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8 10:53:00

導語:利益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利益觀研究論文

一、不同制度、不同時代的利益觀

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認定經濟活動事實上都是從利己的動機出發的。十八世紀愛爾維修明確提出“利益支配我們的一切判斷”,[1](p457)由此出發,推定人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1776年,亞當斯密提出經濟人學說,經濟關系中人是理性的利己人。利己主義是人的一般本性??梢姡褐髁x是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事實前提和基本假設。但資本主義社會不同時期對個人主義認識是不同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萌芽到發展、完善,對個人利益認識經歷了利己主義、極端利己主義、合理利己主義等幾個主要階段。在市場經濟完善時期,開始強調對個人利益的限制,強調國家制定規范性經濟政策、利用秩序來協調個人與整體的利益關系,這表明資本主義社會對利益問題經歷了一個由放任“自由”到限制“自由”、由無視“整體”到重視“整體”的認識過程。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放任自由主義是迎合當時反封建斗爭為資產階級爭取自由的需要。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人們開始認識到就整個社會而言,完全利己是不可能達到的,要保證長久的個人利益,施以秩序、法律、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F代西方市場經濟建設的外在型政策法律制約,內在的良心型制約等成熟經驗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同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利益政策,為我國市場利益倫理研究提供了認識和方法上的支持。

我國在制度上根本區別于西方,在價值取向和利益追求上也經歷了幾乎完全相反的歷程。革命戰爭時期,把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利益理論應用于實踐,指出“我們不能餓著肚子去‘證誼明道’”??箲饡r期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2](p868)在實際工作中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調動了群眾的革命熱情,團結了一切革命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此時的“群眾”,是有特定歷史含義的:“人民群眾”是被壓迫的工農的集合體,關心群眾利益是指滿足群眾全體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不是鼓勵個體自由追逐利益。此時,在利益取向上完全是整體本位的傳統倫理價值觀,這是符合當時中國革命奪取政權的需要的價值取向。這一理論思想始終建立在經濟與道德統一的基礎上,從人民切身利益出發,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最終目的,這種利益觀和工作方法不僅為當代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原則和方法上的指南,也對當代黨的領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計劃經濟時代,社會整合方式上依靠超經濟的政治力量形成社會秩序,人們利益動機還是被束縛在維持生計的限度內,政治身份及相應的道德才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高準則。有時為了政治需要,維持生計的動機也要受到遏制打擊,個人堅決服從整體。此時,勞動者成為國家的主人,生產資料共有,人們之間結成互助合作關系,在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共產主義道德規范體系指引下,有利的抵御了反動勢力的攻擊,保障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然而此時的進步是建立在經濟發展極度緩慢基礎上的。隨著生產力發展,體制轉軌成為歷史的必然。面對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集體主義道德規范體系并不是處于完全失語狀態,“它會以特殊形式滲透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精神當中,且以觀念的形式限制人們不合理的行為”。[3](p283)提出的反對官僚主義、禁欲主義的工作作風,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革命者的品質也對當代黨員自身建設提供了榜樣示范作用。

改革開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對個人牟利的限制才逐步被取消,個人合理利益得到承認。鄧小平把個人的求利行為納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動力結構中,提出要勇于承認和鼓勵個人在不侵犯社會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鄧小平對個人物質利益追求給予了道德上的充分肯定,對于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的中國來說,這無疑是思想觀念上的一次重要革命,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鄧小平提出的公平——效率原則為市場經濟中研究“道德”與“市場”這對最為困惑的矛盾打開了缺口。

從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過程,可以看出我國在利益問題上經歷了:不言個人-敢于言利-積極求利的過程。不同時期,社會價值取向不同,革命戰爭時期偏重革命階級的生存需要,轉型時期偏重個性發展的需要。然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人們仍然沒有跨越“義”與“利”這對矛盾的障礙。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個體經濟動機普遍得到肯定,然而市場經濟還有很大的漏洞,加上傳統的重義輕利價值觀和計劃經濟時代的身份限制還沒有完全消除,使得人們對個人利益態度差異較大,在處理個人利益問題時存在“過”與“不及”的情況。致使在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一方面教育對象必然受看得見的“利”的引導;另一方面,德育工作仍然束縛在傳統集體主義道德思維的框架內,亦步亦趨,不敢大膽言利。

二、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利益原則

市場經濟社會中最顯著的特征是提倡個人價值和能力本位,社會需求的滿足貫穿于個體需求的滿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個人利益的追求與滿足是適應當前人們基本價值取向的,充分肯定個人正當利益的合理性和道義性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重

要倫理因素。當今,個人利益不僅具有了倫理意義而且成為經濟生活中一條重要道德準則。可見,要實現“在維護集體利益前提下合理發展個人利益”這一德育工作的較高層次目標,如果不與看得見的“利”相結合,德育工作只能是形同虛設。作為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有效開展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與時俱進的利益觀。

利益在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存在及其重要性決定了利益問題在人們思想觀念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利益原則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必須牢固把握其時代性、富于創造性。因此,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基本原則應是確定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切身利益需要的利益原則:

首先,以人為基本,尊重人的利益。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確立了以人為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指導性地位。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幫助人。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是:(1)相對于人對人、人對物的依賴而言,把人當作主體;(2)相對于人被邊緣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最終本質和中心;(3)相對于作為手段而言,把人作為目的。[4]以人為本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們改變以往對個人利益的工具性認識。個人利益的滿足,不僅是德育工作的手段、途徑,更為根本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以人為本不僅要關注人的物質欲求,更為重要的是關注人的精神需要。受數千年的封建傳統束縛,人們長期被“人”以外的“物”所束縛,導致我國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人格。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啟發人的自覺性。

其次,確立公平、公正、效率、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益觀。市場經濟的一個最突出特征就是:經濟活動遵循市場規則,以效益為目的平等競爭。人們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時必須確立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利益觀。公平的本質表現為現實的人對現實社會存在所作的道德評價,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相對概念。新時期,公平是指參與競爭機會的平等、競爭過程的平等、所得利益與勞動付出的等價,而不只是從所得結果看公平問題。效率是指資源的有效使用和配置。追求經濟效率是市場經濟社會的共性特征,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能創造盡可能大的社會財富。效率與公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我國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以國情為依據,先后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注重效率維護公平”的經濟倫理原則,從這一微妙轉變可見社會主義公平是更為根本的原則,因為,社會主義高效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所以,社會公平更具有目的性。市場經濟講求效率,離不開競爭。但市場經濟的競爭別于一般意義上的競爭,其特性是通過實力、聲譽、誠信等進行間接的競爭。公平公正、誠實守信、互惠互利等都是競爭道德的主要內容。

再次,確保制度正義,為個人正當取利創造外部條件,并限制個人的不正當求利。制度正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的保障,它是協調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契合點,使市場經濟活動更加規范化,減少“搭便車”的現象。制度正義是指社會活動、經濟制度與安排要按正義原則決定個人與整體利益分配的恰當份額,劃定個人的社會經濟活動在操作層面上的邊界范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將市場經濟的基本倫理規范化成為可操作的“制度”,增強倫理的硬約束力,使道德倫理不再只是“應當”和“理想”。在建立制度正義過程中要借鑒西方的契約理論。契約是市場交易活動中最為典型的倫理規則,然而,它在我國市場經濟還不發達情況下始終沒有發展起來。只有形成一種以公平-效率為基本原則的契約交往方式,才能使市場經濟活動的互利行為具有確定性和可預期性。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育與利轉換的利益原則

思想政治工作應從工作對象的角度出發,把幫助其個體發展、個人利益的實現作為工作的目的,把培養“雙利人”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證實人的利己性并不是一件壞事,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和規范人的求利行為。如何全面、準確的保障、引導、規范個人的利益問題,協調各種利益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現時代內容。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與業務工作相結合的時代含義就是打破以往“以義導利”的工作原則和方法,構建從“利益認同”走向“價值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所謂“利益認同”,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方法與滿足工作對象的利益訴求方面的一致性和統一性:所謂“價值認同”,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方法與滿足工作對象價值追求方面的一致性和統一性。事實上一切影響人們思想行為的手段,歸根到底都要以對人們利益關系的調整為基礎,長期以來“義”與“利”不合乎邏輯的關系,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缺失的現實原因。在這個彰顯個人價值的年代,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迎合客觀現實,改變過去“完人化”傾向的“應然”式教育。在教育態度、方法上,尊重、關心工作對象的利益需要,使每一個人從關心切身利益的實現上去關心國家、集體利益的實現。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指出“高度重視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業、社保、醫療、安全生產等方面作為其工作的著力點,把轉變群眾觀念與利益驅動結合起來。

其次,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倫理精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必然觸及和調整原有的利益格局,經濟關系勢必引起更多利益關系的摩擦和矛盾,由利益問題引發的復雜且帶有廣泛性的思想障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引導人們轉變觀念的同時,最關鍵的就是培養人們符合市場經濟的逐利觀和價值取向。應當將經濟活動的基本要求提升為經濟道德準則,如將經濟活動中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提升為對公平競爭、銳意進取、敢于創新的倫理精神;將一些道德規則注入經濟道德的意蘊,如肯定“正當競爭”、“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的經濟道德意義,將經濟行為的外在要求轉化為經濟主體的內在價值尺度。另外,面對國內外復雜的利益沖突,思想政治工作介入利益關系調節時,要教育人們分清時代看清本質,辨證的看待我國當前在效率與處理公平和競爭問題上的舉措。

第三,建設完善的利益保障機制是協調經濟和道德生活的重要內容。由于個體正當利益的保護與不正當利益的限制,只靠道德規約或口號式的維護不夠的。這就需要有道德他律的規約和社會制度性的調適。思想政治工作者協調個人與他人利益關系時,必須著手創建和研究符合正義原則的規范化、秩序化的措施手段。比如,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在公正、公平原則指導下,建立各種利益關系之間的利益整合的機制:

利益確定機制:由于社會資源有限、利益主體能力有限,改善社會權利不平等現象,在經濟活動中,必須以具體法規制度嚴格落實人們逐利的正當性途徑,保證同等付出獲得同等回報。要嚴格落實責任,建立和完善處理糾紛矛盾的工作機制,杜絕工作中出現斷檔現象,發生矛盾時有利于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利益協調機制:通過宏觀調控,克服經濟收入領域的混亂現象。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領域的稅收、價格等手段,調節抑制社會利益過渡分化。對不同性質的收益,嚴格監督區別對待。通過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活動關注改善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生活狀態,保證大多數勞動者參加社會建設的積極性。

利益激勵機制:物質激勵有助于滿足人們的物質欲求,具有直接有效的規范作用;精神激勵有助于完善人的社會角色,影響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實施思想政治工作激勵機制應遵循公平原則,根據群眾不同層次的需要,既堅持物質鼓勵又堅持思想領先,最大限度調動人民群眾的工作熱情

。

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利益整合,而利益整合機制上的各個鏈條要想規范有效的運轉還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在黨的領導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共同努力與探索。

摘要:利益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人與人、人與集體之間矛盾的主要根源,是道德和所有人類規范的核心所在,也是人類一切活動和制度的實質。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利益原則應有新的內涵。本文主張的利益原則不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的“新集體主義”的簡單重復,而是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以經濟領域中看得見的“利”作為理論思維的切入點和理論線索,從市場經濟利益關系中發掘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長點,達到育與利的共存目的。

關鍵詞:新時期/利益觀/利益原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商務印書館,1979.

[2]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基礎之重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人為本[J].社會科學戰線,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