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風險管理對減少急診護理的影響

時間:2022-06-24 10:27:12

導語:護理風險管理對減少急診護理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風險管理對減少急診護理的影響

摘要目的:分析護理風險管理減少急診護理缺陷和提高患者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江門市中心醫院2017年3月—2019年8月急診科在崗護理人員66名,于2018年1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比較管理前后急診護理質量、護理缺陷、患者滿意度。結果:與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對比,實施后急診護理質量評分較高(P<0.05);管理后護理缺陷發生率(4.55%)較管理前(15.15%)低(P<0.05);管理后患者滿意度較管理前高(P<0.05)。結論: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急診科,能有效減少護理缺陷,提高護理質量,且患者滿意度高。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急診;護理缺陷;護理質量

急診科為收治急危重癥患者的重要科室,具有工作量大、醫療糾紛發生率高、不確定因素多、危重癥患者多等特點。因此,針對性減少護理缺陷,有效規避醫療風險,防范急診護理風險事件,對護理人員具有重要意義。護理風險管理為在急救護理過程中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并針對性給予化解、解決,以有效降低護理風險帶來的損傷,減少護理缺陷,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提高護理滿意度的管理措施[1-2]。本研究選取我院急診科在崗護理人員66名,旨在分析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效果,現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江門市中心醫院2017年3月—2019年8月急診科在崗護理人員66名,其中男10名,女56名,年齡21~48歲,平均(34.62±6.35)歲,工作年限1~26年,平均(13.27±6.15)年,婚姻狀況:已婚32名,未婚34名;職稱:主管護師11名,護師31名,護士24名;學歷:本科36名,大專30名。1.2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急診科室從業≥1年者;知曉本研究,且自愿參加者;身體健康且無嚴重軀體疾病者。(2)排除標準:中途離職退出者;因產假、哺乳假等中途暫停研究者;輪轉進修者。1.3方法對我院急診科66名護理人員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于2018年1月開始實施,具體如下。(1)成立小組。護士長將急診科護理人員所有成分為6組,并確定每組的組長(1名)。由護士長、小組長共同對護理人員的能力進行摸底,并根據摸底結果、崗位職能,明確護理人員工作職責。護士長(擔任風險管理小組組長),6名責任小組組長(組員),主要對護理風險管理、質量進行把控。護士長組織交流會,1次/周,對上周護理過程中的缺陷、處理措施等進行通報。科室所有護理人員共同對護理缺陷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指出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不足之處),最后討論改進計劃等。(2)健全規章制度。嚴格貫徹落實國家、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并根據急診科科室特點,由護士長組織6名責任小組組長,共同討論如何完善各項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急救物品管理制度、患者護理制度、儀器維修制度、護送制度、查對制度等。制定預案流程,包括護理缺陷、差錯制度等,并裝訂后掛墻上。對患者、家屬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了解其住院期間的風險行為,并針對性進行健康教育(如通過示范、個別講解等方法),增加患者、家屬對護理風險、潛在危險的了解,從而減少醫患、護患糾紛;對于潛在安全隱患者,可采取懸掛提示標識,重點交接的方法規避;對于配合態度較差的患者、家屬,由高年資、經驗豐富的護士負責。(3)培訓。對入選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學習醫療糾紛相關法律法規,促使其了解護理風險的內容,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包括掌握如何評估、識別、管理、處理風險等,同時對護理不安全事件、預防措施等科室常見情況進行培訓,并掌握常規處理醫療事故的防范措施。轉變并加強護理人員的思想,使其謹記護理工作以患者為中心,轉變服務思想,融入人性化護理措施,如護理操作前進行提前告知,爭取同意后實施,以減少糾紛,同時重視對患者、家屬進行護理安全教育,加強保護意識。加強對急救藥品、設備、護理操作等的培訓,并定期考核(1次/月),提高護理人員重視程度、積極性。對護理人員書寫規范進行培訓,包括內容記錄清晰、連續、完整,加強護理文書書寫規范管理。對護理人員的轉送能力進行培訓,提高其途中病情觀察、藥物核對、劑量指導、給藥途徑等的能力。(4)建立分享制度。在交流會上,組織護理人員分享已經發生的護理缺陷、護理不良事件等,并記錄在專門的記錄本上,包括發生原因、處理過程、患者或家屬滿意度等。由責任小組組長于早會時告知本組護理人員,共同討論,總結歸納成員的不同看法、處理措施。每月由護士長收集結果并整理成冊,要求護理人員經常翻看、學習、鞏固。1.4觀察指標(1)比較管理前后急診護理質量。根據科室護理質量考核標準、醫院相關管理內容、國家最新《優質護理服務評價細則版》要求等,制定急診護理質量評估量表,包括患者管理、服務態度、基礎護理、應急能力、風險評估、規避糾紛、消毒隔離、執行規范8項,每項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高。(2)比較管理前后護理缺陷,分別統計風險管理前后護理事故、護理糾紛、護理差錯、護理缺點發生情況。(3)比較管理前后患者滿意度,采用科室自制量表評估,包括服務態度、業務水平、護理操作等7個方面,總分100分,>95分為非常滿意,90~95分為滿意,80~89分為一般,<80分為不滿意,分別于管理前后發放103例患者問卷調查進行評估。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急診護理質量)以(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護理缺陷發生率、患者滿意度)用n(%)表示,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檢驗水準為0.05。

2結果

2.1急診護理質量與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對比,實施后急診護理質量評分較高(P<0.05),見表1。2.2護理缺陷發生率管理后護理缺陷發生率較管理前低(x2=4.181,P=0.041<0.05),見表2。2.3患者滿意度管理后患者滿意度較管理前高(u=3.182,P=0.002<0.05),見表3。

3討論

護理工作為臨床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部分,具有直接性、動態性、連續性、具體性等特點,且技術性要求較高。急診科室收治的患者具有復雜多變性,臨床救治難度較大,護理風險發生率較高,導致醫療糾紛較多。而對臨床護理干預質量進行有效干預,能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有助于改善搶救效果,促進患者滿意度提升[3]。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急診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實施前(P<0.05),與王訓文等[4]研究結果一致。其主要是因為:風險管理依次通過組建風險管理小組,對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完善,提高護理人員識別、發現工作過程中潛在、存在的風險,并給予改進,可減少薄弱環節,完善工作流程,提高操作技能,從而可提高護理質量[5]。因此,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急診科,能提高護理質量。同時,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還發現,管理后護理缺陷發生率低于管理前(P<0.05),表明急診科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可減少護理缺陷。護理風險管理重視培養護理人員的能力、素質,并通過培訓增強其安全管理、風險管理、評估能力等,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識別工作過程中的風險因素水平,進而能糾正薄弱環節,扼殺護理風險萌芽;還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定期召開會議,分析討論護理風險并查找原因、制定改進措施,最后加以實施,從而可持續改進護理質量,有效減少護理工作中的缺陷,并通過查對制度、儀器維修制度、急救物品管理等的學習,有效規范其行為,規避風險,減少護理缺陷。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管理后患者滿意度高于管理前(P<0.05),可見,急診科應用護理風險管理,能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綜上,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急診科,能有效減少護理缺陷,提高護理質量,且患者滿意度高。

參考文獻

[1]周艷,黃玉萍,牙蘭珠.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右江醫學,2017,45(3):334-336.

[2]宋捷梅.風險管理對提高急診護理質量和降低護理風險的效果[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6,37(2):127-129.

[3]朱敏.風險管理標準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27(7):155-157.

[4]王訓文,徐鵬.護理風險管理在預防急診護理缺陷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8):222-223,228.

[5]張燕.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12):6-7,10.

作者:葉良鳳 區秀鳳 蔡俊偉 文麗潔 單位:江門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