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構建思考
時間:2022-11-04 04:59:00
導語:金融業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構建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肺炎疫情暴發及其對社會經濟所造成的嚴重影響,無疑對我國的金融政策、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的要求。如何不負使命,擔當重任,創新政策,強化服務,疏通血脈,為經濟肌體引來更多金融活水,助力疫情防控,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復市,激發經濟活力,促進社會經濟快速恢復發展,就成了擺在金融業面前的重大課題。面對疫情的嚴峻考驗,金融業準確把握力度、重點和節奏,所出臺的一系列舉措覆蓋面廣、針對性強、成效明顯、特點突出,突顯了金融業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和作用,對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進一步推動金融業健康高效發展等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同時,疫情中表現出來的問題也再次提醒我們,加快構建完善金融業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體制機制至關重要。
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金融應急管理機制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體制機制建設上,我國已經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應急管理工作應對的范圍也不斷擴展,涵蓋了從自然災害到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諸多方面,建立了綜合性的應急管理體制。早在2005年,人民銀行就出臺了《中國人民銀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各大金融機構也相繼制定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辦法。不過,這些管理辦法大多是針對金融系統內突發事件,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關注較少。在實際運行中,也存在著應急預案更新不及時、應急協調機制不健全和保障機制不配套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緣于金融業的發展特性,金融業務發展創新更迭較快,應急管理往往難以跟上形勢的變化。二是應急管理宣傳、培訓和演練不夠,金融從業人員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準備不足。此次疫情的發生,讓我們認識到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三大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并未離我們遠去,2003的SARS、2009年美國的H1N1、2014年非洲的埃博拉和2020年的肺炎疫情等,接連出現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不考驗著國家治理的能力和社會的應對能力。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樞紐和核心,應以此次疫情應對為契機,進一步建立健全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內的各類重大突發事件金融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包括完善應急預案管理體系,專門設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并針對事件的性質、特點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有針對性地不斷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規范應急管理工作程序,提高防范意識和處置能力;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建立一支業務精干、靈敏高效的應急管理隊伍,風險事件發生時能夠在第一時間成立應急管理工作組,上下聯動,內外協作,提高快速響應和處置能力;暢通信息渠道,避免應急管理過程中信息偏誤引發次生災害;等等。
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的保險保障機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不確定性,往往橫跨數月、數年甚至更長,每一次災害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都非常大。與自然災害不同,公共衛生事件一旦發生,波及面廣,對經濟社會的傷害大,修復需要時間長,因此在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公共衛生保險保障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看,應建立科學的準備金機制,為今后可能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積累儲備金,使受到波及的人群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救助,社會經濟秩序能夠得到及時修復,困難群眾的生活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從保險業的角度完善保險產品的供給,將各類新型傳染性疾病風險納入“可保風險”范疇,包括在健康保險產品中納入各類傳染病,有效化解家庭因公共衛生事件的重大疾病產生的負面影響;將企業停產、家庭斷收的風險補償作為保險重點,建立相應的保險體系和服務規范,分擔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此外,要提高企業和居民的公共風險防范意識,強化對公共衛生事件管理進行宣傳和知識普及,強化應急管理知識與認知,減少感染風險,降低公共衛生事件危害。要通過有效的防護來降低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概率,倡導健康生活理念,引領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共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健全和強化金融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金融業抗風險能力金融基礎設施是指為各類金融活動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的系統及制度安排,在金融市場運行中居于重要地位,維護著金融市場發行、交易、清算、結算等業務的正常運轉,是金融業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性保障,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著巨大的支撐和輻射作用。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逐步建成了支撐貨幣、證券、基金、期貨、外匯等金融交易活動的基礎設施體系。
2020年3月5日,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進一步強化了對我國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規劃建設。今后,應加大力度優化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應急預案,科學謀劃金融基礎設施布局,不斷提升金融業抗風險能力,保障金融基礎設施安全、穩定運行,維護經濟金融健康發展。創新完善金融服務,推進“非接觸式金融”高效發展“非接觸式金融”是基于互聯網、手機應用程序、客戶服務電話等載體的金融服務模式。疫情期間,“非接觸式金融”服務依其物理隔離特性而在金融服務中大放異彩,對維護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轉發揮著極為突出的作用。疫情過后,金融業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積極拓展線上業務,強化網絡金融、手機金融、小程序金融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和豐富非接觸式金融服務的渠道和場景,重塑發展模式,多措并舉加快推進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快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線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區塊鏈、物聯網以及AR等技術應用,完善網絡終端功能,布局在客戶體驗、運營支付、風險防控、場景金融、開放銀行等領域的創新性應用,提高其安全性與穩定性。二是提升金融業內部遠程協同能力,加強業務銜接,保障業務流程高效順暢。三是強化客戶培訓,提高客戶對新模式新服務的接受度。四是加大創新力度,拓展在線服務領域,推動業務模式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基于征信系統有序拓展在支付結算、產品服務、信貸供給及遠程支持等方面的無接觸服務,在線完成資金匯劃結算、金融產品營銷、小微企業信貸以及遠程金融支持。五是構建智能化的風險管理系統,著力提高金融信息服務水平,加強金融服務流程控制,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提升金融從業人員應急能力,警惕輿論風險建立對金融從業者公共衛生知識的普及、培訓、應急管理與演練長效機制。一是增強應急管理培訓,提升金融從業者的應急能力和水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對金融業的經營模式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從業者在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應發揮專業優勢,妥善處理相關業務。二是不斷完善相關預案,強化應急預案模擬演練,提高工作人員應對危機的實戰能力。三是提高協作意識,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協調聯動的應急管理聯合機制。四是做好宣傳普及,積極解讀政策,防范輿論風險,做好輿論引導與疏解。
作者:曲迎波 石琳琳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
- 上一篇:健康管理行業體制機制創新研究
- 下一篇:職場需求下班級管理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