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預警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28 02:53:00

導語:企業財務預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財務預警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總結了國內外企業財務預警研究成果,系統地分析了企業財務預警的原理和程序。

【關鍵詞】財務預警預警系統

企業財務預警,就是從財務角度對企業進行預警,它是架構在企業預警理論之上,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及其他相關財會資料為依據,利用財會、金融、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理論,采用比率分析、比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及時捕捉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過程中的堵塞、浪費、過度滯留等影響財務收益的重大管理失誤和管理波動信號,并在危機發生之前向企業經營者亮出黃牌、發出警報,督促企業管理當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潛在的危機演變成損失,起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并使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始終處于安全、可靠的運行狀態。

一、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研究的現狀

企業財務預警研究初期的方法以趨勢分析為主,但其研究貢獻僅在于觀察公司的財務比率趨勢變化,以找出財務危機公司財務比率的特征與趨勢,并未發展出真正的財務預警模型;1966年Beaver以二分類檢驗法創造了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雛形,此后國外學者對于財務預警的相關研究一直不曾間斷,研究的范圍包括了對財務危機的定義、樣本的選取、自變量的選取與篩選、研究方法等,各自發展了不同的理論,可以歸納為統計類(二分類檢驗法、多變量分析法、回歸分析法、Cox法及CUSUM時間序列分析法)和非統計類(類神經網絡法、企業危機壓力表)研究方法。

Beave應用二分類檢驗法進行的單變量分析說明了可以應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獲得較高的預測力,而且也為后來的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不過,雖然Beave應用這種方法從30個財務比率中篩選出5個最能分開失敗企業和非失敗企業的比率,但是它畢竟是采用國外1954-1964年的數據和樣本得到的研究成果,其應用環境與我國的實際情況有很大差別,如果應用Beave研究所得的5個比率對我國的上市公司進行預測,不可能完全適用。

針對單變量模型的缺陷和局限,Altman的Z-Score模型模型能夠把若干個變量合并入一個方程式,使用一定的判別標準,估計出企業的財務狀況,這是非常可取的。但是他的Z-Score模型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Altman所選破產企業和非破產企業的數量是相同的,這就表明每組樣本有相同的先驗概率,即各自50%,而真正一個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或破產的概率是遠遠低于50%的。這種做法所造成的最嚴重影響是,常常會低估了將非破產企業誤歸入破產企業的誤分類錯誤。

類神經網絡模型雖然近幾年被很多學者所使用,但其運作過程尤如黑箱,對于各財務比率的權重無法獲悉,不同的樣本模型其隱藏要素的個數會有所不同,影響比較的客觀性,因此不適合作為比較不同樣本的模型。Cox由于主要是用來預測公司未來的存活期間的概率,并非用來判定公司是否失敗,因此也無法比較不同樣本;而CUSUM模型在計算上較繁復,較適合作為個案分析的模型,并且從國外實證研究結果來看其正確率也沒有明顯優于其他模型。

另外,上述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研究方法均過度依賴財務報表以及數學處理的機械形式,在實際中應用相當困難,因為,利用這些模式必須有相當的數理背景,對許多人來說可以說是一個苛刻的要求;財務危機往往是由企業的經營或管理上的失誤造成的,這些失誤要經過一定時期才能在會計報表中表現出來,所以通過財務數據預測財務危機是在引起危機事件之后進行的,不能從根源上防范危機的發生,并且無法挽回已經造成的損失。

二、建立企業財務預警體系的基本前提

企業財務預警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種高級形式,因此,對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否則,企業的財務預警將成為空中樓閣。

1、領導素質是關鍵。高素質的領導班子和團隊意識以及企業負責人的高度重視是企業預警管理的成功保障。

2、較為完備扎實的管理基礎是實施財務預警的基礎條件。企業預警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礎和功底,僅靠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只是杯水車薪。因此,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管理基礎,特別是企業在實施ERP之后,財務預警應充分利用ERP的管理思想和基礎數據。

3、財務管理與其他管理活動的良好銜接和協調。企業是一個整體,任何一項活動都會影響客戶的滿意度,企業的財務管理必須保持與其他管理活動的良好溝通和銜接,財務預警系統應該與其他子系統保持協調一致,實現數據共享。

4、完善靈敏的信息系統。財務預警系統必須以大量的信息為基礎,這就要求強有力的信息管理向預警系統提供全面的、準確的、實時的信息。

5、規范真實的財務會計信息。企業財務預警大量引用和分析企業的會計信息,因此,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規范性將直接影響到財務預警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效果。

6、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財務預警系統向內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應該包括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組織建設權責分明、交易處理程序適當、披露及時等內容。

三、企業財務預警的程序

1、尋找警源。警源是警情產生的根源,是“火種”。從警源的生成機制來看,警源可以分為外生警源和內生警源;從警源的可控度來看,又可將其劃分為可控警源與不可控警源;從警源的性質來看,還可分為主觀警源和客觀警源。

2、分析警兆。警兆是預警的信號系統。一般地,當警源導致警情爆發之前,總有一定的先兆,這種先兆與警源可以由直接關系,也可有間接關系:可以有明顯關系,也可以有隱形的未知黑色關系。警兆的確定可以從警源入手,也可以依經驗分析。警兆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氣警兆,一類是動向警兆。

日本經濟企劃廳在研究該國經濟的循環與波動時,把景氣指標分成了先行指標、一致指標和滯后指標三類。先行指標是在波動達到波峰或低谷之前提前出現的指標,一致指標是該指標出現的時間與波動達到高峰或低谷的時間基本相同,滯后指標是出現日期在波動基準轉折點之后的指標川。類似于經濟的循環與波動,財務出現風險或危機,必然會經歷一個時間順序相連的發展階段,是一個逐步顯現、不斷惡化的過程,財務預警的警兆隨之也應有不同的表現。

3、選取預警指標。在企業財務預警中,任何一個財務指標,都難以全面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要想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一個總的評價,就必須將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營運能力、現金能力等多方面的財務指標納入一個有機整體中,才能全面地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解剖和分析,從而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優劣作出評價和判斷。

選擇預警指標一般要遵循五個原則:第一,所選用的指標必須在測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方面具有重要性,所選的多個指標的綜合必須能反映企業運行中的主要矛盾;第二,一致性或先行性,即指標特征量要與企業實際運作狀況大體一致或略有超前,能明顯地反映企業逆境現象的發生或發展動向;第三,靈敏性,即對企業的資金變動等情況反應靈敏,隨時都能表現出企業運營的方向和成果;第四,代表性,即能大體上反映某類能力(如盈利能力)的基本特性和變化趨勢;第五,在統計上要有迅速性和準確性。

4、防警排警。防警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防止警情的發生,而一旦發生了警情,則由防警變成了排警。事先準備好在各種警情下的應急對策或對策思路,一旦發出警報,則可根據預警信息的類型、性質和警報的程度調用相應的對策。一般地,預警對策大多是思路性和提示性的。

【參考文獻】

[1]葛和平:“Fisher判別在上市公司財務困境中的運用”,市場周刊財經論壇,2003.7

[2]姜秀華等:“上市公司危機預警模型研究”,預測,2002.3

[3]張勇等:“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的綜合評價方法”,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8

[4]牛方等:“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的Fisher判別分析模型”,統計與信息論壇,2003.2

[5]陳靜:“上市公司財務惡化預測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