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管理創新哲學問題思考

時間:2022-03-25 03:13:30

導語:社會管理創新哲學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管理創新哲學問題思考

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指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加快形成社會管理體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和社會管理機制。一般意義上,“社會管理創新是指在現有社會管理條件下,運用現有的資源和經驗,依據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態勢,尤其是依據社會自身運行規律乃至社會管理的相關理念和規范,研究并運用新的社會管理理念、知識、技術、方法和機制等,對傳統管理模式及相應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造、改進和改革,建構新的社會管理機制和制度,以實現社會管理新目標的活動或者這些活動的過程”[1]1。也就是說,社會管理創新的根本在于社會管理,其落腳點在于內含了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的社會管理。在這里,創新不是抽象的創新,而是具體的和現實的創新,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管理,轉變“全能型”政府的執政理念,更好地服務于民,實現理想的“善治”,以促進社會管理主體多樣化,社會公共政策公平化和社會參與方式多樣化,產生更為理想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構建起以公平、公正為核心的社會治理結構,以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定。從當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理論界關注社會管理創新的焦點大多聚集于“形而下”的具體的社會管理創新活動,特別是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將如何進行社會管理創新的具體路徑作為探討的重點,這突出體現在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等領域對社會管理創新的研究。然而,從根本上看,如果缺失了哲學層面的反思與審視,如果沒有從整體的、聯系的、運動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把握與認識,社會管理也就難以實現真正的創新,“善治”的執政理念也就難于實現。馬克思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時明確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2]8顯然,這個“抽象力”不是“顯微鏡”和“化學試劑”,而是建立在“形而下”層面也即“顯微鏡”與“化學試劑”基礎之上的“形而上”的抽象哲學思維。因而,對社會管理創新進行哲學審思,就是要立足于當前中國社會階層急劇分化和社會矛盾錯綜交織的社會現實,直面并深入反思傳統社會管理方式的不足與問題,繼而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這是當前加快社會管理創新步伐,實現穩定有序、公平正義、幸福平安的和諧社會,不斷推進馬克思中國化進程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

一、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奠基社會管理創新

問題意識是創新的起點,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當年康德順著休謨的經驗論問題思考下去,最終成就了他獨特的二元論思維方式,奠基了其“哲學蓄水池”的哲學地位;康德之后的費希特、黑格爾和馬克思等哲學巨匠,無不是站在其之前的大師的肩膀上進行哲學思考的,無不是對前人思考的“未了結”的問題進行追問和反思,在此基礎上試圖給出解決的方案。因而,凡是有理論創新的地方,都是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的地方,這也是哲學能夠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馬克思指出,“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3]203,而“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4]289-290?,F象學大師胡塞爾(EdmundHusserl)也認為,哲學發展的歷史事實上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哲學的最主要難題在于找尋到問題的實質所在,在實質性的問題上進行追問和反思,繼而抽象出時代迫切需要思考的真問題,然后進行理論思維和創造。時代賦予理論問題以動因,理論為現實指引解決方向,這就是馬克思給予自己“新思潮”哲學的理論定位。正因如此,“哲學”必須把“問題”作為研究對象,而“當人們把哲學同幻想混為一談的時候,哲學必須嚴肅地提出抗議”[3]204。強烈的問題意識或一系列問題系的提出和思考,是當代中國進行社會管理創新的理論奠基,是當代中國社會管理創新的邏輯入口。經濟社會生活中新問題的不斷涌現推動著社會管理創新的發展。毋庸置疑,社會管理是任何一個社會形態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而“社會管理創新”之所以能夠作為一個“新”問題而出現,其自身也必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的產物。馬克思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5]525。在經濟社會不斷發生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的新時期,在原有的管理理念、方式已經無法完滿解決和應對社會問題的時候,尋求一種創新思維的、適應時展的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就成為社會管理者必須面對的嶄新課題。在當前中國的社會結構建設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社會結構的改革無法跟上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難以適應經濟社會快速增長的需要,社會結構滯后于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平衡和不對等現象十分明顯。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日益凸顯的社會公正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社會管理創新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中涌現出來的新問題的積極回應。從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狀況來看,社會管理創新問題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關注,正說明中國所面臨的局勢之復雜和需要應對的問題之尖銳。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向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當代中國社會階層急劇分化,社會人口流動急劇加快,社會利益格局明顯多元,許多矛盾和問題錯綜復雜地纏繞在了一起。由經濟社會發展中涌現出的新問題而催生的社會管理創新,也必定需要從一個側面詮釋自身對社會突出矛盾和尖銳問題的積極回應。在這一意義上,我國當前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不斷出現和凸顯,既給社會管理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社會管理創新創造了新的機遇。例如,鑒于網絡已經成為當前推動政府改革的重要力量,微博等新媒體已經成為了社會管理等諸多領域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加強“虛擬社會管理”方面的理念、手段和方式的創新,不斷提高網絡信息條件下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無疑成為當前擺在管理者面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現實課題。

二、以徹底的實踐精神推動社會管理創新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理論為現實服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認識論的基本特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實踐活動的基本經驗,也是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并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根本所在。作為一種現實的實踐活動,社會管理創新的推動力量來自于實踐精神,來自于鮮活的實踐經驗。只有以實踐為基礎,在社會實踐中汲取力量,反思教訓,才能不斷實現社會管理的創新與發展。

1.社會管理創新的歷史之境

馬克思早在1842年就指出,“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6]35。無論是客體還是主體,物質還是觀念,只有將其真實地置于特定的社會歷史和具體的社會關系中,才有可能科學地加以把握。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現代化建設實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管理創新的成功典范。擺在社會管理者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對于社會管理中過往的經驗教訓,管理者需要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審思,以歷史的眼光考量社會管理理論自身的客觀發展歷程,并將過去盛行的主要觀點和方法,當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會不斷變化、發展和完善的理論來認識,當成在新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將不斷被突破和超越的理論形態來對待。因此,在社會管理創新中,任何一個在過去的“歷史”中形成的觀點和方法,既不能把它當成現實可以隨時套用的“法寶”,也不能隨意丟棄,而是需要在深入了解社會管理創新的發展歷程中,甄別哪些觀點需要堅持和發展,哪些觀點需要批判和拋棄。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社會管理工作,在社會管理方面有過艱辛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諸多社會問題的凸顯,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因素。例如,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一方面與改革開放之前的政策取向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區域經濟自身的發展理念所致。因此,真正實現社會管理創新,就必須深入歷史,客觀理性地分析歷史,科學合理地面對現實。

2.社會管理創新的民族之魂

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總結、概括和提煉社會管理創新的中國經驗,這是現階段社會管理創新的民族之魂。在當前關于社會管理創新的理論研究中,一些學者往往喜歡用西方社會學、管理學和政治學的一些理論來論證中國的問題。不可否認,西方相關學科的許多理論已經有著較為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思想資源,許多理論發展的也較為成熟。但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面臨的問題是作為一個后發型的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問題,西方社會的許多關于社會管理創新的理論未必完全適合中國。生硬地挪用這些理論來解釋和說明中國問題,未免有“削履適足”之嫌。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結構、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組織形態的變化,各種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當代中國社會管理創新急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重視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理論營養為我服務。中國特有的文化土壤和國情為社會管理創新提供了最為根本和基礎性的有利條件。社會管理創新決不能拋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指導,絕不能脫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營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管理創新要想獲得真正的理論支撐,就必須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實踐中獲得啟迪。

3.社會管理創新的時代之基

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涌現出新的問題,呼喚新的理論。新時期社會管理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深刻洞察急劇變化的世界局勢,不斷適應現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情況,在認真審視這些變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世界范圍內先進的社會管理經驗,使我們的社會管理創新有更廣的視野和更大的空間,在理論形態、思想內涵和語言特點上都擁有更強的時代氣息。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在整個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同時,所要應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樣。當前,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都處于非常關鍵的歷史時期,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不斷涌現,一些新的時代課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解決,一些新的實踐經驗需要我們去概括去提煉。我們的社會管理要應對各種復雜多變的情況和問題,就必須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調整自身,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方式。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社會管理要想贏得自身的管理優勢和地位,關鍵在于要敢于和能夠回答時代的問題,應對時代的挑戰,在與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相互借鑒學習的過程中奠定自己的管理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如果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去認識和化解社會矛盾,無論解決矛盾的方法有多巧妙,取得的短期效果有多好,最終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社會管理也難以取得進步。

三、以深厚的民生關切實現社會管理創新

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既是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理論起點,也是新時期社會管理創新的價值指向。指出:“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開創新形勢下社會管理新局面。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盵7]顯然,這從根本上指出了實現社會管理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黑格爾指出,“市民生活”里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國家的成員,但他認為如果僅僅停留于這一層面而不去思考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具體性,那么這種理解是一種只抓住了抽象概念的“膚淺的思維”[8]326。無疑,在當前“提高人民幸福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的基本理念引導下,社會管理創新應當努力維護群眾的各種具體的現實的權益,切實改善他們生活的現實條件和水平,這是切實改善民生的最為現實的合理選擇。在今天,當人的尊嚴、幸福問題成為熱議的核心話題,當社會主義的本質與社會管理二者被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民生問題成為凸顯在執政者面前的重大現實性課題。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這充分體現了黨始終秉承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服務理念,將對民生的關切情懷深深融入執政過程中。當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就是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在教育、就業、收入、醫療等方面切實落實好相應的政策。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社會流動性加快,公共安全、醫療保障等社會性問題越來越突出,不斷創新統一有效的管理新機制,打造城鄉一體化、服務全覆蓋的人口管理模式,切實保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等就應當成為“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現實途徑。將民生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就是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來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人民幸福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主旨就是引領全國人民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指向”上,“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迸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得到了很好的統一。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就是要在維護社會主義民生政治的前提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程廣麗余達淮工作單位: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