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公共管理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7-22 10:25:55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公共管理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發展公共管理問題及對策

摘要:針對現有管理機制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應優化、創新服務社會保障機制,整合資源、提高服務社會能力,由單一管理型向綜合服務型轉變,加大投入,形成信息化管理體系,以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區域經濟發展;公共管理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高等教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較晚,沒有完全形成具有高職院校自身特點的公共管理模式。高職院校管理的目的是對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等進行保障并進行有效規范,實時監控與評測,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相較于物質資本,高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能生產開發作用更好、效用更大的人力資本。當前,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嚴重沖擊著傳統管理模式,高職院校傳統的公共管理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在實踐中探索出適應自身和社會需求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致力于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的理論流派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價值理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和貝克爾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20世紀70年代薩繆•鮑爾斯和郝伯斯•金迪斯提出的社會化理論等,這些理論從多維度研究和分析高職教育的經濟功能,如舒爾茨和貝克爾認為人力資本既是經濟增長的投入,又是經濟增長的原因。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直接為各類企事業單位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人力資本理論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自20世紀70年代末教育經濟學引進我國以來,國內學者紛紛從不同角度對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如范曉婷提出的經濟轉型導向的教育改革,李梓的評《教育經濟學》、吳耀宏提出的教育經濟管理中的激勵機制的定位與實踐分析等。國內學者對高職院校面臨的教育管理低下、效果差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但是在如何提升公共管理質量、更好地促進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方面關注較少。

二、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服務意識不夠強,缺乏主動性。目前,部分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意識還不夠強,缺乏主動性,主要體現在深入社會、了解企業需求不夠,辦學不能主動對接地方產業,對產業轉型、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不夠敏感。由于近年來高職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數量增多、生源緊張等,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只重視數量規模,不重視質量,沒有科學合理地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本校特色做出長遠規劃,沒有真正地將服務區域經濟、服務社會發展放在辦學的首位。(二)服務能力不強,成效性不高。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能力不強,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存在落差。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不夠合理,專業與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融合度不高、與新興產業對接相對滯后、引領產業能力不足,專業與產業間存在結構性矛盾;人才培養的數量、規模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有落差,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升;部分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地方支柱產業及行業企業的深入溝通不夠,導致教師參與企業項目開發和技術攻關不夠,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存在脫節,知識產權轉化為生產力的比例不高,科技服務的資源共享面臨瓶頸。(三)管理模式單一,不能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積極性。部分高職院校公共管理觀念陳舊,“以人為本”的理念還沒有真正形成,管理理念還沒有從管理型轉變到服務型,不能充分使廣大師生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提高。因為缺乏對高職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和缺乏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深刻認識,很多高職院校直接照搬本科院校、中職學校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不少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教材幾乎是由普通本科院校課程、教材濃縮而成,校企合作開發的課程、教材較少。(四)信息化工作缺乏整體性。對于高職院校來講,信息化管理是一個未來的發展趨勢。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工作還存在信息孤島,如教務管理、學工管理、在線課堂、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檔案管理、后勤管理、OA系統等諸多項目管理都分散在不同的管理子系統中,沒有整合到一個統一的系統中,不能做到資源有效共享。信息化工作缺乏整體性已經成為制約建設信息化校園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如何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有待于通過資源整合等措施,加以改進和創新。

三、高職院校提升服務區域經濟能力的舉措

(一)優化、創新服務社會保障機制。依靠地域優勢和長期以來與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建立的廣泛合作關系,搭建相關政府單位、產業園、各行業協會和眾多合作企業及學院組成的校企合作戰略聯盟資源大平臺和發展大平臺。由戰略聯盟中起關鍵作用的地方政府單位、主導產業行業(協會)、緊密合作型企業負責人和學院領導等組成“學院合作辦學理事會”,充分發揮其在合作過程中的決策、監督、協調和指導作用,通過合作章程和相關制度,規范各方責、權、利。建立以“政府引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院校主體”為主要特征的四方聯動校企合作新體制。強化政府政策引導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推動機制;簽訂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協議,建立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建立學院內部良好的輿論和政策環境,以及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打造校企資源共享交流平臺,建立資源共享交流機制;建立多元主體、內外結合的評價與反饋系統,以及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創建“政行企?!眳f作辦學、共同育人的新機制,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搭建多元主體、內外結合的評價與反饋系統,通過建立健全各項考核、獎懲制度,定期對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工作進行考核,并進行績效獎懲。通過制度的落實,有效促進服務社會能力的提升。(二)整合資源,提高服務社會能力。高職院校要多層面、多渠道、多形式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積極對接地方重點產業及行業企業,結合需求實施戰略合作,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建立學校、地方、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合作辦學、合作管理機制,制定地方、行業和用人單位參與的校、院理事會制度、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度。高職院校應支持行業、企業全過程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及技術研發中心,搭建技術咨詢、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建立專業設置的預警機制,構建完善的專業評估和淘汰機制,對于常年招生數量少、就業率較低、未能達到評估標準的專業,暫停招生或撤銷。高職院校要完善科研創新政策機制,積極整合校內外研發力量,依托科技創新平臺,支持團隊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應用推廣為載體,開展校企合作專項研究與技術攻關。建立健全科研多元考核評價機制及科學有效的成果轉化、技術轉移激勵機制,探索市場化科技實體運行機制,建立社會服務機制等。通過創新機制體制,構建科研與社會服務長效機制。(三)由單一管理型向綜合服務型轉變。高職院校向社會提供的產品是職業教育服務,所以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接產業構建專業群,跟蹤區域重點產業、新興產業需求的變化,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調整專業方向。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設課程、編制教學計劃、選取教材、制作教學課件,教會學生知識和技能。學校要堅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服務師生、提高效率”為工作標準,不斷健全工作制度、規范工作流程和要求,增強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提高辦事效率。(四)加大投入,形成信息化管理體系。高職院校要加大在信息化公共管理體系構建方面的資金投入,通過硬件購置和軟件資源的開發,使有限資源能夠發揮最大作用。通過優化升級公共數據中心、綜合信息門戶和統一身份認證三大平臺功能,推進網上辦事大廳功能完善升級,致力建設融教學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環境智慧于一體,并對質量保證體系形成支撐的“智慧校園”。同時,針對目前高職院校中普遍分散管理各公共管理項目現狀,學校需要做好整合各類資源的相關工作,使有限的各類資源能夠協調統一、發揮合力。要循序漸進構建管理體系,細化管理措施,優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形成高效的信息化管理體系。

四、研究啟示及反思

高職院校要實現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應該圍繞地區經濟轉型升級需求,發揮學校的強勢和特色,開設地方經濟所需專業,依照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之間“三鏈耦合”的方式,把專業建設重點從注重重點專業建設轉向注重專業群建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行業、企業、政府部門之間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高職院校要加強與研究機構、企業的合作,整合學校科研優勢力量,打造服務地方的科研團隊,制定并完善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相關制度,設置科研創新培育經費,鼓勵教師創辦企業,著力推進科研孵化和成果的應用轉化,使高職教育能夠持續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其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峻嶺.論高等職業教育在轉變區域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作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5):205.

[2]賴滿瑢.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管理觀察,2015(22):130.

[3]李影.高等職業教育經濟輻射效應的區域差異性研究—以江蘇省和山西省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12):26.

[4]王栓寶,韓立,宋勝女.高等職業教育結構與河北省地方產業結構的適應性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5(6):44.

[5]張冶紅,王之洲.寧波市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提升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3):39.

[6]董治委.職業教育經濟效益測量及其效益提升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26(4):16.

作者:顧衛華 陸宵宏 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