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論文

時間:2022-08-20 11:53:00

導語: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論文

[摘要]中國加入WTO,國內各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的任務十分緊迫。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缺乏統一性、目的性、計劃性、多樣性,不利于市場主體公平稅負,平等競爭,改革涉外稅收優惠政策非常必要。

[關鍵詞]涉外稅收;稅收優惠;公平原則;企業所得稅;外資企業所得稅;投資環境

中國加入WTO后,將取消外商在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實行內外統一的稅收法規,這并不是不歡迎外商投資,而是為了形成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但這一改革目前不能立即完成,將根據我國經濟運行狀況循序漸進地進行。筆者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對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進行適當改革,使之既適合我國當前國情,又為今后發展作好準備,應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一、我國當前涉外稅收優惠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優惠政策缺乏統一性。由于我國涉外稅收制度遵循全面優惠的稅收負擔原則,因此在稅法的表現形式上是對外國納稅人單列稅種以使其稅負全面低于本國納稅義務人,客觀上存在“稅收歧視”現象。1994年稅制改革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法定稅率雖同為33%(其中含外資企業地方所得稅3%,這部分稅由于大多數省市實行減免政策而形同虛設),但由于稅基計算、資產處理、再投資退稅等優惠政策的差距,使涉外企業所得稅的實際負擔率僅為8%-9%,不到內資企業的三分之一。我國現行涉外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在地域分布上層次繁雜且不均衡,據統計,當前我國享有稅收優惠政策的特殊經濟區域共有389個,其中東部地區占336個,西部占27個,中部占26個。1996年全面實際利用外資5527億美元,其中東部沿海11省市(含北京,不含廣西)46505億美元,廣闊的中西部只有8765億美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稅收的非國民待遇導致的投資布局畸形造成的。

(二)優惠政策目的不明確。任何一項優惠政策都應當具有其明確的目標,具體到扶持何種產業和行業,引導資金流向等,使優惠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有據可依,而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目標不明確,產業優惠少,缺乏對先進技術的鼓勵措施,缺乏通過稅收政策引導資金流向的手段,沒有體現出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穩定發展和稅收優惠的效率原則,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相對削弱了重點項目的吸引效應,對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起到了消極作用。

(三)優惠政策缺乏計劃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國運用稅收優惠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事前的計劃與分析,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大多通過零散的法規規章公布,對因某項優惠政策而付出的財政代價、機會成本、帶來的收入、就業機會增加等缺乏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優惠政策實施之后也未評估其效果,缺乏全面、系統的計劃。

(四)優惠政策形式單一。我國稅收收入主要來源于流轉稅,而涉外稅收優惠卻集中在所得稅上,并且優惠手段單一,只在稅率和減免稅上作文章,缺乏諸如加速折舊、擴大費用扣除范圍標準、專項費用扣除、稅收抵免等稅收優惠調控手段。

二、改革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的必要性

筆者在這里提出改革稅收優惠政策而非取消該政策,這是由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一)涉外稅收優惠符合稅收公平原則

由于中西方在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生活習慣、文字語言等方面的差異,加之我國在投資領域、外匯兌換等諸方面對外資企業的限制條款使外資與內資企業先天就不平等,對外資企業實行適當的稅收優惠恰恰對這一不平等進行了彌補,因此這是符合稅收公平原則的。

(二)適度稅收優惠能起到吸引外資,增加收入的作用

通過對新加坡、韓國、巴西、加拿大等國家經濟增長率比較可以看出表中每個國家實行稅收優惠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都遠高于未實行稅收優惠地區(見表1)。稅收優惠可以通過稅收利益的讓度與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增加外商投資額度,從而增加財政收入總額,這些足以抵補因實施涉外稅收優惠而損失的財政收入。我國目前因涉外稅收優惠而造成財政收入流失的原因正是稅收優惠政策制定執行不當造成的,所以當前實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必須改革。

[NextPage]

(三)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是由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決定的

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初,亞、非、拉、北美、歐洲及其它發達國家共有103個國家采取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涉外稅收優惠政策,這其中不僅有發展中國家,還包括大多數發達國家,在這種世界大環境下,如果放棄稅收優惠政策,將對我國引進外資工作產生巨大的不良影響。

(四)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產生的影響

中國加入WTO后,所得稅制度要進一步完善并與國際接軌,內外資兩套所得稅制合二為一是大勢所趨。我國現行的過多過濫的涉外稅收優惠政策不符合國際慣例,一則會對民族產業造成巨大沖擊;二則對我國財政利益造成損害。因此,對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三、改革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的意見和建議

改革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首先應明確稅收優惠在投資環境諸要素中的權重或份量,從而確定給予外商優惠的大方向。因為投資環境包含的因素很多,如一國的政治經濟穩定性、交通能源等基礎要素狀況;自然環境狀況等等,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對吸引外資作用的大小往往受其它要素的交互影響,同時稅收饒讓制度的實施也制約了涉外稅收優惠的作用(美國就一直未執行稅收饒讓制度)。在跨國投資中,其它投資環境可能比稅收因素更為重要,例如,跨國投資可能更多的是基于占領市場、全球經營戰略、回避非關稅壁壘等考慮,而不單純為了盈利,這樣,政治風險、政策透明度及公平競爭的環境包括稅收政策可能要比稅收優惠本身更讓投資者關心。我們在制定涉外稅收優惠政策時,要充分考慮這種綜合作用,運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正確評估稅收優惠的效果,避免因盲目的決策而付出過多的財政代價和損失。在對稅收優惠政策重新定位后,應當根據改革的終極目標,結合經濟發展情況,加強可行性研究,對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

(一)統一并適當降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及優惠政策。取消外資企業由地方決定的3%的優惠權力,使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統一并根據國內外經濟情況予以合理調整。33%的基本稅率在當前情況下與其它國家比較顯得略高,不利于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擴大規模,因此應考慮下調。取消對外資企業免稅期從獲利年度算起等過分優惠的做法;取消對生產性企業和非生產性企業的劃分,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不是以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判定的,這樣劃分無實質意義;盡快合并內外兩套財產稅制,取消城市房地產稅和車船使用牌照稅,將房產稅和車船稅的征收范圍擴大到所有企業;撤消外資企業不適用固定資產調節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的規定,將外資企業也納入兩稅的征收范圍,營造公平稅負、平等競爭的外部環境,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

(二)建立產業政策導向與區域發展戰略導向

相協調的所得稅優惠機制??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中的決定因素。由于我國科技基礎相對薄弱,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科技水平需要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因此在改革涉外稅收優惠政策時,要注意發揮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的產業導向作用,適當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優惠,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后勁,為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保證。對國家急需發展的投資數額大,回收期長的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稅收優惠更應發揮其吸引資金的作用。同時,我們要兼顧區域發展戰略,改變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投資導向。原則上應取消地區性的稅收優惠,除老少邊窮地區、五個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外,其余地域實行統一優惠政策。不保留地方政府的稅收優惠權力,稅收本身是國家的問題,而非地方問題,地方政府有稅收優惠權,會削弱稅法的嚴肅性和統一性,產生“免費搭車”等問題。

(三)采取多種稅收優惠手段并用的方法,提高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的實際效果。針對我國涉外稅收優惠以減免稅、降低稅率等直接形式的單調局面,應廣泛采取加速折舊、盈虧抵補、稅收抵免等間接優惠手段并以這些間接手段為主,加強對單項優惠手段特殊作用及整體配套功能的研究,結合各國不同的稅收原則和政策,考慮不同產品投資及收益點,采取相應有效的稅收優惠手段,在特定的條件下,發揮其獨特的鼓勵作用,保證稅收優惠的好處真正落在外商投資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