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暴力分析及控制透析

時間:2022-05-22 08:25:00

導語:學校暴力分析及控制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暴力分析及控制透析

摘要:對G市高校20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49%的學生認為存在少數校園暴力,只有16%的學生認為不存在校園暴力。29%的學生承認自己或朋友曾遭受校園暴力侵害。校園暴力的產生反映出施暴者的人格發展不健全、自我認知不和諧、對挫折的耐受力差、對挑釁缺乏理智。也與家庭教育不當、家庭暴力的負面影響、不良環境和朋友、暴力性的大眾傳媒和網絡游戲、學習和就業壓力等有關。大學校暴力的預防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的通力合作,綜合治理。

關鍵詞:大學;校園暴力;防控。

近幾年高校校園內各類暴力事件頻發,不僅嚴重影響了廣大師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到高校的安全穩定與和諧校園建設,因此,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社交技能等成為高校的當務之急。

一、校園暴力概述。

(一)大學校園暴力現狀。

據200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30%左右的大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表現,15%有各種心理疾患,10.5%的學生面臨校園暴力的威脅,94%的孩子認為,在社會中自身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1]北京市有關部門最近對1萬余名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有40%的學生在校內外遭遇過同學和社會青年索要錢物”。[2]

為了進一步清除高校不穩定因素,建設和諧、溫馨的大學校園,我們對G市高校200名學生就校園暴力的現狀、形式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做了抽樣調查。調查顯示,4%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普遍存在,49%的學生認為存在少數校園暴力,只有16%的學生認為不存在校園暴力。29%的學生承認自己或朋友曾遭受校園暴力侵害,男生占62.06%。在校園里頻繁出現的暴力事件已經引起社會、家庭和學校的普遍關注。

(二)校園暴力的概念界定及類型劃分。

暴力泛指兇惡、殘酷,即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強暴行為。其中校園暴力是暴力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行為人(包括在校學生、老師及校外人員)在學校管轄范圍內,對在校學生或老師的心理、身體及財產等實施迫害行為,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受害人深受身心傷害的暴力行為。

根據暴力對象不同,可將校園暴力劃分為四類:校外人員與在校學生或老師之間的暴力行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暴力行為;老師與老師之間的暴力行為。根據暴力采用的方式不同,可將校園暴力分為語言攻擊(即使用嘲笑、蔑視、謾罵、詆毀等歧視、侮辱性的語言,致使他人在心理及精神上受到侵犯和損害,屬于精神傷害的范疇)和行為攻擊(即使用打架斗毆、勒索財務、謀殺等兇惡、暴力性的行為,致使他人在身體及財務上遭到傷害和損失,屬于身體傷害的范疇)兩種類型。

二、引發大學校園暴力行為的主要因素。

當前在校大學生一般為18-25歲,正處于青年中期,其個性特征基本形成,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一定的辨別是非能力,但其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學生的不良心理品質并非幾堂思想政治教育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所能矯正,其根本原因在入學前就已潛伏。

(一)個體因素。

1.人格發展不健全。一般來說,個體的性格特征在暴力攻擊的啟動階段發揮不可忽視的催化劑作用。具有暴力或攻擊傾向的個體一般屬于以下性格類型:第一種指說話和行動節奏快,性子急,缺乏泰然自若的態度,爭強好勝,容易發火,常常充滿失落感和懊惱情緒,總是迫使自己處于緊張的狀態。[3]517第二種指性格內向孤僻,平時少言寡語,不善與人交流,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研究表明,屬于第一種類型的個體情緒控制能力較差,在憤怒或受到挑釁時會毫不猶豫的使用暴力,目的是讓對方受到身體或心理的傷痛而一泄心中不快。第二種類型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由于性格內向,不善表達,把平時所有的怨恨和憤怒都積壓在內心深處,等到內心不堪重負、怨恨四溢時,個體將通過一個極端暴力的途徑來發泄內心的積怨,因此此類個體在報復時更具有危害性。

2.自我認知不和諧。認知不和諧(又叫認知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4]調查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學生在受到朋友侮辱時會了解緣由后原諒好友,但14.5%的學生會采取與朋友絕交,6.5%的學生則會持“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的態度。以馬加爵事件為例,因打牌事件使馬加爵對好友和“敵人”產生認知偏差,他試圖想通過某種方式改變這種狀況,但現實無法滿足他這種心理需求,因此心理不和諧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心理壓力也愈來愈大,最終導致人格失常和離軌行為。

3.對挫折的耐受力差。挫折是指個體在實現其預定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難以克服的或者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時,因其目標無法滿足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反應。劇烈的挫折可能激發個體直接的、指向挫折來源的攻擊行為;而較弱的、來源不明的挫折只引起間接性的、替代性的攻擊行為。[3]509據調查統計顯示大部分學生在遇到挫折時會樂觀面對,26.5%的學生會主動尋求幫助,5.5%的學生會選擇逃避,2.5%的學生則會悲觀失望。研究表明,如果大學生個體受挫折后,不能通過一定的方式發泄內心的不滿,那么內心將保留遺留的挫折,并時刻有一種準備發泄或攻擊的狀態;此后,隨著挫折的不斷積累,達到某一飽和點后,會激發更劇烈的反應。

4.對挑釁缺乏理智。挑釁是“用言語或行動引起沖突、糾紛或某種情緒”。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在遇到挑釁時會克制怒氣,以后找機會再向對方說清楚,但是10.5%學生則表示會當場以牙還牙,5.5%的學生持“好漢不吃眼前虧,以后再伺機報復”的觀點?!叭瞬环肝?,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薄皝矶煌嵌Y也,你給我一拳,我必定還你一腳,再捎帶給你一個大耳光,讓你長長記性?!币恍┬袨槠さ膫€體往往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當其受到直接的挑釁或被激怒時,往往不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會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在校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初生牛犢不畏虎是他們此階段的真實寫照,他們可以為朋友義憤填膺、兩肋插刀,而對于挑釁者則是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養方式。父母是兒童的啟蒙老師,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及人格特征等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并通過內化的方式成為兒童及其成年后的思維定勢。調查結果顯示,65%學生家庭教養方式為民主型,13%為專制型,5%為溺愛型,17%為放任型。因此,如果家庭對兒童過分溺愛,對其行為放任不管,則致使兒童道德觀念薄弱,法制意識欠缺,是非不分,沒有正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做事一意孤行,為所欲為,社會適應困難,在此環境下長大的大學生個體往往和同學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常常導致學習不良現象的發生。

2.家庭沖突和暴力。如果個體從小生長在充滿暴力攻擊和沖突的家庭中,通過觀察父母的暴力行為及后果而潛移默化為自己遇挫后的首選策略,致使兒童獲得有關人際交往的錯誤認知和不恰當的攻擊性沖突解決策略,因此家庭沖突和暴力是兒童接觸暴力的第一課堂,并時刻影響其日后的人際交往模式。

(三)社會因素。

1.個體成長及同伴環境。若個體成長過程中所處的街道、社區的居民粗暴、野蠻、橫行霸道、打斗成風,那么個體生長在此環境必定受其影響,遇挫后的習慣性解決策略極有可能選擇暴力性攻擊方式;除此之外,個體還可以從喜好惹事生非、無所事事、打架斗毆的同伴那里學會暴力性攻擊行為。

2.暴力性的大眾傳媒和網絡游戲。研究表明,經常觀看暴力性影視節目極有可能改變個體的人格結構和日常交往方式。當暴力影視節目中的場景在現實中再現,個體就會無意識的沉醉于劇情中并模仿劇中人物,從而導致暴力行為的增加或發生。此外,暴力電子游戲為個體提供了學習攻擊行為的機會和練習攻擊方案的場所。對于長期沉溺于網絡暴力電子游戲的大學生個體,通過反復練習新的腳本而掌握了各種與暴力行為有關的知識結構,在現實與游戲相沖突的情境下,其暴力性攻擊行為有可能被喚起和使用,從而增加暴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3.社會就業壓力。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校生源的擴招,國家各企、事業用人單位對應聘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每年有大批的莘莘學子常常為謀求一份高薪工作而忙的焦頭爛額,畢業前的雄心壯志被殘酷的現實所摧殘,以至于形成意志消沉、心情浮躁等不良心理問題,嚴重者可能為發泄心中不滿而尋找發泄對象,以致于對他人造成人身傷害。

(四)學校因素。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在校大學生數量劇增,而相應配套的軟、硬件設備沒有及時跟上,致使高校在對學生監督管理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具體表現為:對學生平時發生的人際矛盾和心理摩擦不能及時發現或進行疏導化解;對具有暴力傾向、惹事生非、打斗成風等特性的“問題學生”不能及時排查或開展心理教育;對校園周邊環境不能及時進行規制和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高校重學生就業率、輕學生素質,重共性發展、輕個性培養等觀念仍大有市場,把教育降格到人類只是掌握知識的工具,忽視大學生社交技能、公德意識、法律意識等方面的培養,從而為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埋下了禍根。

三、大學校園暴力事件的防控。

(一)就大學生個體而言。

1.提升個體認知水平。認知一般包括對自己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以及對交往本身的認知三個方面。如果個體在社會交往中總是抬高自己而貶低別人,就會導致盛氣凌人、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相反就會卑躬屈膝、畏畏縮縮、自愧不如。[5]267因此具有暴力傾向或攻擊行為的大學生個體,應將注意力更多地轉移至專業學習、業余愛好、理想事業等方面,并不斷深刻剖析自我,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的職責,以實際行動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來滿足自尊。

2.加強個體社交技能。在校大學生發生暴力事件或攻擊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良好的社交技能有助于他們免遭對抗性事件、暴力事件和攻擊行為的傷害。因此,那些社會交往技能欠缺,且具有高攻擊傾向的大學生個體應有意識進行社會交往技能訓練,掌握社會人際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必將減少暴力事件或攻擊行為的發生。

3.建立心理支持系統。大學生個體受挫時可主動找朋友、親人、老師等傾訴內心積怨,從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從而平衡內心的怨恨與不滿,防止暴力事件的發生。此外,個體也可通過合理的方式發泄內心憤怒,例如:參加大量消耗體能的對抗性運動(指拳擊、摔跤、柔道、跆拳道、擊劍等運動項目),參加激烈性的體育運動(指跑步、爬山、棒球、足球、籃球、網球等運動項目),向無生命的替代品進行攻擊等,將有助于減少個體可能的暴力或攻擊行為。

(二)就高校而言。

1.豐富法制教育課堂內容,強化大學生法制意識。如果高校僅僅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來豐富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可以說是事倍功半,對于“問題學生”更是杯水車薪。因此高校應通過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法制講座、法院庭審、集體觀看法制影視資料和進行勞教觀摩等活動,使大學生能夠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了解國家法律、法規知識結構,明確其威嚴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夠自我認識、自我領悟和自我矯正其錯誤言行,從而不斷提升個人法律意識。

2.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青春激揚、魅力四射、激流勇進、勇于拼搏等是他們此階段的特點,他們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一代,當理想與現實交叉閃光時,無疑會激發他們的斗志,從而為實現理想人生而奮斗。因此高校應定期開展“立足專業、全面發展”、“我的未來不是夢”等為主題的講座來激勵大學生;開展“路在腳下”為主題的才藝表演、專業作品設計大賽把理想信念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有效應用心理疏導方法,消除大學生心理障礙。心理疏導是通過環境、說服、解釋、啟發、教育等手段,減輕或消除學生的焦慮、抑郁、強迫、恐怖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的一種心理引導方法。[6]各班輔導員應深入學生內部,把握學生心理動向,對具有暴力傾向、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排查并開展心理疏導工作,使其學會魯莽行事之前先設想后果,從而促使自己內心醒悟,自覺消解怨恨,恰當的處理同學間矛盾,防止暴力事件的發生。

4.及時、適度懲罰校園暴力事件的肇事者。

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精力旺盛而易于意氣用事,大學生群體中易出現幫派之爭、打群架等現象。因此高校對于做出暴力或攻擊行為的大學生個體或群體應分別給予及時、適度的懲罰,以此警告其它預謀實施暴力事件的大學生個體要懸崖勒馬,以此為戒,從而起到懲前毖后,殺一儆百的作用,避免暴力事件的發生。

(三)就家庭及社會而言。

在家庭方面,父母應以身作則,注重言傳身教,及時關注子女心理變化,并做好溝通與疏導工作,使其正視困難、擺正心態和糾正心理偏差,從而避免暴力事件或攻擊行為的發生;在社會方面應注重發揮大眾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通過新聞特報、電視廣告、網絡游戲、網絡博客等宣傳社會公德和人間正義,使大學生在視線范圍內所看到和聽到的都是人間美德,從而凈化心靈,從思想上驅除暴力、攻擊等不良行為,培養良好的公德意識和人格品質。

總之,構建和諧穩定的校園氛圍,需要高校、家庭、社會和個人等各方面的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只有各環節齊心協力、相輔相成才能從根本上鏟除校園暴力的發生,從而促進高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玉榮,余吉生。論轉型時期高校校園暴力類型、特征及控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5,(4)[2]新華社。加強防范校園暴力刻不容緩,還孩子一個健康的校[DB/OL].2002-01-26,news.

/2002-01-26/23140,shtml[3]俞國良,主編。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俞國良,主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用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俞國良,主編?,F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衛生問題對社會的影響及解決對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謝美航,劉安。高校校園暴力控制系統構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