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發展模式構建公共服務政府論文
時間:2022-04-23 02:50:00
導語:現代化發展模式構建公共服務政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當前我國政府職能存在的問題;按科學發展觀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公共服務型政府科學發展觀是我黨提出的一個強調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立體發展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又最為關鍵、政府職能界定不清,存在著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并存問題、各級政府在發展觀上必須淡化對GDP增長數量和增長速度的單一追求、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以人為本,為全社會服務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我國現代化發展中存在亟需解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即是一個強調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立體發展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而當前我國政府職能中存在的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相適應的主要問題包括:政府職能界定不清、行政管理體制未發生根本轉變、各級政府過分關注表面的政績及政府規模過度膨脹等。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即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為此需對政府職能進行正確定位,堅持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推動工作法制化,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公共服務型政府科學發展觀是我黨提出的一個強調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立體發展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茖W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有賴于政府的努力,而政府職能現狀存在著許多與科學發展觀相背離的問題。因此,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是科學發展觀得以全面貫
徹落實的關鍵。
一、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
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極大提高。不過,在發展上還存在不少亟需解決的問題,要解決發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就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和發展觀念。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時代的高度,在充分肯定改革開放成就和深刻總結國內外現代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科學分析了我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是一個強調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立體發展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其內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著眼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發展的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要統籌兼顧和協調發展;強調增長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以人為中心的人的發展的手段;強調增長速度和效益、數量和質量的統一,注重增長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等等??梢哉f,科學發展觀深刻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對發展理念的創新,符合世界發展的新潮流,豐富和完善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
二、當前我國政府職能存在的問題
要使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的現代化實踐中得到貫徹落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又最為關鍵,因為黨的方針政策需要政府去貫徹落實,而政府職能的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關系到服務型政府的建立。不過,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政府職能界定不清,存在著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并存問題。目前,各級政府仍然管了許多不應該管又管不好的事,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還廣泛存在,致使企業行為和市場運行扭曲;而不少應該由政府管理的事卻沒能管到或沒有管好。二是政府規模過度膨脹。由于政府過度干預市場和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熱衷于興辦各種事業,以及過多地依靠行政手段進行管理,其結果是造成政府規模過于龐大和人浮于事。由上可知,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嚴重滯后,其運作方式還具有較強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特征,包括政府機構偏大,部門人員偏多,職能覆蓋偏寬,對微觀經濟干預偏深,行政審批色彩偏重等等。應當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進行的五次大規模政府機構改革的主題,就是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通過改革,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了明顯改善,各級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例如,國務院就對原有的行政審批項目進行了清理,取消了1195個行政審批事項[1]。各級地方政府也取消了一批行政審批事項,截止2002年底,北京市的行政審批事項從1304項精簡為454項,河南省從2706項精減掉1764項。[2]但是,總體上看,由于各級政府單純追求GDP增長,將掌握的資源主要運用在經濟領域,長期充當了經濟建設主體和投融資主體的角色,這種政府行為在帶來了GDP快速增長的同時,并沒有帶來公共服務意識的增強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其主要表現是:我國公共服務事業建設落后于經濟發展,造成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亦即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3]
三、按科學發展觀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鑒于我國政府職能轉變滯后所帶來的上述種種違背科學發展觀的問題,各級政府在發展觀上必須淡化對GDP增長數量和增長速度的單一追求,要更多地關注社會發展指標、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注重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為此,政府部門需要在觀念和管理方式上順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以下兩個個方面的職能轉變:一是要對政府職能進行正確定位。政府要繼續減少微觀管理職能,盡量從過去具體干預和管理經濟與社會事務轉向引導、服務、規范和宏觀調控上來,行使職權應力求做到一不越位,二不缺位,三不錯位,四不擾民。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求確立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政府需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制度,亦即彌補市場不足。因此,要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堅決把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中介組織和市場,同時把該管的事切實管好。二是政府要堅持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推動工作法制化。政府要把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作為一項基本目標長抓不懈,要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決策責任制度,以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政府要加強法制建設,完善保護市場的法律體系,提高法制化程度,增強政策法規的透明度、可預見性和穩定性,以保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能促進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要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人為因素,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強管理,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由上可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根本目的是要構建一個體現責任、服務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務型政府,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為本,為全社會服務,其主要職能是集中精力提供私人或者社會不愿意提供,或者沒有能力提供的公共產品,而不再是通過直接投資來發展經濟。根據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只有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才能克服政府主導發展帶來的問題。而在我國這樣一個實行政府主導型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國家里,由于社會力量與私人經濟不發達,政府及國有部門在公共服務中處于優勢的地位,不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就無法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而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政府改革和建設的基本方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注釋
[1]朱镕基:《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光明日報,2003-年3月5日第三版
[2]俞可平:《全球化與中國政府能力》論文公共管理學報,2005年第1期第9頁
[3]馬凱:《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保障》經濟日報2006年4月5日第5版
- 上一篇:信息時代高校一卡通降低管理成本論文
- 下一篇:政府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