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憲法反思論文
時間:2022-08-27 10:41:00
導語:五四憲法反思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本文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方面對五四憲法規定的內容進行了回顧。同時,以憲法應當規定的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兩大基本內容為起點,并利用社會學的觀點對五四憲法進行了現實的反思。在此基礎上指出憲政是我國的必然選擇,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中國近代百年,是劇烈的社會變遷時期,是中華民族探索現代化的時期,更是一個百年憲政時期。歷經、辛亥革命和北洋軍閥時期,以及后來的蔣氏統治,其間立憲運動頻繁,或為欺騙民眾,或為裝點門面,始終未能找到一條真正的憲政道路。而新中國的成立,不僅意味著革命的勝利,更意味著在制憲史上掀開了新的一頁。五四憲法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是百年憲政的一個轉折點。這部憲法的制定,從時間上看,從1953年1月成立以為首的憲法起草委員會,到次年6月憲法草案公布開展在全民中討論,再到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歷時近兩年。從人員組成上看,憲法起草委員會以為首,包括了田家英、陳伯達、胡喬木等黨內人士以及宋慶齡等派人士,可謂精英盡出。從過程上看,1953年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參考了1918年蘇俄憲法、1936年蘇聯憲法、1946年法國憲法等,經過反復修改,形成憲法草案,1954年6月公布在全民中討論,收集到意見稿110多萬條,參與程度之高可見一斑。這部憲法在當時可以說凝聚了黨和人民的智慧?!耙磺袗蹏娜嗣駥τ谶@個偉大的現實和它的偉大前途,該是怎樣歡欣鼓舞??!”1但是這部憲法通過之后,并未起幾年作用,實際上從1956年下半年隨著反右傾斗爭的擴大化,這部憲法已經名存實亡了。就現在來講,五四憲法已屬過去。但是在半個世紀之后的今天,在把政治文明人權保障寫入憲法的今天,回顧五四憲法厄運的成因,對于更好地推進憲政建設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
歷史的回顧
首先,就在于這部憲法的綱領化。這部憲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的使命就是在過渡時期實現社會主義,它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總章程,是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憲法?!霸诮洕霞扔猩鐣髁x,又有資本主義?!鐣髁x和資本主義兩種相反的生產關系,在一個國家里面互不干擾地平行發展,是不可能的,中國不變成社會主義國家,就要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要它不變,就是要使事物停止不動,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纱丝梢?,我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確定不移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路可走?!覀冇型耆谋匾诠餐V領的基礎上前進一步,制定一個像現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這樣的憲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國過渡時期的總任務肯定下來?!瓰榱诉@樣的目的,我們也有完全的必要制定一個比共同綱領更為完備的像現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這樣的憲法。”2這就是五四憲法制定的歷史背景。制定這部憲法的目的是在四九年共同綱領的基礎上,在已經取得成就的前提下,進一步把現存的資本主義成分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通過完成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五四憲法規定的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序言)”同時詳細規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過渡的步驟、具體的過渡形式以及完成過渡任務的領導力量等。這部憲法實質上是政治任務的綱領化,就是通過立法的形式,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把當時所確定的使命固定下來。因此,使命的完成也是其生命的終點。當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五四憲法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這部憲法創制是黨重視的產物,1憲法發揮作用的時間由黨的思想事先確定,2它在實施中的命運由黨的思想決定。3一言以蔽之,五四憲法不是近代西方意義上的“權利契約書”,而是為完成國家階段發展任務的保障書。因此,五四憲法這種憲法的政治綱領化成為其慘遭厄運的首要因由。
其次,五四憲法的厄運還在于其所規定的經濟內容具有速變性的特點。經濟基礎作為上層建筑的本源意義上的根基,因此經濟內容就成為憲法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但問題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并存,并且又急于消滅資本主義經濟的情況下,五四憲法過于具體地規定了經濟內容,而現實中這些經濟成分又具有明顯的變動性?!瓣P于我國現有的各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分析以及國家關于各種所有制的政策,構成了憲法草案總綱的重要部分?!?五四憲法第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現在有下列各種:國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個體勞動所有制;資本家所有制?!碑敃r經濟上是兩種成分并存。“在我們國家,一方面有了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也有了合作社所有制;另一方面還有個體勞動者所有制,也有資本家所有制。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的經濟與非社會主義的經濟現在是同時并存著的。這就是我國過渡時期的基本特點?!?五四憲法對不同經濟成分的地位給予不同的規定。第6條“國家保證優先發展國營經濟”。第7條“鼓勵、指導和幫助合作社經濟的發展”。第8條“國家對富農經濟采取限制和逐步消滅的政策”。第9條“國家指導和幫助個體手工業”。第10條規定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鼓勵和指導他們轉變為不同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資本家所有制?!蓖瑫r,對不同經濟成分的過渡形式作了分別規定?!霸趯r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主要的過渡形式是勞動群眾部分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社,如像幾年前來我國農村中已經開始發展起來的,以土地入股和統一經營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在我國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逐步地和廣泛地運用這種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經濟的過渡形式,就可以引導廣大的個體勞動者比較順利地走向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過渡形式是國家資本主義。在我國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可能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逐步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五四憲法還規定了實現過渡的和平道路?!啊羞@些,即工人階級的國家領導權和工農的鞏固聯盟,社會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國內統一戰線的關系,并加上有利的國際條件,就是我國所以能夠通過和平道路消滅剝削制度,建成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
五四憲法這種對經濟政策亦步亦趨的追隨,不符合憲法規范穩定性、概括性的要求。憲法的權威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憲法的穩定。失去高度概括性之特點的憲法規范,面對現實經濟生活的劇烈變動失去了應變能力。而法律是一個保守的事物(培根語)。列寧說,當法律與現實脫節的時候,憲法是虛偽的,當它們是一致的時候,憲法是真實的。事實也確實如此,當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五四憲法的有關經濟制度的規定,尤其是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部分,由于失去了調整對象,事實上已經停止了生命力,連宣示的作用也沒有了。
再者,五四憲法的厄運并不止于此,有關對公民權利的規定也并沒有得到恰當的實施。五四憲法規定了包括遷徙自由等政治權利和自由。對于中國人民來說,這是第一次用社會主義性質且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來規定基本權利,毫無疑問,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進步。但是,憲法規定的權利必須在得到公民的行使時才有意義,否則,僅僅是白紙上的黑字,僅僅是一種無生命的宣示。并且,更為重要的是,公民權利必須得到恰當有效的行使,否則,公民權利的濫用,對于國家來說或許是一種禍害。
在這部憲法下,1959年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劉少奇為國家主席,全國人民舉國歡慶,歡欣鼓舞。同樣是在這部憲法下,1967年,一群紅衛兵把時任國家主席的他從家中揪出,對這位由他們當初親自選舉出來的國家主席進行了一次殘酷的批斗?!拔沂侵腥A人民共和國的主席,你們怎樣對待我個人,這無關緊要,但我要捍衛國家主席的尊嚴。誰罷免了我國家主席?要審判,也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你們這樣做,是在侮辱我們的國家。我個人也是一個公民,為什么不讓我講話?憲法保障每一個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破壞憲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的!”1可惜,他并沒看到破壞憲法的人受到制裁,他只能寄希望于“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這時,憲法中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連國家主席也保護不了了。十年浩劫,憲法中有關權利的規范受到無情的漠視和踐踏,總結歷史,把原因歸結為公民權利意識薄弱,終究是皮相之談。為何賦予的權利卻成為國家遭殃的禍根,恐怕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梁治平先生一貫遵循“用法律去闡明文化,用文化去闡明法律”的思路,在其力作《法辨》一書中,探討了法在中西方起源意義上的不同,以及法與權利、權力、自由等在中西方的不同關系,頗有見地。法在西方,從起源意義上說,就有公平、正義的含義,與權利有密切關系。“就法與權利的關系來說,西方法產生伊始,就被認為是確定權利的標志有效保障,恰似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政治契約’,因此能獲得一體遵行的效力。”2自由則是西方法的另一價值追求。西塞羅說,我們為了自由的緣故,做了法律的奴隸。在西方法律文化中,以權利指稱的法在社會生活中處于支配地位?!叭酥挥性谥环姆傻臅r候才會有自由,這就是說,當所有的權力都受到法律的支配,法律乃是至高無上的權威的時候,自由才可能存在。當然這還有個前提,那就是法律本身應該是能夠用做權利保障的。”3而法在中國文化中,則完全不一樣。在起源意義上,法與刑相通。而刑之始,蓋所以待異族。法是一種相互征討的暴力工具,從來沒有權利蘊于其中?!肮糯袊?,私法無由發達,這一點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文化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古代之‘法’原本與權利無緣,其固有觀念不能容納‘私法’的概念。若著眼于更廣闊的社會背景,我們還可以指出,中國古代社會并沒有需要保護的公民權利一類東西,法律對于權利的分配和保障,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對于中國法有“平之如水”一說,有人據此認為中國法也有公平之意。但蔡樞衡先生認為,這四個字是“后世淺人所妄增”,不足為訓。這里,水的含義不是象征性的,而純粹是功能性的。它是指把犯罪者放在水上,隨水漂去,是一種懲罰。5中華法系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就其本身發展形態來說,不可謂不發達,更不能否認其存在。否則,就無法解釋自《法經》以來歷朝各代的法典。這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法律文化中,始終沒有權利的概念,法律始終缺少權利的底蘊,這成為中國法律文化的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近代才開始有松動和變化的跡象,但是仍然沒能形成西方法律文化意義上的固有權利意識。在中國,如果說人們享有權利的話,更多的時候將其歸功于官吏的廉潔和帝王的恩賜。而絕對不是西方法所指稱的不可剝奪的天賦人權。憲法作為人民和政府通過妥協達成的權利書的概念,只在西方存在,中國傳統上不存在這種思想產生的政治土壤。近代以降,這種觀念雖有改變,但是離真正的權利意識還相差太遠。正所謂,辮子可以一夜剪掉,但權利意識的形成決非朝夕之事。至于公民權利的恰當行使,更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五四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不僅沒有達到期望的目的,更遺憾的是,卻最終在混亂中為瘋狂的政治激情所取代。
最后,五四憲法的失敗,不僅僅在于上述三方面的不適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新中國的成立揭開近代中國發展史上新的一頁。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對舊中國的拋棄,這種社會變遷中的驟然斷裂,必然需要一個外在性宣示標志,五四憲法就是一個與傳統告別的標志。政治革命的年代,奉行的是打破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的激情。革命的成功,要求與舊制度進行毅然決裂,以顯示信仰的堅定和勝利的徹底。而憲法作為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在當時無疑成了最佳選擇。因為即使是在城頭變換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頻繁更迭時期,當權者也不忘記制定一部憲法來尋求統治的合法性。但是,憲法作為一種最高法,必然有其超然性的因素蘊于其中,這些因素置現實的政治運動之外,不因具體制度的更替而變化,成為憲法的內在精神,維系著憲法的成長,體現著憲法所應當具有的普適性價值,反映著不同國家的人們對自由、安全和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憲政作為實現憲法價值的實踐過程,自然有其獨特運行規律。五四憲法作為歷史的產物,一方面它是幸運的,見證了新舊社會的驟然徹底斷裂。但是另一方面,正因為此它又是不幸的。本應擔負起對1904年以來近代法制化成果的傳承,卻因現實政治運動的需要而充當了這種對以往的一切進行徹底決裂的宣示工具?!氨┡童偪裨诎胄r之內可以毀掉的東西,要比審慎、深思熟慮和遠見在100年之中才能建立起來的東西還多得多。舊制度的缺點和錯誤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并不需要有什么才能,便可以指出它們來;而有了絕對的權力,只消一句話就可以整個掃除這些弊病和制度?!?因此,任何憲政運動都必須避開現實的政治熱情,挖掘潛在因素,遵循憲政運動的內在規律。
美國的建立以十三個殖民地為基礎。起初,這些殖民地情況復雜。因各自目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殖民公司開發的旨在尋求新市場、原料和貿易的殖民地,如倫敦公司開發的弗吉尼亞等;為逃避宗教迫害、尋求宗教信仰自由而建立的政府契約說殖民地,如英國清教徒中喀爾文派建立的普利茅斯、康涅狄格等;還有英國封建貴族在新大陸以建立舊式封建制度為目的的殖民地,如馬里蘭、賓夕法尼亞、新澤西等。2這些殖民地隨時代的發展日趨相同。私人性質的殖民公司因為財力有限,概歸失敗,清教徒建立的政治契約說的殖民地因清教徒革命而喪失意義,封建主式的殖民地也不再得到英國皇室的鼓勵。這些趨同化的殖民地最終不堪忍受英國的壓迫而走上武力爭取獨立的道路。革命勝利后,面對邦聯條例下的種種弊端,為建立強大的中央政權,經過反復協商最終制定了美國憲法。這部憲法是美國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產物,同時也是北美大陸與英國決裂的標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憲法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英國憲政傳統的恰到好處的繼受。美國人民并不因為英國曾經對其的殖民壓迫而否認英國憲政傳統,而是在政治革命與憲政運動之間作出恰當的區分,理性地繼受了英國憲政傳統。這體現的就是對憲政規律的遵從。這種對憲政規律的遵從不僅表現在美國憲法對英國憲政傳統精神的概括承受,同時還表現在美國憲法對英國憲政制度的直接吸取,將其直接轉變為憲法條文?!白匀环ㄗ匀粰嗬f、社會契約說和革命權利說,在十八世紀美洲殖民地的政治家、律師和傳教士的心目中,有日漸重要的趨勢。在新英格蘭和其他殖民地,凡受過教育的人,無不熟讀洛克、彌爾頓、普芬道夫等的學說,使其成為他們本身的中心思想,洛克的學說在一七四零年的美洲,尚屬生疏,但對革命前夕的一代殖民者,無不家喻戶曉,奉行領導的中心思想,形成對抗英國的法律基礎,杰佛遜起草的獨立宣言,正就是殖民時代醞釀而成的自然法和自然權利理論的實踐。”1在美國憲法的條文中,這種對憲政規律的遵循和對英國憲政制度的繼受表現則更為明顯?!懊绹鴳椃ǖ幕A是英國憲政傳統,憲法中許多憲政術語,基本上都是從英國憲政傳統而來,如追溯既往的法律,褫奪公權的法律,正當法律程序等?!?預算案作為國會的一項重要權力,美國憲法沒有明文規定;憲法第一條第八款從第十二項到第十七項詳細規定軍事立法權,在各國憲法中本已少見,對于本來就很簡要的美國憲法來說顯得更不可思議。按照李昌道先生的解釋,前者是因為在英國的傳統中,征稅權包括了預算權,規定了征稅權,就不必再提預算權了;后者仍是受英國的影響,英國一向視軍隊的設立為國會權力之一,非此不足以限制王權。都是源于英國憲政傳統。3美國人民并不因英國曾經對其的政治壓迫而拒絕英國憲政傳統,斬斷隨英國殖民統治而帶去的憲政制度。相反,殖民統治依照英國憲政傳統建立的一些制度設置保存下來,成為獨立后美國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美國憲法的創制產生重大影響?!俺跗诿乐薷鞣N殖民的形式雖已逐漸歸于消減,但遺留下來的政治制度,對日后美國的憲政組織卻具有永久的重要性,美洲的殖民政府和開國后各州政府基本組織的形式,可說全是殖民公司的遺物。政府契約說發源于教會組織契約說,封建殖民地的本身,對政治理論,雖少特殊貢獻,但對英國議會制度的移植美洲,卻擔負了催生的作用?!?
五四憲法因其時代的特殊性,充當了社會變遷驟然斷裂的政治標志。經過非此即彼的政治較量,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最終獲得勝利。在一個政治敏感的時期,憲法首要的使命在于充當新制度對舊制度勝利的政治宣言,確認政治成果和進一步鞏固新生的社會制度。至于憲法是否還是法,憲法是否還具有獨立的價值追求,是否還要尊重憲政運行的內在規律,則放在一邊,暫不考慮。它只是一個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一個在革命勝利后確認民主制的根本法。對以往的歷史,必須將其徹底的打碎和拋棄,借以顯示與舊時代斷裂的決心。在大限將至的最后和談中希望保住其統治時代的法統,“只要……中華民國的法統不止中斷,軍隊有確實的保障……則我個人則無復他求。”5但是,這在當時首先是個政治問題,然后才是法律問題。同樣,中國共產黨也是首先將其當作政治問題來對待,而不考慮其中的法律因素。中共中央對此發表了“八項主張”,其中明確提出“廢除偽法統”。接著,批準了《中共中央關于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這樣,尚未退出大陸,六法全書已被共產黨人埋葬了。二十世紀前半期艱難積累起來的極其微弱的近代法制傳統,隨著國民黨政治上的失利,在政治熱情中轟然倒塌。但是,在革命熱情中做出的摧毀舊法制的行動,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摧毀的不僅僅是舊制度下制定的枯燥條文,也是孕育著深刻文化底蘊的法律條文。而具有民族性的法律文化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是不應當被摧毀的,也是不可能被摧毀的。
現實的思考
憲法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其所蘊涵的“普適性”價值的認同。憲法從起源上說,總是由于人們對自由、平等、秩序等價值的追求,對人權保護的期待。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不得不建立國家這臺政治機器。但是,政府常常成為自由的最大威脅,因此人們為提防這個萬惡之源,就把希望寄托在憲法這個“高級法”上。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了憲法的根本價值追求,這就是通過對政府公共權力的限制和制約,實現對公民權利的保護。這就構成了憲法的兩大基本內容。“如果說憲法只規定一項內容,那就是規定政府權力的范圍,國家機關的設立,組織及其職權,以及各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如果要規定兩項內容,那就是規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瓘膽椃ň裆险f,憲政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是保障公民權利首先要從規范政府權力入手,規定政府權力的范圍就是為了防止政府權力為非,從權力危害的根源上保護公民的權利?!?
憲法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西方文化中始終有一種對人性不信任的幽暗意識,這種意識成為西方憲法的重要文化底蘊之一?!耙靶谋仨氂靡靶膩韺?。……用這種方法來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對人性的一種恥辱。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對人性的最大恥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因此,人們在把固有的權利交給政府時,又想盡一切辦法設計出一套鉗制政府權力的制度?!霸趥鹘y上,西方憲政思想的突出主題是要設計一些政治制度來限制政治權力的行使?!?而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則是憲法最根本的追求。對自由、財產等人權的渴望一直是人類為之奮斗的目標。根據啟蒙思想家的觀點,人最初生活在一個“自然狀態”下,人們的行為受自然法的支配。自然法以理性為基礎,賦予人類一系列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權利,即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獲得財產和人身、財產不受侵犯的權利。但是由于自然狀態存在的一些弊端,人們通過訂立契約,從自然狀態走向國家狀態。但是訂立契約的目的不是放棄原來固有的權利,而是尋求一種結合的方式,克服自然狀態的缺陷,更好地保護其權利。這種結合的形式就是國家?!皩で蟪鲆环N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護衛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想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個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4
從各國憲政實踐來看,對憲法中國家權力的限制方式有兩種: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耙磺杏袡嗔Φ娜硕既菀诪E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瓘氖挛锏男再|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來自公共政府的權力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具有內在的“惡”性,傳統上認為政府的公權利與公民的權利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政府權力的無限擴張必然導致公民享有的權利范圍的縮小。因此,必須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將權力限制在一個可以控制的范圍內,以免對超過必要的界限,損害權力的行使本來應當促進的價值?!皺嗔π惺故菍崿F西方制度理論家的社會價值的關鍵;他們所關心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即要保證政府的權力行使受到控制,以便政府的權力行使不致摧毀政府權力有意促使的價值。憲政倡導的……這一重大主題一直坦誠地承認政府在社會中的作用,與此相聯系的是要使政府受到控制并對權力加以限制的決心,有多種理論試圖解決這一兩難問題,其中,分權學說在現代一直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從智識上說,還是就其對制度結構的影響來說都是如此。”2因此,以權力制約權力成為限制權力的一種基本方式,這種思想成為近代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雖然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形式,但是這種思想始終貫穿各國憲政實踐之中。3
第二種方式就是以權利制約權力。這種理念來源于啟蒙思想家的人民主權學說。啟蒙思想家的學說認為,人們在自然狀態下擁有不可剝奪的天賦權利,為了更好地保護權利,通過訂立契約這樣一種結合的方式,把自己的自然權利讓渡給國家,成立政府。但是,人們仍然保留最后的決定權,政府按照代表人們公共利益的“公意”來行使權力?!肮擦α烤捅仨氂幸粋€適當的人來把它結合在一起,并使它按照公意的指示而活動;?這就是國家之中所以要有政府的理由;?政府和主權者往往被人混淆,其實政府只不過是主權者的執行人?!?人們作為真正的主權者,政府是他們的執行者。如果他們的自由權利在政府那里得不到正確的保護,甚至被政府粗暴地剝奪時,他們就理所當然的有權取消契約,推翻政府,用暴力重新取回固有權利?!皠撝普男袨闆Q不是一項契約,而只是一項法律;行政權力的受任者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們,也可以撤換他們?!?這就是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思想基礎。隨著憲法的發展,成為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近代憲法所確認。
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權力制約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是各國憲法的指導思想,雖然在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具體形式,但得到制憲者的一致承認和接受。可以說,自從啟蒙思想家提出這些思想后,這些理念成為憲法的核心精神。不論是在成文憲法國家還是不成文憲法國家,無一例外獲得一致的遵從。憲法的基本原則是決定憲法淵源的形式和內容的前提,承載著憲法的價值追求,并且要求得到明確概括的表達,從而保證憲法的在實施過程中的穩定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權威,以及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統帥地位。由此反思五四憲法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呢?不錯,五四憲法是規定了一些條文,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保ǖ?條),人大選舉和罷免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法院院長和檢察院檢察長等(第27、28條)。但是,在總結當時起草的憲法時說,這個憲法得到大家的擁護,原因有兩條:正確恰當地總結了經驗;正確恰當地結合了原則性和靈活性。因此,這就成了五四憲法的基本精神。當時人們由此出發認為五四憲法的精神有以下幾條: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的結合,本國經驗和國際經驗的結合;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結合。6而對于權力分立、人民主權等原則并沒有人提出來,這就是導致了五四憲法的致命缺陷-沒有基本原則,或者說五四憲法所確認的基本原則是含糊其詞的??梢哉f,到目前為止,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都是存在較大分歧的。
就憲法的第二項內容來說,憲法必須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列寧說,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憲法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民主事實的法律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權利,但是這一要求受到封建階級的否定。當人權對資產階級來說成為一種普遍性的需求時,他們必然用暴力的手段爭取這些權利,然后用憲法這個“高級法”予以確認和固定下來。因此,憲法的產生與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密不可分,公民權利當然也就成為憲法必不可少的內容。
進一步來說,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其目的不在于用文本憲法的形式對權利進行簡單的羅列,關鍵是必須有相應的條件促使公民在實際生活中有效地行使這些權利??梢哉f,對權利進行宣示性的規定是沒有意義的,近代國家,即使是假民主之名行專斷之實的獨裁國家,也都制定一部憲法規定公民權利以粉飾門面,掩人耳目。因此,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在憲法中進行規定,這只是第一步,還必須創造合適的社會條件,使公民學會正確地行使權利并從中受益。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時,總結了三項有利于維護美國民主的原因:上帝為美國人安排的獨特的、幸運的地理環境;法制;生活習慣和民情。三大原因都有貢獻,但是按照貢獻大小“自然環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罴训牡乩砦恢煤妥詈玫姆ㄖ?,沒有民情的支持也不能維護一個政體;但民情卻能減緩最不利的地理環境和最壞的法律的影響。民情的這種重要性,是研究和經驗不斷提醒我的注意的一項普遍真理?!?而民情“不僅指通常所說的心理習慣方面的東西,而且包括人們擁有的各種見解和社會上流行的不同觀點,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所遵循的全部思想。”2在民情中,鄉鎮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自治具有重要地位。鄉鎮是自由人民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生活的最經?;顒宇I域。鄉鎮的公務活動是極其繁多而又分得很細的。鄉鎮雖然有專門處理事務的行政委員,但是行政委員不過是鄉鎮人們的意志執行者,生活于鄉鎮之中的人們才是真正的主人。他們積極而平等參與鄉鎮事務的管理,這些事務涉及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為此他們把鄉鎮事務當作自己的事情看待。正是這種對鄉鎮事務的積極參與的生活,人們每時每刻都感覺到自己與鄉鎮休戚相關,每日每天都在通過履行一項義務或行使一項權利中度過。這樣的鄉鎮生活,使社會穩定發展。人們關心自己的鄉鎮,因為他們參與鄉鎮的管理;人們熱愛自己的鄉鎮,因為他們不能不珍惜自己的命運。3作者認為美國人正是在這些關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鄉鎮繁瑣事務中的長期鍛煉,他們才知道了怎樣參與政治生活,如何正確地行使自己的權利?!霸谛∈虑樯隙紱]有學會使用民主的老百姓怎么能在大事情上運用民主呢?”4
五四憲法也用專章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是權利的行使最終卻釀成了一場國家災難。十年浩劫中,公民瘋狂地運用‘大鳴大放’的方式來行使言論自由,以侮辱人格的方式來行使集會權利,等等。這也是公民權利的行使,但這是一種病態的行使,以破壞正常社會秩序為代價。結果是憲法的權威喪失殆盡,法律工具主義和法律虛無主義盛行。人人都享有憲法規定的權利,人人都在行使憲法規定的權利。但是上至國家主席,下至普通百姓,人人自危。瘋狂的政治熱情取代了一切,占據一切。反思這一段沉痛的歷史,總結經驗和教訓,當然不能以此為借口取消或限制公民權利,相反,更應該擴大公民權利范圍。問題的關鍵是,在用憲法這個“高級法”確認了公民權利之后,如何營造“民情”,使公民既主動關心自己的權利,又能正確地行使權利,并受益于權利的行使。在涉及公民貼身利益的事情上,讓公民逐漸懂得如何恰當地行使權利,珍視權利,最終形成通過行使自己的權利來參與國家事務的意識,養成政治參與的熱情和能力。否則,權利僅停留在字面的層次上,人人都知道自己享有權利,但是人人都漠視自己的權利,準確地說,這樣的權利不是權利,因為權利沒有同公民結合在一起,毋寧是負擔;而這樣的公民也不能稱之為公民,因為他們沒有從權利中受益,沒有體會到權利的樂趣,只能稱之為順民。
小結寄語
憲法是高貴的,但并非高貴得?不能親近;憲法是美麗的,但并非美麗得不能觸摸;憲法是神圣的,但并非神圣得不能正視。五四憲法,作為一個文本,已經成為過去,但是我們不應將其遺忘在回憶的角落,束之高閣,成為蒼白的歷史?;蛟S,我們更應該對其充滿敬畏和敬仰。僅僅因為它是一個開端,掀開了東方古國現代化的神秘面紗,看到了隱約的理想彼岸。憲政,是一套技術層面的制度體系,更是一組精神層面的價值糅合。同時,作為西方文化的內在產物,它有西方宗教信仰作支撐。這樣,對于一個既缺少法制傳統,又沒有宗教之維,法律意識又很薄弱的國家來說,憲政,或許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任務。但是,我們既然已經毅然地做出了痛苦的抉擇,選擇了法治這一基本治國方略,走上了憲政這條不歸之路,就應當繼續走下去。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社論:《在全國人民中廣泛地展開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發表于1954年6月16日。
2劉少奇:《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1954年9月15日。
1建國初期面對如何治理國家曾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見楊培田:《主席與‘五四憲法’的誕生》,載于《人大研究》2003年第1期。
21954年在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關于憲法草案初稿說明中指出,這個憲法是過渡時期的憲法,大概可以管15年。見蔡定劍主編:《中國憲法精釋》,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頁。
31958年發表了“憲法無用論”的觀點。見蔡定劍:《歷史與改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92-93頁。
4《人民日報》社論:《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而奮斗的憲法》,發表于1954年6月21日。
5《人民日報》社論:《在全國人民中廣泛地展開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發表于1954年6月16日。
6劉少奇:《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1954年9月15日。
7同上。
1何靜修等編:《緬懷劉少奇》,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445頁。
2梁治平:《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頁。
3同上,第149頁。
4同上,第145頁。
5蔡樞衡:《中國刑法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頁。轉引自上書,第64頁。
1[英]柏克:《法國大革命》,何兆武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218頁。
2參見李子欣編著:《美國憲法》,(臺灣)正中書局1970年版,第一章。
1李子欣編著:《美國憲法》,(臺灣)正中書局1970年版,第27頁。
2李昌道:《美國憲法縱橫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頁。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十款規定國會和各州不得“通過任何褫奪公權的法案、追溯既往的法律和損害契約義務的法律”,憲法修正案四至八條構成了“正當法律程序”的主要內容。
3同上書,第35頁。
4李子欣編著:《美國憲法》,(臺灣)正中書局1970年版,第13頁。
5?
1蔡定劍:《關于什么是憲法》,載于《中外法學》,2002年第1期。文中作者還說到第三項內容,憲法實施的保障。但我認為,這項內容實際上是為前兩項內容所設計,不宜作為憲法的一項單獨內容列出。
2[美]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文集》,程逢如等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64頁。
3[美]斯蒂芬·L·埃爾金、卡羅爾·愛德華·索烏坦編:《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周葉謙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27頁。
4[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9頁。
1[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54頁。
2[英]維爾:《憲政與分權》,蘇力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1-2頁。
3參見朱光磊:《以權力制約權力》,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5章。美國模式,現代國家最完善的例子;英國分權模式,一座顛倒過來的金字塔;法國模式是英美模式的嫁接。
4[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72頁。
5同上,第127頁。
6參見張晉藩、曾憲義:《中國憲法史略》,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第252頁。
1[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58頁。
2同上書,第332頁。在該書的另一處腳注中,作者又將民情理解為人在一定的社會情況下擁有的理智資源和道德資源的總和,見該書第354頁。
3同上書,第65—76頁。
4同上書,第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