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規范化管理有限性及超越

時間:2022-04-04 04:30:44

導語:班級規范化管理有限性及超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班級規范化管理有限性及超越

【摘要】由于具有控制性、約束性和隱含的指向性等特征,規范化管理一直以來是班級管理中被班主任高度認可、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之一。在重視其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規范化管理是基于學生外在行為而設定的、不涉及學生的精神世界,其工具性特征明顯。因此,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不僅要重視規范化管理的作用,也要深諳其局限與不足;不僅要重視規范化管理,也要加強班級文化(隱性規則)的建設;同時,真正賦予學生學習、發展的自主權,強化自主學習、自主管理。

【關鍵詞】班級;規范化管理;有限性;超越

當前,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師生、生生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多樣性日益顯現,法律問題、矛盾糾紛日漸凸顯,班主任該如何實現班級管理的法制化、科學化和人本化,并以此獲得學生、教職員工、家長等的認可與支持,已成為中小學班主任必須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趲啄陙砦覀儗θ珖行W班級管理現狀的調研與分析,結合相關理論,我們認為: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既要重視規范化管理的作用,也要深諳其局限與不足;不僅要重視規范化管理,也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同時,真正賦予學生學習、發展的自主權。

一、既重視規范化管理,又深諳其限度與不足

由于具有控制性和隱含的指向性等特征,規范化管理一直是社會生活、學校管理活動中人們普遍采用、高度重視的管理方式之一。班級規范化管理是班主任依據國家和地方政府頒布的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教學規律,以及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層次、規格等的判斷和預設,基于班級的現實狀況,制定的各項管理目標、制度和措施等,以及實施、評價這些目標、制度和措施等的過程和開展的一系列具體活動。實施規范化管理不僅有助于提高班級組織的整合度、規范各種違規行為、避免或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而且有利于師生責權利的統一,形成良好的班風、教風和學風,從而為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優秀人才等,起到奠基性、保障性的重要作用。實踐證明,規范化管理是班級取得進步與發展的基線要求和基本手段,任何一個優秀班級或優質學校的形成,無一不是重視并采用規范化管理的結果。在充分肯定規范化管理的同時,班主任也應深刻認識到規范化管理的局限與不足。這是因為,第一,學校教育不僅是傳播知識、教會學生某種技能,也是教師對學生所施加的一種全方位的精神影響,其是對學生生存狀況的全面關注、對其個性發展的積極引導、對學生人性或人格境界提升的內在促進。從事班主任工作,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與技能,還要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良好的品行習慣,提升學生的人性層次,使其心靈純潔、高尚等。顯然,班級管理工作是一種包含知識、過程、方法、情感、人生觀等在內的崇高的心靈或精神活動,班主任與學生的交往既是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與交流,包含多個領域、多方面的內容,也是多層次的心靈或精神的浸潤、引領與塑造。而規范化管理僅僅是針對學生的外在行為而設定的,無法規范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元、博大、隱性的,外人常常無法知曉或清楚了解,更難于評價、掌握或控制。規范化管理盡管能夠規定在一定時空內學生不能夠做什么、能夠做什么,以及不應該做什么、應該做什么等,但不能規定學生只能思考什么、不能想什么,或只能愛什么、不能恨什么,因為一個學生的精神世界是無法用規范化管理來限制或加以約束的。第二,規范化管理是對班級所有學生、個別學生群體或個體學生行為的最低要求。即使這種管理是系統、明確、有效的,至多也只是讓學生達到一定的基本要求或基線標準,無法把學生培養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規范是底線、是基準,但培養無上限,學生的人生境界需要不斷提升。例如,兩個人都做某個學校的班主任工作,都有一定的學歷,均遵紀守法,各方面都符合各項制度、規則的要求,但兩人在教育教學的主動性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上卻存在明顯的差異:一位工作消極、被動,只做要求的事情,從不為學生多付出一點;而另一位主動、積極,不僅有理想、熱愛教育事業、有仁愛之心,而且工作投入、關心學生成長。在班級管理成效、人才培養上,后一位班主任顯然高于前者。而他這樣做,不是由于規范化管理的要求,而是出于其內在的自覺、崇高的人生境界、高尚的精神品質。第三,如同社會規范常常滯后于社會變革一樣,規范化管理也常常滯后于鮮活、豐富的教育實踐,且對班級的教育創新、學生的探索活動等也有一定的束縛或限制。由于規范化管理往往需要保持一段時間內的相對穩定性,制度、要求等不能想什么時候改就什么時候改,想改成什么樣就改成什么樣,因而其作用的發揮仍然是有限度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制度不完善”“制度無效”等,也不完全是推托之詞。第四,規范化管理的工具性。為約束各種違規行為、劃清法律界限、解決矛盾紛爭、填補班級管理的漏洞或空白,班主任才會采用規范化管理手段。因此,不能把規范化管理視為班級管理的唯一方式,也不能用其來替代其他的管理方式,更不能只用這一種方式來處理班級管理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在具體的班級管理實踐中,班主任應不斷反思,并創新管理方式:班級規范化管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解決什么問題、意義與價值何在、有什么副作用、如何改善班級管理,如何不讓規范化管理成為限制學生創新、把簡單問題復雜化、造成管理條塊分割,乃至成為導致學生機械學習、不能暢所欲言、精神壓抑等問題產生的根源,如何彌補規范化管理的不足、如何促進學生自主管理、如何完善班級管理的體制和機制?

二、基于規范化管理,強化班級文化建設

大家知道,制度、要求、規范等均是人與人交往的一種顯性規則。除此之外,人與人交往還有隱性規則——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有意無意地形成的,其成為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側重于一定的風俗、習慣和道德的教化。長期以來,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以及現實的學校生活、班級管理過程中,人們往往過分看重制度、要求的作用,而看不到文化、人際交往的重要功能。但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具有強制性的制度、要求可能并不奏效,而文化、人際交往由于受道德、習俗等的影響,反而會受到尊重和重視,從而對問題的解決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班級文化是一定班級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凝聚而形成的,其與一定學校的文化、本土社會的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密切相連,其在解決或處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問題的過程中常常被重復使用,有不言而喻、約定俗成的特點。班級文化常常是無邊界的,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往往是緘默的,存在于師生、生生的交往過程之中,依靠師生的自覺行動而發揮作用和影響。與規范化管理相比,班級文化具有非控制性、普遍性、補充性等特點。非控制性是指,班級文化不像規范化管理那樣要求學生必須遵守,也沒有確定的實施機構來督促落實,其主要依靠師生的行為習慣、自覺或良心等來產生作用,是一種內在的約束或限制。普遍性是指,班級文化的產生、發展及演變,以及其在學生生活各個方面的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其調節著師生、生生的各種行為、心理感受,其作用范圍往往超過規范化管理的顯性安排,是廣泛存在、而非有限的。補充性是指,任何一個班級的存在和發展,不僅需要具有強制性的制度、規則及要求,也需要具有非強制性的文化來調節師生、生生的行為、情緒及心理感受。因此,進行規范化管理,還需要高度重視班級文化建設,關注班級所處的學校文化、地方文化(傳統、倫理規范、風俗習慣)等,關注師生的家庭文化背景、文化觀念、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等,使班級文化與學校文化、地方文化相協調、統一,同時,也要處理好規范化管理與班級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使二者密切配合、取長補短,避免二者之間的沖突、錯位或越位。

三、以規范化管理為底線,賦予學生學習、發展的自主權

正如上文所述,在加強規范化管理的同時,班主任還需要賦予學生學習、發展的自主權,激勵他們充分發揮主體性,實現自主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是因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是學校存在的根本,也是班級管理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在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激勵他們充分發揮內在動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教育返回其本真,使班級組織區別于軍隊、監獄、法庭、企業等社會組織或團體,學生也才能產生真正的班級認同、自我認同,也才能真正自主學習、個性成長、全面發展。近年來,在對全國中小學班級管理狀況的調研中,我們發現,盡管不少班級在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一些優秀班級也開展了頗具特色的多種活動,但我們也看到,一些班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學生主體性被壓抑、學習被動、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課堂效率不高乃至學生個性被扭曲等嚴重問題。深入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盡管存在著體制機制僵化、硬件設施落后、教師待遇低下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學生缺少學習、發展的主體性、自主權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沒有主體性、自主權,學生內在的學習、發展等被各種所謂的規范、制度、要求所限制,學生不僅沒有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與時間,而且他們的創新行為也往往會因為急于要成績、應對考試或評價等而沒有探索的機會。在日常的求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完成教師規定的各項任務,還要忙于課前、課后的學習,應對來自同學、家長、社會的壓力。有的中學班級管理規定內容繁多、整齊劃一,不允許有不同或差異,忽視學生的個性,呈現著機械、死板的管理模式。如有班級規定“上課認真聽講,不準做小動作,不準打瞌睡”“每位同學每天定時交作業,如忘了就回家拿”“每位同學每天問老師的次數不準超過3次”等。學生不僅不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材料,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回答問題的次數、回答問題的時間長短、與教師互動的頻率等都有嚴格的要求。這就從根本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發展的自主權,剝奪了他們的主體性、積極性,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訪談中小學生時獲悉,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剛剛入學時對學校生活、班級活動充滿熱情與希望、積極性很高,但沒過多久就感覺“沒有意思”“消極無奈”,進而“得過且過”了??梢韵胂螅谶@樣的規范化要求下,學生只許做規定動作、循規蹈矩,他們不消極、不倦怠是不可避免的。其實,國家的相關制度、要求等對學生學習、發展的自主權早就做出過闡釋。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就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指出:“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所以,在注重規范化管理的同時,班主任也必須關注學生學習、發展的自主權,使學生在班級生活中能夠獲得人格的獨立與尊嚴、能夠身心自由、敢于探索與不斷創新,能夠獲得對自己學習、發展的自主性和主體性,而不是在外界的壓力和各種規范的控制中被動、機械、無奈地完成一天又一天的任務、度過一年又一年的青春時光。當然,賦予學生學習、發展的自主權與加強班級規范化管理之間并不矛盾,賦予學生學習、發展的自主權并不意味著班級管理中就不要制度、要求,不設立學生管理條例。相反,班級管理制度、學生管理條例是基本底線,是約束問題產生、防止機會主義行為的制度要求與最低保障。在此基礎上,給學生留出足夠的嘗試空間和時間,充分發揮班級文化及班主任的引導功能,使學生能夠在自由的教學環境、多元動態的評價體系中,展示個性、勇于探索,在不斷創新中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進而達成教育的本真意義、實現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作者:楚江亭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