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轉型社會下的社保規則入憲

時間:2022-04-06 04:53:00

導語:小議轉型社會下的社保規則入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轉型社會下的社保規則入憲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將“國家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條款寫入憲法。應該看到,作為“安全網”和“減震器”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入憲,對于轉型中國社會的進一步穩定和發展,有著彌足重要的意義。

首先,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模式具有明顯的城鄉二元體制特征。

在城市,社會保障制度以單位為依托,包涵各個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而在農村則以和生產大隊以及小隊等集體組織為依托?;谶@種模式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政策的形成過程以及行政決定的作出過程往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爐內灶”,個人依托單位獲得福利措施和相關保障,而單位也須依托國家的財政支持給予個人一定的福利資格享受。

在這種壁壘式的體系中,由于欠缺妥當的表達機制,在立法和政策形成過程中,個人以及弱勢群體的利益常常會被漠視乃至犧牲。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民營化和社會化發展,政府承擔的職能開始轉由民間組織或企業來承擔,利益層次也日趨復雜化。因此,社會保障制度的入憲,有助于保障弱勢群體對社會政策形成過程的參與,使得他們的利益得到更充分的表達,使得公共政策和行政決定能更好的以保障弱勢群體的權利為依歸。

其次,在憲法中寫入“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一規定,從其表述上看,強調了國家負有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義務和職責,并賦予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

國家存有保障公民生存權實現的義務,而重要的保障方式之一,就在于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來保障公民的生存權的實現,進而促進公民其他權利的享有和實現。同時,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與公共財政狀況和公共政策設計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更需國家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職責,發揮更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過程也印證了這點。

以美國為例,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爆發,促使羅斯??偨y試圖通過實施強有力的社會政策來營造一個“開明的福利行政國家”,于是美國于1935年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案》,之后還相繼通過了醫療照顧和援助法案,并在教育、住房與城市發展等諸多方面推行了多項福利計劃。

最后,建立一種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意味著要尊重因經濟發展水平而帶來的制度差異,做出符合各地需要的更為求真務實的社會保障制度設計。

在我國,由于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要建立統一標準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會遭遇重重困難。因此,出于現實情況的考量以及公共資源的有限性,需要建立一種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惟有建立一種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防止因為過度追求形式平等而忽略了實質性平等的保障,切實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利。同時,做出此項規定,還可以促進地方政府對于福利項目的財政支持,有助于形成國家、社會和個人共同負擔的社會保障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公私之間類似于一種“伙伴關系”,一定數量的社會保障項目可以通過民營化的方式由私人承擔,或可通過建立民間公益機構、社會捐獻機構等組織,以一種更為靈活、更具效率的方式來運行和實現福利項目。由此,可有效緩解社會保障制度給政府帶來的過于學生的財政壓力。

當然,將社會保障制度寫入憲法,只是為制度發展提供了一種契機和可能性。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還要有賴于我國諸多相關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重新架構和整合,從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利,以期實現社會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