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采血小板風險管理效果評價

時間:2022-07-18 09:16:43

導語:機采血小板風險管理效果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采血小板風險管理效果評價

隨著公民維權和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血站醫護人員所面臨的從業風險越來越大。機采血小板與采集全血相比,具有采集時間長,循環血量大,采集過程復雜,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等特點,屬高風險操作。因此,在機采血小板工作中實施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勢在必行。PDCA循環是由美國管理專家戴明于1954年根據信息反饋原理提出的,其特點是注重細節量化、環節監控、全程互動[1]。PDCA循環通過計劃(P)、實施(D)、檢查(C)、處理(A)4個階段的管理,使工作質量在不斷循環中得到提高[2]。本站于2016年1-6月起運用PDCA循環對機采血小板全程實施風險管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將2015年7-12月機采血小板獻血者484例設為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管理。其中,男432例,女52例,年齡21-50歲(均值為36.4歲),體重50-82kg(均值為68.5kg);將2016年1-6月機采血小板獻血者522例設為觀察組,實施PDCA循環風險管理。其中,男461例,女61例,年齡19-49歲(均值為36.3歲),體重50-79kg(均值為68.2kg)。獻血者體檢全部符合衛生部頒布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均有一次以上獻全血經歷。兩組獻血者年齡、性別、體重、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的常規管理。觀察組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應用PDCA循環進行風險管理:分析機采血小板工作中存在的風險,針對風險因素制定工作計劃(P階段),按照計劃認真執行(D階段),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確認是否達標(C階段),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評價,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新的計劃并落實(A階段),不斷循環,不斷提高[3]。

1.2.1機采血小板工作中常見的風險因素及原因分析

1.2.1.1常見的風險因素獻血者隱瞞既往病史;靜脈穿刺失敗;穿刺部位淤血、腫脹、感染;初、復檢血液標本血型條形碼錯貼或漏貼;血液產品袋、標本血辮熱合口滲漏;血小板采集過程中機器報警提示未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溶血或空氣栓塞;血細胞分離機故障;一次性機采套材有產品缺陷未發現;發生獻血不良反應搶救措施不力(急救器材或藥品配備不全、醫護人員急救知識及急救能力欠缺);獻血者機采后意外摔傷;醫護人員發生針刺傷等。1.2.1.2原因分析醫護人員風險意識淡薄、靜脈穿刺技術不熟練、護理操作不規范、管理監督不嚴格、工作責任心不強、溝通能力弱、獻血者不合作、儀器設備的使用維護和監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急救物品管理制度不完善、對遲緩獻血不良反應認識不足、獻血不良反應搶救措施培訓及職業暴露防護培訓不到位。

1.2.2PDCA循環管理對策

1.2.2.1計劃階段(P)針對機采血小板過程中的風險因素,擬定了如下計劃:1)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機制。成立血站質量管理委員會(由分管副站長負責)、質管科、科室CQI(持續性質量改進)小組構成血站三級風險管理系統,層層把關??剖褻QI小組成員包括:科主任、技術骨干、質量監督員,由科主任全面負責;2)加強醫護人員風險意識的培養;3)制定理論學習與技術操作培訓計劃;4)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技術操作規程;5)查找科室安全隱患及風險因素,制定科室風險控制措施。每周由科室CQI小組負責自查自糾,每月由質管科負責檢查考核。1.2.2.2實施階段(D)1)提高醫護人員風險意識,掌握風險控制方法[4]。讓全科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工作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采取多種教育形式增強法制意識和工作責任心。定期邀請律師舉辦專題講座,學習法律、法規知識。舉辦醫護人員安全教育專題學習班,強化風險意識,提高規避風險的能力。收集新聞媒體、醫學期刊雜志報道的機采血小板各類安全事故案例,利用晨會、例會等機會,對全科醫護人員進行警示教育??浦魅渭訌娙粘9ぷ鞯臋z查督導,將安全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規避風險。2)建立健全血站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機器設備故障應急預案等。實施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用制度來規范、約束各項活動,以達到預防風險事件發生的目的,制度的完善和流程的合理是預防差錯的關鍵[5-6]。3)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根據本科室特點,制定??婆嘤栍媱?,強化醫護人員專業技術訓練,采取示教→訓練→考核→評價的辦法,人人達標。一旦發生工作失誤,應主動向獻血者道歉,請獻血者諒解,以減少抱怨及投訴事件的發生??茖W合理地使用人力資源,科主任排班時做到新、老護士搭配,對新入職護士起到傳、幫、帶及隨時監督的作用。難度大、風險高的操作要求資深護士完成,以保證操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4)加強與獻血者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溝通是實施護理行為的基礎[7]。機采血小板獻血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因個人素質、文化程度不同,對獻血常識及血液安全性認知度存在差異,醫護人員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捐獻血小板的基本常識和采血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獻血者填寫《獻血前健康征詢表》時,醫護人員應給予耐心的解釋和指導,防止獻血者瞞報漏報既往病史。血小板采集過程中,對獻血者發現的問題或提出的疑問應高度重視,為預防不良事件發生贏得機會和時間。5)牢固樹立檢查核對意識,降低風險。嚴格的查對制度,在降低風險、保障獻血者安全及血小板產品質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查對制度的執行和落實是科主任實施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教育和幫助醫護人員養成良好的查對習慣,將查對意識滲透于護理工作的潛意識中,將查對制度落實到每一項工作環節中[8]。6)完善儀器設備使用、維護和監控管理制度。加強儀器設備的使用操作培訓,熟練掌握機器報警處理方法。將預防性維修和日常性維護相結合[9],定期通知設備科聯系技術人員進行檢測、調試,發現問題立即糾正,保證各種儀器設備處于完好狀態[10]。血小板采集過程中加強巡視,發現異常情況及報警信息及時處理。儀器報警裝置能夠及時提供血小板采集信息及機器運行情況,嚴格規定不得為消除噪音而故意關閉報警,構成安全隱患。有缺陷或受質疑的設備應立即停止使用,粘貼明顯的【暫停使用】標示。修復的儀器設備必須經過校準、檢定或檢測,證明滿足使用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建立儀器設備應急預案,配備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替換設備[11-13]。7)規范急救物品管理,提高急救能力。制定完善的急救物品管理制度,做到“四定”(定種類、定數量、定位置、定期消毒)、“三無”(無過期、無變質、無失效)、“二及時”(及時檢查、及時補充)、“一?!?專人管理)。制作《獻血不良反應搶救流程圖》置放于工作區域適當位置,方法步驟標示清楚,操作方便,能夠消除年輕醫護人員經驗不足、預見性差帶來的風險。組織全員加強學習獻血不良反應的癥狀體征、臨床表現、預防及處理措施。參加血站急救技能比賽,提高風險預控及急救能力。演習內容包括:獻血者暈厥、抽搐、溶血、空氣栓塞等的處理。事實證明模擬情景訓練有助于提升職業心理素質,提高應急能力和反應速度[14]。8)做好獻血后服務,預防意外事件發生。血小板采集完成后,常規告知獻血后注意事項及穿刺點護理方法。如靜脈穿刺局部出現皮下淤血、青紫、腫脹,醫護人員要及時做好解釋工作,讓獻血者了解發生的原因及轉歸,減輕其心理負擔。為避免發生遲緩獻血反應導致獻血者摔傷,規定拔針后讓獻血者在采血椅上休息片刻再起身,由專人護送至休息區休息,30min后無任何異常方可離開。發生獻血不良反應的獻血者,規定恢復正常后再繼續留站觀察30min,直至獻血者自述無任何不適,征得機采科醫師許可方能離開。必要時可安排車輛送其回家,以免途中發生意外。囑獻血者離站后如有其它不適及時與工作人員聯系,告知聯系人、聯系電話。9)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預防與控制職業暴露發生。各項技術操作嚴格按照血站制定的標準操作規程進行,不得隨意更改或簡化。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無菌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帽,使用后的銳器必須放入耐刺、防滲漏的銳器盒內。發生職業暴露事件時,不得隱瞞,嚴格按照血站《職業暴露處理操作規程》進行處理。1.2.2.3檢查階段(C)檢查工作是對計劃實施情況的評定,只有持續跟蹤檢查督導,才能不斷完善血站的風險管理工作??浦魅蚊刻煸跈C采現場隨機檢查督導管理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質量監督員負責如實記錄科室發生的工作缺陷與差錯、獻血者抱怨與投訴、獻血者滿意度調查情況??剖褻QI小組每周定期對科室工作進行全面檢查,查找管理漏洞,進行有針對性地控制與改進,實行自查自糾。質管科每月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將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科室??己私Y果形成書面報告提交血站質量管理委員會。1.2.2.4處理階段(A)科主任每月定期組織科室CQI小組召開風險管理分析會,對檢查考核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總結,落實整改措施,對需要進行質量改進的相關建議、問題等反饋給個人,形成有效的反饋系統。每一個循環結束后,將成功的經驗作為規范化標準進行運行。對未解決的問題或出現的新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去解決。周而復始,不斷提高血站的風險管理水平。

1.3觀察指標

1.3.1醫護人員風險認知能力評價

實施風險管理前后分別采用自設調查問卷,對機采科醫護人員進行風險認知能力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對風險因素的一般認識、對風險管理的認識、對風險管理的態度和對風險管理的行為意向,每項評分總分25分,合計100分[15]。

1.3.2風險管理實施效果評價

比較實施風險管理前后獻血者滿意度、獻血者抱怨與投訴率、醫護人員工作缺陷與差錯率。獻血者滿意度調查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調查表內容包括:獻血環境、服務態度、專業知識、采血技術、獻血后服務共五個項目。每一項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比較滿意、一般和不滿意5個檔次。由機采科工作人員在征得獻血者同意后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將非常滿意、滿意和比較滿意的作為滿意人數統計,將一般和不滿意的作為不滿意人數統計。滿意率=所有滿意人數/調查總人數×100%。獻血者抱怨及投訴率=抱怨及投訴人數/調查總人數×100%。工作缺陷是指醫護人員在機采血小板采集過程中發生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和失誤。工作缺陷與差錯發生率=缺陷與差錯發生例數/調查總人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醫護人員風險認知能力評價比較觀察組醫護人員對風險因素的一般認識、風險管理的認識、對風險管理的態度、對風險管理的行為意向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t=48.88,20.53,21.38,24.74,均為P<0.05)(表1)。2.2兩組獻血者滿意度、獻血者抱怨與投訴率、醫護人員工作缺陷與差錯率比較對照組484例獻血者中,滿意459例,滿意率94.83%,抱怨與投訴25例,抱怨與投訴率5.17%。工作缺陷與差錯12例,工作缺陷與差錯率2.48%;觀察組522例獻血者中,滿意518例,滿意率99.23%,抱怨與投訴4例,抱怨與投訴率0.77%。工作缺陷與差錯2例,工作缺陷與差錯率0.38%;兩組獻血者滿意率和抱怨與投訴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χ2=17.36,P<0.05),兩組工作缺陷與差錯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8.042,P<0.05)(表2)。

3討論

風險管理是指通過識別風險、衡量風險、分析風險,從而有效控制風險,用最經濟的方法來綜合處理風險,以實現最佳安全生產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16]。實施風險管理,是保障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的基礎和關鍵。沒有安全,質量無從談起。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導入機采血小板風險管理,通過借鑒PDCA循環理論進行機采血小板風險管理。全面分析、識別、評估機采工作中的風險因素,及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強化措施的落實與效果評價,總結成功經驗,把新出現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去解決。這種螺旋式的逐步提高,可使管理工作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PDCA循環風險管理的觀察組醫護人員的風險認知能力明顯提高,表現在對風險因素的一般認識、對風險管理的態度和對風險管理的行為意向4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獻血者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獻血者抱怨與投訴率、醫護人員工作缺陷與差錯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達到了滿意的風險管理效果。證明在機采血小板風險管理中應用PDCA循環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管理方法。

作者:莊彩梅 單位:日照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