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經濟法“微”教學模式探析

時間:2022-05-06 03:38:35

導語:本科經濟法“微”教學模式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科經濟法“微”教學模式探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以互聯網和手機、平板電腦為移動終端的新媒體的高速發展,網絡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日益擴大,推動了整個教育體系的革新。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升教育教學水平顯得至關重要。分析了傳統經濟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路徑,探討了利用新媒體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促進“微”教學模式在經濟法教學中深入應用。

關鍵詞:新媒體;微教學;經濟法

“微”教學是指在當前新媒體背景下,利用微博、微信、微群等軟件平臺,進行互動式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通過關注、評論、轉發、點贊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并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隨著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微”教學模式在經濟法教學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和影響力。

一、經濟法教學的現狀及分析

經濟法在規范市場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其內容涵蓋面廣,具有綜合性和抽象性。經濟法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決定了經濟法要有獨特的教學方法。反思我國長期以來的本科經濟法教育,重視法學理論的掌握和法律條文的解析,而輕視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亟待改革創新。當前經濟法課堂教學普遍是按照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模式開展,在這個基礎上,對于一些相關的案件進行分析。實際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參與經濟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甚至出現平時學生課堂不認真聽講,單純為了考試不掛科而在每學期最后幾天突擊的情況。從經濟法科目來看,在一個學期有限的課時內要把教材所列內容全部講完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教法,教學效果想必不會滿意。因此,教師在現有經濟法課程安排及教材選用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是必要的。從當前的網絡信息技術和可移動設備的發展來看,微博、微信、微群等軟件平臺受到了大學生的歡迎,絕大多數大學生都使用這些軟件。從學生應用情況來看,這些軟件多應用于人際交往層面,并未應用到教學中,進而有效發揮這些軟件平臺的優勢。學生們已經置身于“微時代”,經濟法教學也應當與時俱進,讓學生動動手指就能學習。

二、經濟法教學的改革思路

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經濟法教學改革應當建立信息化、交互性的經濟法教學模式,以網絡與實踐結合為主要切入點,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專業積累為目的,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案叩冉逃畔⒒枰平獾碾y題是實現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課程與專業數字化、科研與教學結合、網絡環境下的項目學習等方法,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科研組織模式的創新?!保?]

(一)利用新媒體構建經濟法教學體系

構建經濟法教學體系,將新媒體巧妙地運用到教學體系中,把經濟法的知識結構、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結果反饋等環節組成統一整體。學生只有在這種多層次的教學體系中錘煉,才能逐步適應和駕馭經濟法的知識體系,進而提升自身專業技能。

(二)經濟法教學與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相互融合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經濟法學習提供了基礎條件,反之,經濟法“微”教學模式的創新為新媒體技術的升級提供了驅動力。適應時代的需要,經濟法教學與網絡技術的完美融合,讓“微”教學模式呈現課內課外、隨時隨地的學習過程。這為經濟法教學帶來機遇,運用合理就能夠取得積極教學效果;同時也要趨利避害,如果運用不當,會阻礙經濟法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作為新媒體技術工具要與經濟法教學相互融合。

(三)實現師生良好互動,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平臺是提升經濟法教學水平的關鍵問題之一。以往的實踐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始于課上、止于課下,教學僅僅停留在以講授為主的單向交流上,師生互動性不強,影響教學效果。新媒體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于“微”平臺,以本科法學學生為調研對象,以“你對經濟法學習的看法”為主題征集意見,在匯總學生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總結當前經濟法課堂的教學現狀。參與調研能夠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其在經濟法學習中的參與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助教學模式。

三、經濟法“微”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微博、微信、微群等網絡平臺為經濟法教學提供新的平臺

“在數字時代,網絡傳播的出現拓展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傳播者與消費者之間信息傳遞是雙向互動、非線性的,可以實現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多對多的信息傳播,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受眾在傳播中的地位。”[2]這一新平臺憑借信息傳播的優勢,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青睞,成為師生學習交流和情感溝通的重要媒介,推動級經法教學工作進入嶄新的“微”時代。

(二)“微”教學模式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

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是微博、微信、微群等互聯網工具主要受眾群體,“微”教學能夠將當下熱門的移動終端融入到枯燥的經濟法學習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新媒體時代大量信息不僅豐富了經濟法教學的素材,還使教育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具體化,并將聲音、動畫和視頻資料完美結合。“教師可以將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適合移動學習的材料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群發給自己的學生,而學生只要擁有移動設備,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車站、機場或某一個特定等待的場合隨時掌握自己想學的知識?!保?]“微”教學模式實現在很短的時間將知識傳播給學生,為學生呈現豐富的教學內容,同時也為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提供了暢通的表達途徑,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

(三)經濟法教學內容動態化,信息多元化

“經濟法律法規適應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動態性,而且社會經濟生活也瞬息萬變,不斷產生新問題、新情況,因此,任何經濟法教材也難以避免其滯后性?!保?]經濟法教學內容不能一成不變,應當將內容動態化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微”教學模式就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方法滯后性的缺陷,更好地保持經濟法教育的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師可以圍繞最新的法律、法規或者案例,將知識信息新媒體傳播給學生,這些信息可以單條的,也可以是一個專題,信息涉及到本專業和跨專業等多個學科,便于學生掌握綜合性的知識,了解學術領域的最新動態。

四、經濟法“微”教學模式的實施措施

(一)巧用微軟件平臺,引案例入課堂

經濟法專業性較強,基礎知識相對枯燥乏味,但是當其與生活及熱點結合尤其是與當前經濟發展形式結合時,以具體的生活或者場景為切入點進行研究,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在具體的情景設置中,以過還原及改良案例為切入點,充分利用學生常用的微信、微博、微群等平臺,鼓勵學生通過這些微軟件平臺來進行知識交流。教師鼓勵學生通過最新經濟法信息的分享、案例分析及專家觀點分析等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經濟法知識的探討中。

(二)開展微主題活動,引競賽入課堂

結合教材內容,可以適當通過微軟件平臺在課堂上舉行微主題活動,之所以舉辦微主題活動,主要是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微主題活動可以是微辯論,微表演等。采取微辯論的方式和原則,縮短時間,讓學生就經濟法中某一有爭議的內容進行辯論。這種全新的模式能夠讓學生主動投入到活動中,與單一的學生學習相比,學生合作能夠全面促進其進行知識搜集及理論學習,對學生掌握經濟法知識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通過主題微視頻的拍攝及照片、征文、演講征集活動,促進課堂方式多樣化,強化學生的參與。

(三)微博微信,引智能入課堂

微博、微信、微群作為當代大學生普遍使用的軟件,將其應用于學習極具必要性。微軟件平臺通過評論、點贊、轉發、回復等功能來強化互動交流。微信、微博、微群等平臺的關注功能,教師要主動與學生建立雙向關注,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鼓勵學生微信關注高品質的法學相關公眾號、知名法學家的微博和經濟法學習者們的微群,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獲取專業相關的前沿信息,創新與開拓自己的思維。微軟件平臺的評論功能,給師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機會,自由地表達意愿,教師在充分傾聽的基礎上進行引導,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對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促進經濟法教學的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軟件平臺的轉發功能,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快速渠道,教師可以將專業知識和最新資料通過微平臺轉發給已經關注了自己的學生,學生利用他們彼此關注進一步擴散信息,促進學生進行知識層面的交流。

(四)微課堂多元評估,引反思促效果

傳統經濟法教學的學習評估往往是以每學期的測試成績為考核標準,這種考核模式過于單一,具有偶然性。因此,微課堂評估顯得十分必要,這一工作通過生生評估、師生評估,了解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另外,可以通過“課堂達人”、“最強大腦”等榮譽稱號的評選來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經濟法的積極性。經濟法“微”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可以從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學習狀態、學習成績及其對課堂的滿意度調查等方面來合理評估,形成多維度、全方位的考核標準。

五、關于“微”教學模式創新經濟法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引導不可或缺

經濟法“微”教學模式順應了時代潮流的發展,創新了教育教學模式,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如有的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學習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有的學生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偏離主題等等。這些問題對經濟法教學改革來說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因此在經濟法“微”教學模式運行過程中如何趨利避害,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實踐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二)提升專業教師素養,積累“微”教學管理經驗

經濟法“微”教學模式的發展和創新,必須重視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高校要為教師提供形式多樣的培訓、論壇和研討會,以方便教師之間對話和交流,定期聘請專家為教師提供具體的教育咨詢和指導,進而提高業務水平。同時建立跨專業、跨學科的教師合作機制,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對經濟法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拔ⅰ苯虒W模式的應用能夠不斷創新,在繼承傳統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來提升教學質量,重構高效課堂,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作者:李濱晶 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5):7.

〔2〕孫寧,孫晨.基于教學資源建設的新媒體環境解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7):92-93.

〔3〕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4):80.

〔4〕鞏麗霞.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法教學改革探討[J].黑龍江教育,2009,(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