學低年級的實踐形式,它是針對還未系統學習法學專業知識前,通過參觀監獄、旁聽法庭審判等形式感受法學專業在實踐中是如何生動地再現和被運用的。第二,模擬實踐。包括模擬訴訟事務、模擬非訴訟事務。這一實踐應當安排在實體法和程序法學習過程中,是在庭審過程或法律服務過程中,不同法律主體如何處理非訴訟事務的虛擬情境下的實戰演練,每個學生在演練中擔當了原告或被告或律師或法官或檢察官或旁聽人員的角色或身份,并站在虛擬身份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第三,社會實踐。包括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公益法律服務等。社會實踐是學生以自己的本人身份真正走入司法實踐,是現實的而不是虛擬的實踐環境。課程通常設在高年級,因為此時經過了系統的法學專業的學習及模擬演練,積累了一定的法學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進入法院或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由教師帶領或指導,通過案件或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服務,親身感受法院審理案件的全過程或運用法律知識為他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實踐操作,使法律實務能力大大提高。在當今大學教學管理理念中,重科研、輕實務的現象仍然存在,具體體現為職稱的評定、獎金的評定標準等,無疑不是傾斜于從事科研的教師。高校的管理者應當改變管理觀念,適應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目標的定位轉變,思考給予具有實務能力的教師以應有的肯定和客觀評價。當然,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樹立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擺正自己的位置,認識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使命和重任,不能只注重實務或只注重理論研究,而是二者均不可以偏廢,只是有所側重而已。
3.職業技能課程模塊。
德國法學教育改革體現在教學內容方面,大幅度提高選修課的比重,強化法律專業素質和其他相關技能的訓練。將培養某些關鍵性技能也規定為法學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諸如談判管理、進行會談、辯論、調解糾紛、和解、聽證理論、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技能,雖然與純粹的、核心的法學教育關系不大,但對于今后從事法律職業而言具有關鍵性意義。除德國外,英、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法學教育也非常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職業技能課程模塊包括兩方面:第一,專業技能。包括律師實務能力、審判能力、控訴能力。第二,工具技能。英語、計算機、法律邏輯、司法口才、查閱資料等課程的設置,旨在提高學生溝通協商、談判妥協、辯論、起草法律文書、制訂規則、起草合同和邏輯運用等能力。
4.特色教育課程模塊。
“沒有特色的法學院就是缺乏存在價值的法學院,也就是質量無法體現的法學院。特色既可表現為學科門類上有自己的優勢研究領域,也可表現為學生培養目標上偏重理論還是實務,還可表現為人才培養層次上的區分?!睂τ诘胤狡胀ū究圃盒H瞬排囵B目標定位為偏重實務,無論學術界還是實務界已經達成共識。各地方普通高校應當思考根據本校辦學規模、師資、本地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等特色,創設具有自己特色的課程,培養與其他本科院校不同的法律人才。第一,學歷升級。學歷升級課程是針對進一步學歷深造同學的需求而設置的。第二,法學專業職業準備。法律職業考試是法學專業的國家級大型考試??梢钥紤]請專門從事法律職業考試培訓的有經驗的機構做系列、有針對性的講座等,對于學生通過法律職業考試助一臂之力。第三,公務員資格。通過公務員考試也是法學專業學生就業的途徑之一。高校應當結合不同需求,結合市場就業調查,針對現狀,思考如何與其他學院協調,比如與外語專業的學院合作如何提高學生英語應試水平,還有政治科目等專業學院的協商,為學生通過公務員考試提供便利。隨著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隨著我國“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進程的加快,傳統的法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法學本科人才培養亟須從對口型、專才型、單一型轉向復合型應用型,使高等法學教育既為政法機關培養人才又為社會各界培養人才。
作者:崔淑霞宋惠玲單位:大慶師范學院法學院
- 上一篇:社會需求推動法學人才特色培育方針
- 下一篇:中國法學教育的問題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