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研究

時間:2022-10-10 11:21:39

導語:信息化時代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化時代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以網絡化、大數據、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為特征的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它對作為信息存儲和知識服務平臺的高校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應對時代要求,實現未來的功能轉型和服務深化,高校圖書館必須順應時代和技術的要求,克服傳統管理弊端,變革和調整自身的管理模式,加強技術創新和思維轉換,明晰功能與定位,促進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可持續發展

以大數據為代表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對人類的認知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它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活的信息化、數字化和網絡化。大數據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也對圖書館的生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僅為圖書館的現實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更廣泛的空間,也為圖書館的功能轉型和未來深化提供了多種可能。高等院校所設的圖書館,作為服務高校在校師生的教學與科研、并支持他們主動尋求知識獲取信息的重要也是基本的專業職能部門,其發展必須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技術,結合技術優勢和自身積累,緊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高校圖書館,不僅要用科學發展觀去關照自身,研究與探索自身獨特的管理與服務模式,更要積極向新技術靠攏,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和信息技術,強化自身的改革發展,變圖書文獻的倉儲收錄基地為知識與信息服務與推送的平臺,才能積極適應新時代下高校圖書館的新身份,滿足高校廣大師生學習與科研的最新要求。

一、傳統圖書館管理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傳統圖書館管理比較偏向組織化、制度化,形式相對單一,基本都是以收藏與保護圖書為目的的傳統的文獻信息管理模式,在時間、空間、內容、方法和數量上都存在局限性。第一,紙質圖書的館藏占用了大量的空間,難以快速便捷地查找文獻,圖書館越大、藏書越豐富,借書越繁瑣困難,導致學生對圖書館的利用率較低。圖書館對讀者的各種需求沒有辦法及時了解,對讀者個性化定制和專業化的服務不夠,造成師生滿意度不高。第二,傳統圖書館是讀者必須依靠到達圖書館才能完成和實現借書、閱覽、獲取信息的目的,而以人工服務為主的高校圖書館開放時間有限,無法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管理與服務,有限的工作時間就不能滿足讀者的現實需求。第三,傳統的實體圖書館,在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上相對固化,崗位職責相對明確,各部門分工較細,具體工作和服務之間聯系不夠緊密,在具體業務上、特別是知識服務與信息推送上,基本處于相互封閉、合作較少的狀態,難以形成統一的服務觀,無法利用整體的優勢,發揮平臺的合力。第四,圖書館服務內容有限,傳統圖書館文獻的處理由工作人員根據流程,按照收集、登記、存儲、安排、流通和閱讀的過程進行,主要提供一些淺層的基礎資料,信息收集領域不夠全面,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各種急需的信息或最新的信息。圖書管理員也只能提供一般的咨詢和答疑服務,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

二、信息化時代高校圖書館的管理優勢

圖書館的信息化管理,就是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革新圖書館的管理方式和信息資源的管理方式,以更好地為大學生和高校教職工提供服務。第一,在信息化時代,充分利用現有的數字和信息技術手段,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的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可以創建和開設自身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抖音公眾號、微信群、QQ群,通過與粉絲的互動拉近自身與借閱用戶之間的距離,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實現知識信息的精準推送和服務資源的有效共享,從而實現不同性質、不同服務范圍、不同區域圖書報刊信息資源的實時傳輸和跨空間跨區域使用。這樣的服務更具有時尚感和及時性,更容易被學生和教師所認可。第二,隨著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電子資源在整個館藏文獻中的比重增加,這是一種大的趨勢,也明確了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圖書和報刊資源的電子化,在不占用現實資源的情況下,無形中實現了館藏信息資源的豐富和數量級增長,不僅隨著時代和科技進步進行實時更新,更利于信息資源的完善保存,而且實現了借閱和查詢的實時化,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制約,能夠更好地承擔起為高校教育提供知識資源的具體職能。第三,信息化時代,信息數據的傳播呈N次方增長,傳播渠道也呈現出多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圖書管理更多以數據形式存在,這樣更便于信息數據復制和傳播,信息共享水平空前提升,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更為多樣豐富,呈現的形式也從傳統的圖書形式向數據形式過渡,儲存模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高校圖書館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建立智能化的數字圖書館,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整合,保證資源共享,也要和其他學校電子資源平臺進行有效關聯,能夠便于所在高校師生及時有效獲取相關知識,并可通過平臺,與其他高校師生加強和深化互助交流,共同提高理論水平、教學水準和研究質量。

三、強化服務意識,加強圖書館管理模式改革創新

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的改革創新,要具體依照所處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實際需求情況、學校自身的發展定位、上級資金支持、人員與技術的相關儲備情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有方法地推進自身信息化的改造變革與發展建設。第一,要通過對內部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強化全體在崗館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精神。傳統的高校圖書館館員,基本和首要的任務就是將收藏的紙質書籍分類整理、排列上架,方便讀者檢索,在特定的時間內向用戶提供使用。信息化的圖書館中,用戶使用新媒體設備,借助互聯網技術,在不同時間、不同區域對所需資源進行隨時查閱、檢索,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相對于傳統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館員的工作職責也必須做出和時代與技術進步相應的調整與轉變,變被動服務為主動的信息推送和知識服務,借助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實時向服務用戶精準推薦所需的知識與信息資源,達到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目的。第二,高校圖書館要向智慧型圖書館轉型,構建專業化的網絡虛擬知識互助“智庫圈”,引入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加強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在操作使用方面的協調一致性,把各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提升讀者對圖書館信息化綜合平臺的利用率。如:①可增加新書通報系統,在館門入口處建立大的電子屏,實時滾動展示圖書館的最新書籍狀態。②讀者借閱到期日期通報系統,利用微信或手機短信,及時地對讀者進行提醒,方便借閱管理。③建立師生網絡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討論圖書館文獻采購設置,圖書館電子版數據庫建立等等。第三,在高校圖書館現有的信息化服務模式中,也應注重同學們的參與體驗,號召同學們多到圖書館、了解圖書館、利用圖書館、愛上圖書館。在同學們中做宣傳,把圖書館的豐富資源介紹給大家,利用大數據和數字化技術,個性化推送相關的圖書信息和知識服務信息,同時積極借助信息化平臺,對圖書館管理和服務情況進行展示和反饋收集,不斷整理和吸收同學們的具體意見和建議,使整個圖書館的相關服務不斷得以優化和深化。如:①設立勤工助學崗位,讓同學們參與圖書館的具體工作和服務流程,在實際工作中學習、領會,不斷獲得成長。②成立圖書館管理委員會,讓同學們參與圖書館的管理工作,實現自我意識的表達與滿足,也拓寬了意見反饋的渠道和出口。③成立社團,定期開展閱讀推廣服務活動,也可對畢業班論文寫作、文獻檢索、信息資源利用方面展開系列化培訓??傊?,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想方設法讓大學生多到圖書館,使圖書館真正成為大學生的知識助手和信息管家。真正發揮高校圖書館幫助全體大學生擴展知識、增長才干的實際作用。

四、明晰功能定位,促進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圖書館是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重要陣地和有效平臺,各高校要在新形勢下,充分結合本校具體實際,利用現有的數字技術和網絡優勢,積極主動建設有本校特點、特色的圖書館,確立和優化自身的館藏模式和管理方式,依托原有的館藏資源,明確自己在高校建設中的價值和功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多元化和精準化的信息服務。除館藏文獻外,人才培養也是圖書館的核心實力表現之一,要想高水平地提供服務,就必須提升館員素質,除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求大量了解其他學科領域,讓其成為用戶的導航員,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師生提供咨詢服務。相信在高校圖書館用創新思維武裝頭腦,練好內功,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一定會讓我們圖書館的事業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翟一平.網絡時代高校圖書館信息化管理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9(2):131-132.

[2]李俊容.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信息化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7(6):29-33.

[3]王蕾.高校圖書館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13(18):254.

[4]趙勇.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創新[J].辦公室業務,2018(21):162.

作者:徐冰娟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