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學科教學若干疑問思索
時間:2022-04-28 06:41:00
導語:國際法學科教學若干疑問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目標的確立和興趣的激發、教學風格、講授方法、內容設計和因人而異以及愛國主義情愫和思維方式的培養等方面對國際法學科的教學特點和規律以及經驗進行了初步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國際法學;教學;思考
自改革開放恢復法學教育以來,國際法學科在許多高校本科階段更不用說研究生階段劃分為三個專業細分為眾多方向,后經教育部調整為一個專業(即大國際法學)三個方向(原先的專業變為方向)。筆者曾較長時間從事過國際法學科諸多課程的教學,后集中到國際法,加上現已轉入新的領域,所以,有必要對這一教學旅程予以總結,并有助于探討和求教于同仁。作為教研論文,又限于篇幅,不得不對寫作目的予以限定:一,圍繞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這一中心;二,緊扣國際法學科教學的應有特點和規律;三,突顯個人特色和風格。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必須著重體現和把握好以下方面:
一目標的確立和興趣的激發
教好一門課就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在目標的確定上,筆者注意因人而異,定位實際。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達到本科教學程度即可;對少數有志于外交外事工作和考研學生(包括報考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者),適當加寬、拓深其知識,并介紹外交工作的重要性、特點和優勢等。因為外交部是一個大部包括其所轄駐外使領館和國際組織代表,另外國務院其它各部委局和金融機構均有條法司以及省市外事部門,而進入這些單位的大都須是國際法包括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專業的研究生才有可能。在興趣引發方面,筆者注意以下幾點:(一)強調學習這門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客觀澄清并明確強調國際法的性質;①國際法是有別于國內法的一個豐富而獨立的法律體系,僅具有國內法知識而缺乏國際法知識則于法學本科生知識結構不完整;它是學好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后者孕育于前者,它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度具有相通性,前者對后者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對學好國內法課程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因為國內法各部門幾乎都有相應的國際法律制度的存在,主要表現為條約形式,有些更健全和超前,兩者緊密相關;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信息網絡化時代,國家間交往和人員往來更加頻繁,“地球村”和“世界公民”概念漸顯,涉外事務、涉外案件日益增多,缺乏國際法知識將難以正確應對和處理;國際事件頻繁發生,常見諸于報端等媒體,對其正確認識和評價非運用國際法知識不成。因此,學好國際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全面和宏觀的思維方式。(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授法,注意生動形象性,既有助于學生對比較陌生的國際法概念、原理和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點下文再議。(三)時常穿插國際時事點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有助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點下文再議。
二符合學科特點的氣質、風格和語言特色
教學風格和語言特色因人而異,但也會因學科而有別。國際法在內容、適用范圍和運用人員上不大同于國內法,主要適用于外交場合,大都由專門外交人員運用。這一專門職業群體形成了其特有的氣質、風格和語言特色,主要體現為端莊、整潔、瀟灑、大度、嚴謹而又不失灑脫、輕松之風,外交辭令具有不同于其它場合辭令特色,具有專業性、特定性、嚴肅性而又不乏技巧性、輕松感和特有魅力。所以,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適當體現和保持這種特有教學氣質、風格和語言特色,既體現了學科特點,又增強了教?42?學魅力。
三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解法
鑒于國際法概念、理論和制度于學生比較陌生,更難領會,筆者注重采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解法。既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又增添了生動性和形象性。例如,對“主權”概念(乃國際法最基本概念,可謂國際法基石)的詮釋,將其概括為“六性”,這樣不但便于學生理解,而且使其印象深刻;在講解“斡旋”、“緊追權”、“國際法上的承認和建交”、“國際習慣”、“反報和報復”等概念和制度時,筆者聯系到朋友關系的處理等日常事例;在講解國際法的特征(即與國內法的區別、外交特權與豁免和領事特權與豁免包括外交職務與領事職務及其任職資格和履職時間等理論和制度時運用對比分析法,辨析其異同,雖打破了教材體例,但易于學生把握,使學生記憶深刻;在分析國際法特征、領土組成部分、海洋區域劃分、大陸架劃界等內容時,則利用圖表予以展示,增強了直觀性,自然使學生易于領悟,印象頗深;在講解安理會強制解決國際爭端的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和概念、理論時,結合一些典型案例進行:例如,對利比亞因“洛克比空難案”的制裁,對南非曾推行種族歧視和隔離政策的制裁,尤其對伊拉克因發動對科威特戰爭的制裁全面展示了安理會職權特色。另外,還有“中美撞機事件”、“美炸毀我駐前南聯盟使館事件”等。這樣便于學生清晰理解,全面掌握所學知識點并學會學以致用。對于頗難理解的聯合國國際法院訴訟管轄權類型,筆者撇開教材用語,用自己的話予以概括,使學生一下子抓到了問題的精髓,吃透關鍵;在講解“締約權”和“締約能力”等概念和原理時,適當結合已學的有關國內法概念和原理對比進行,既使學生融會貫通,又使其理解得快。
四聯系時事,穿插點評
理論講授若脫離實際,不僅枯燥無味,而且聽者難以領會,印象不深,所以,法學課大都注重聯系案例和事例。筆者時常聯系國際時事,穿插點評,不但活躍了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以致用之風。例如,筆者在講領土主權、海洋法、國家管轄豁免制度、國際責任法和國際航空法時就聯系到“中美撞機事件”;“美國炸毀我駐前南聯盟使館事件”就涉及到外交關系法,國際犯罪和國家責任法;伊拉克發動的吞并科威特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先后發動兩次對伊拉克戰爭以及聯合國對伊武器核查就涉及到國際法基本原則、戰爭法規、安理會解決國際爭端的職權、程序和方法、戰爭犯罪、國家責任法、單邊主義對聯合國和國際法的挑戰以及有關禁核包括其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際習慣法規則;巴以沖突和各種國際恐怖主義事件就涉及到國家領土法、民族自決權原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法、安理會和國際法院的職權、國際刑法、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新威脅———國際恐怖主義犯罪以及國際合作反恐機制的建立等;“前南刑庭”和“盧旺達刑庭”等就涉及到安理會職權、武裝沖突法、國際人道主義犯罪和國際刑事司法機構的管轄權等國際刑法問題,尤其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對有關國際法和國家帶來的影響和沖擊,例如對國際刑法、武裝沖突法、國際人道主義法、國際組織法和某些國際習慣規則(如“條約相對效力原則”等)以及美國和中國的立場和態度。再如,中越北部灣劃界,中越、中國和南海鄰近島國關于專屬經濟區、捕魚和油氣資源開發以及某些島嶼領土之爭的協議和談判,東海大陸架與日、韓劃界問題,釣魚島事件等就涉及到領土法和海洋法;“10+1”和“10+3”、APEC、上海合作組織就涉及到國際組織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反恐等問題等等。
五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設計
鑒于國際法內容豐富繁復,已有十幾個部門法,幾乎每一個都可獨立成科,又受限于學時,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應進行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設計。筆者的設計標準主要有:是否緊扣學科特點;是否達到本科教學程度;是否照顧到絕大部分學生的要求和興趣;是否能更多地聯系本國和本地實際;其制度是否足夠健全和成熟;是否能更多結合國內法現實;是否適當顧及自我優勢和特色;其難易程度是否具有時代性。因此,筆者將具有統領各部門法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論即“總論”部分作為重點予以詳講;另外還包括:海洋法,因為海南省是全國最大的海洋省;條約法,因為它乃國際法最主要的淵源,各部門法包括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都離不開它;國際爭端解決法,因為它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正確認識和評價國際事件,另外具有觸類旁通于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之用;國際組織法,因為國際組織眾多,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早已成為國際法的又一大主體,預示著人類組織化趨勢以及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國際人權法,因為其中包含著眾多人權規則和刑事訴訟基本準則,而這些正是我國目前大力提倡且有待完善的地方;外交關系法,因為它有助于鼓勵有志于外交外事工作和考研生的積極性,同時有助于學以致用,以之評判國際關系,另外,運乎處世為人也有相通之妙;主權和國家管轄權,因為主權是國際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國家管轄權的行使具有經常性和現實性且與他國易生沖突,這就涉及到如何妥善處理的問題;國際習慣,乃國際法的特有淵源且不大好理解,所以,應當詳講;國際知識產權法,乃國際法的一個新型部門法,在知識經濟時代意義重大,知識產權在我國已上升到戰略高度,也是我國比較落后的制度,所以,也安排為重點講解內容。非重點和略講的部門法和內容有:外層空間法,因為相對離現實較遙遠且其制度尚未健全;國際法中的居民法,因有些內容也屬國際私法范疇;戰爭法,和平和發展已成時代主流;國家的構成及其類型,已為有關國內法所包括且易于理解等。對于這些非重點和略講的部門法,主要由學生根據興趣自學。
六量體裁衣、因人而異的點面平衡
學生的基礎和理解力參差不齊,學習興趣和動力也存在差異。因而,在教學中,都應當注意量體裁衣,因人有別,因材施教,點面結合,綜合平衡,無論是內容的安排,還是方法的設計以及語言風格。這里關鍵是點面關系的處理,就本人體驗,所謂面就是絕大部分學生的水平、要求和興趣,這是需要首先照顧的。于他們千萬不可高估和拔高,而應專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即可。對他們,教師應不厭其煩,耐心細致,反復強調,語速舒緩。否則,難以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謂點就是極少數基礎較好,感受力較強,學習用功,立志較高(例如準備報考研究生包括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以及樹立其它涉外志向等)的學生,于他們可適當拔高要求,即適當拓寬、加深其知識面,同時語言簡潔、輕快,少重復。但點的照顧只能放在其次或通過單獨輔導補之,否則教學效果難優,因為忽略了多數人利益。另外,還有對學生的親和力等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注意和改進之處。
七愛國主義情愫的培養
國際法主要是調整國家間關系的法,自然言必稱國家,?43?因而也就是最宜于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教學中的一門課程。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于國家和學生都十分必要和重要。目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弱國無外交”已成歷史。但是,我國在國際生活中發揮的影響和作用與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大國地位還很不相稱。我們正在走和平崛起之路,這就需要薪火相傳的青年一代滿懷愛國熱忱努力學習,掌握本領,為國家的更加富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我國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高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直接從事國際事務的人,更應時刻注意維護國家形象,運用好國際法維護國家利益,同時為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和人類共同事業發出中國最響亮聲音;不直接從事外事工作的人,也不要小覷自己的工作與國家利益和前途的關系,應認識到自己的工作也是在為國家利益和前途添磚加瓦,也體現著愛國主義精神。同時,我們要有大國民意識,在涉外場合,要表現出大國民風范。愛國是一個國民或公民應具備的基本品格,就如同兒女愛母親一樣。在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下,愛國情操的培養更應從青年學生著手?;谏鲜隼砟?筆者在教學中時刻注意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愫。例如,在講國際法史和條約法時,近代中國“無外交”,不懂國際法或無權運用國際法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被迫接受含有“割地、賠款、領事裁判權、租借地和勢力范圍”等反動國際法原則和制度的不平等條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當時的中國積弱積貧;在講國家的構成要素時,筆者就聯系到其它國家國民的愛國意識和表現……,我國歷史上主權和領土殘缺的屈辱事件……,引用“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只要我能活到九七年,我就要到回歸的香港去走走”———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執著的愛國情懷……等;在講外交關系法時,聯系美國炸我駐前南聯盟使館事件,青年學生如何正確地表達愛國情感;在講到國家領土法、國際航空法、海洋法、國家管轄豁免法和國際爭端解決法時,聯系到中美撞機事件,也涉及學生如何正確表達愛國情感;在講領土法和海洋法時,結合南海諸島有關領土紛爭、釣魚島事件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有意識引發學生愛國熱情,甚至聯想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部影片———“西沙兒女”(“西沙保衛戰”)中的主題曲“美麗富饒的西沙,我可愛的家鄉”;在講外層空間法時,聯系到“神州五號”圓飛天夢和航天英雄楊利偉;在講國際法的居民法中的無國籍人和海洋法中的“方便旗”時,在講武裝沖突法中的戰爭法規和日本遺留在華的“毒氣彈”事件以及中國民間因侵華戰爭受害向日本政府索賠訴訟時都自覺引發學生的愛國激情,聯想到母親、祖國之意,等等。另外,設有專題討論:引導大家思考探討在和平崛起,靠自身力量實現祖國的騰飛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時代,青年學子應肩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我們的愛國思想應如何確立,愛國情感應如何培養和表達,愛國行動如何表現等。如此寓愛國主義教育于知識傳授中,引起學生的極大共鳴,更直接、生動地引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愛國情操和愛國理念,從而使他們心中時刻裝著祖國,進而為國奮發。
八思維方式的培養和為人處世之道的感悟
科學、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與通達、合宜的為人處世之道于青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而這可從國際法的學習中得到培養和感悟。國際法是放眼全球,適用于世界的法律,所以,通過學習國際法有助于學生養成登高望遠、放眼世界、立志高遠的宏觀視野和思路。國際法與國內法具有密切聯系(幾乎所有國內法部門均有相對應的國際法律制度,國際法所涉范圍上至外層空間,下至海床洋底,幾乎包括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樣,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習慣于從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即將國際法和國內法結合起來進行學習、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鉆研和寫作的思維方式,而這才是符合時宜的全面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視角。如果僅僅將目光局限于國內,則不僅思維單一、視野狹窄,而且難以知識全面,有所創新和突破。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總是注意引領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例如在講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理論、各部門法和論文寫作時,都適當聯系有關國內法,結合國內層面事宜。國際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國家間關系(即國際關系),國際關系和人際關系有許多相通之處;作為國際社會主體的國家和作為國內社會主體的個人也具有相同或類似的思想、秉性、風格和情感,可以概括為國家性(民族性)和個人性(個性),它們都是法律人格者,只不過前者可擬制為活動于國際社會的抽象的“人”。那么,通過對國際關系的理解和把握,就可獲得一些為人處世的啟示,感悟其真諦,從而觸類旁通,有助于正確、合理地運用于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例如,曾被譽為“日不落”帝國的大不列顛被其后裔美國取代,這體現了后來者居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律,日韓與中國有類似之處。美國在當今世界的聲音最響憑借的是其強大的綜合國力,所以,青年學子想要今后于國于民于己有所作為,就必須充實自己、增強實力、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具有真才實學。因二戰慘敗以致幾乎一片廢墟的日本和德國短短幾十年一躍而為世界經濟強國,啟發我們在逆境中要心中充滿太陽,臥薪嘗膽、勵精圖治、韜光養晦、積蓄力量,同時注意從自身實際出發,揚長避短,敢于和善于學習和借鑒他人之長;國際糾紛的處理最提倡用和平方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營造安寧、友好的周邊環境和良好穩定的國際局勢有利于國家建設和發展,于不同類型的國家(大小、強弱、貧富、遠近、特征和與其歷史現實關系等)和事件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對策和行動(總方針是既堅持原則又靈活務實,包含著豐富的外交智慧),對我們理性、友好處理人際矛盾,與人和睦相處,營造良好氛圍和適應環境,培養原則性和靈活性不無啟迪;國際舞臺往往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憑實力說話,均勢打破又平衡,力量對比常轉換,這啟示我們要有競爭意識。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接受和遵循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律,培養堅強意志和善于平衡、調適和重塑的良好心態和習性。當某國遭遇災難,他國出于國際人道主義往往施以援手,我們的人際關系中不也應提倡助人為樂,同情弱者,援助弱勢嗎?國家人格和尊嚴不容侵犯,我們個人也要注意維護自身尊嚴,切不可為貪圖名利而置人格和自尊于腦后,而應自尊自愛;國家利益是國家考慮國際事務的出發點,但同時有責任的國家也還要為他國、國際社會和人類的共同繁榮和發展作出本國的貢獻,這啟示著我們個人在實現自我時還要兼顧他人、社會和國家利益并對之有所貢獻,就是所謂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之理,否則就會陷入極端個人主義泥潭,自然也難以有利于自己的全面發展。外交場合,國際關系中充滿著禮儀規則,十分講究外交禮節,同樣,我們人際關系中亦應以禮相待,文明交流與合作。相反,粗暴、盛氣凌人、無禮不但于事無補,而且會引發矛盾和問題,等等。因此,通過國際法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科學全面的思維方式和通達、合宜的處世為人之道將會大有裨益,并能使其受益終身。因此,不能不說國際法是最適宜于寓教于樂的學科之一。
- 上一篇:論跨國婚姻的法律原則
- 下一篇:金融市場羊群行為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