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馬克思生態觀念與生態文明建設
時間:2022-05-02 03:04:27
導語:談馬克思生態觀念與生態文明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全球的自然生態環境呈現出鮮明的兩極分化現象:發達國家憑借自己的競爭優勢,推行自然生態環境領域的新殖民主義,通過經濟手段等輸出污染和掠奪全球資源,使本國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而發展中國家作為污染物輸入國,其自然生態環境則迅速惡化,加之發展中國家對于經濟增長擺脫貧困落后的渴求,以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破壞效應的累加,使得整個地球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加速惡化。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不可避免的在重復以自然生態環境換經濟總量的增長、向自然生態環境轉嫁社會壓力的發展道路。發達國家或地區為滿足奢侈享受而過度消耗自然資源,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為盡快解決溫飽問題而濫用和破壞資源。這種現象走向的是兩個不同的極端,但是對于生態環境的損害則是殊途同歸的,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是效果倍增的。人類社會生態地、歷史地植根于自然生態環境這一物質世界中。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正是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辯證相互作用中體現出來的殘酷緊迫的現實狀態。在工業文明框架內,經濟社會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而自然生態環境的納污容量和承受力都是有限的,現實狀態下工業文明實質是無法持續的。只有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環境中得到積極的動態交換,才能不割裂自然生態環境本身的均衡動態代謝過程。時至今日,我們的很多地區和行業部門,依靠犧牲自然資源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做法沒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和糾正。我們國家,特別是在對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依賴程度高的地區和行業部門,自然生態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不合理的開采和開發,使得自然資源極度浪費,生態資源受到嚴重破壞。自然資源開發中存在著大量的“嫌貧愛富”現象,開采富礦,舍棄貧礦,大量共生的礦產資源被丟棄,濫采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資源性污染現象非常突出,對生態資源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在生產過程中,對廢氣、廢水、廢渣和余熱等的利用率很低甚至是完全沒有利用和處理就排放到環境中,不僅僅是浪費了大量的具有很大回收利用價值的資源,在客觀上進一步加速了國家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更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按照工業文明的經濟增長模式,我們的經濟發展正逐步逼近自然和生態環境的極限,如果經濟發展依然按照現在的方式,那不遠的將來,我們國家甚至于全世界經濟體系都將面臨無法持續以至于崩潰的局面。自然生態環境損害的加劇,使得我們不得不再次回過頭來看我們的經濟發展,仔細剖析工業文明中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方式。在當前的經濟運行體制中,我們的自然生態和環境建設仍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遠遠達不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了讓我們的生存環境不再惡化,為了子孫后代的將來,我們必須停止對自然界無所收斂的索取和對生態肆無忌憚的破壞。因為,“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2]P5這句話寓意深刻,《聯合國環境方案》曾用這句話來告誡世人。這樣的可持續社會,首先是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必然是生態文明的。
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明傳統的繼承和闡揚,吸取了世界文明進步的積極成果,更是馬克思主義的,其理論源泉是馬克思的生態思想。雖然馬克思并沒有完整的提出“生態哲學”或者“生態文明”的概念,但是馬克思在有關自然生態環境的闡述中已涉及到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兩者的關系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馬克思認為,將人類與自然割裂開來的不是科學的唯物主義,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與人的現實實踐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人改變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也在改變人。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從人與自然的歷史性的實踐關系出發,將自然分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這種“人化自然”的思想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重大飛躍。對于自然生態環境來說,如果沒有人類的存在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的影響作用,它只能是相對寂靜無活力的;人類的生產活動與社會活動,如果是處于一種盲目和無遠見的狀態,那么,它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損害,最終還是會加諸于人類自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肆意的生態破壞,也將會導致作為自然界物種之一的人類的生存危機。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發的發展,而不是自覺的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3]P256這精辟地揭示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更深刻的指出了人類對于自然的各種活動的影響最終對象還是人類自身。人類在改造和利用自然地過程中,如果僅僅堅持自私的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為滿足自身不斷膨脹的物質消費需求而對自然生態環境等的索取缺乏足夠的的理性控制,就會造成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破壞,最終使人類失去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依存環境。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心,實質上是對自我生存環境的關心;人類如何對待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實質上是人類如何對待自己以及子孫后代的將來,是如何對待人類的部分與整體、片面與前面、眼前與長遠、現在與未來之間關系的問題。人類自然的一切行為和活動不僅應當遵循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更加應該遵循自然生態環境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故人與自然的協同進步與和諧共存,不僅僅取決于人類對于自身存在價值、自身能動作用的感悟程度,更為基礎的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性程度,取決于人類對自身自然存在的生物屬性的認識與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程度。人是社會存在物,更是自然存在物,作為一個物種,必然受限于其生物屬性,人必須在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中才能保持穩定的世代繁衍,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在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體系中,生產力的發展是以自然為本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生產力的源泉。而自然對“人”來說并非全然被動的。在社會化大生產中,人與自然是同時起作用的,相互影響共存與生產全過程,進而提出了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這兩種不同的生產力概念。從存在論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發展到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不僅在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在社會主義國家等其他社會發形態的國家和地區,人與自然都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且,人類社會的存在是高度依存于自然界的。自然生產力作為社會生產力的現實基礎,是社會生產力發生作用的源泉,自然生產力的存在不因社會生產力的制約和影響而改變,與之相對的是,它制約著社會生產力的存在和發展。以馬克思的生態思想來分析,自然生產力對社會生產力的制約和影響,分為兩個主要部分,首先是其對作為“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在生活資料的源頭處從與自然人的基本生存息息相關的方面對對社會生產力產生制約和影響,自然界也是人類生物屬性的存在基礎和來源之地,從產生的時序來說,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存在的,人的無機的身體本身就存在于并最終要歸屬于自然界的無機世界,人類本身的存在,也是其生物屬性在自然界中長期累積進化的結果,沒有自然界的存在就沒有人類的產生。其次,它作為“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是各種勞動資料的直接或者間接來源,對社會生產力同樣產生無可替代的制約和影響。各種勞動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甚至于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都無法規避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這一必要前提,勞動作為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中介手段和方式,本身也是一種自然力的具體表現形式。馬克思的生態思想的分析說明人本身無法離開自然而存在,人類的生命延續存在受到自然的約束,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在本源上是破壞人類的“無機的身體”本身以及這一無機身體的存在基礎,因此,我們建設生態文明,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通過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這一現實實踐,協調人、自然、社會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這一有機整體共生共榮,實現可持續發展。勞動實踐是連接人、自然與社會的橋梁中介,環境對人類的制約性束縛以及人類對自然的影響通過勞動實踐而實現同步和統一。馬克思的生態思想是將人自身的自然和外在自然強調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保?]P67這一思想,也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源泉。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實現人類和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實踐?!皠趧邮紫仁侨伺c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保?]P201-202然而,在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工業文明中,人們在勞動實踐中把“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對自然過度的開發,過分張揚人的主體能動性,過分對自然施加人類的影響,造成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存在發展的背離。在工業社會,人和人的勞動實踐被資本異化為破壞自然生態的手段,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忽視了長遠利益,也忽視了人類作為自然存在物的物種的整體利益,不合理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科學和技術手段的濫用,不僅僅造成人類社會內部利益對立,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也造成了人與生態自然的對立,人類對自然力濫用而且嚴重浪費自然資源和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不按照自然規律和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原則來調整、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和能量變換,導致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關系的扭曲斷裂,從而造成對生態環境無法彌補的短期不可逆的損害。
自然是人類歷史的前提,但這種自然并不是靜止的、永恒不變的自然界,而是經過人類勞動實踐中介作用后的自然界。馬克思的這一觀點揭示了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同步發展的可能性。不是無節制的改造自然界,也不是對自然界不進行任何的勞動實踐,而是與自然界同步和協調發展,對自然界進行科學合理的勞動實踐,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在工業文明的經濟模式下,以資本家作為社會控制階層的經濟人,為了不斷的積累,在生產過程中,在對勞動者剝削到極致的同時,對自然界的索取也達到了極致。自然界是被用來為工業提供燃料并生產用于銷售的商品的原料來源,工業社會中,從事工業生產的各部門和行業,為了達到經濟總量增長的目標就開始了對自然界的無度索取。這種對不斷增長的內在沖動加劇了資本主義秩序的社會代謝,也必然會導致對自然的需求的增加。新技術被用來擴大生產和降低勞動力成本,更多的成為了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來實現其經濟利益訴求的手段。結果,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里,資本主義與自然陷入了一種“持久的沖突”[6]P6之中。工業文明時代,不斷擴大的生產規模導致了作為空間和物質能量方面都極為有限的自然界的自然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而且,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將破壞那些支撐生態系統再生產的自然循環和過程,從而使得工業文明的經濟發展不可持續。脫離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走契合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然的選擇。人是生物人,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中的經濟人;是感性和有限的生物個體,也是理性和自由的生物個體。自然生態環境問題源于自然人與社會人不同定實質同歸屬的自相矛盾,問題的解決是這種矛盾的根本解決,解決之道不是簡而化之的判定孰優孰劣。自然生態環境是一直動態變化的(其中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程度越來越強,人類自身作為這一動態變化的外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人的自然屬性不變,只能去適應這一變化著的生態環境。作為自然生態環境中的“人”和經濟社會中的“人”之間自相矛盾的解決,必然要統一于自然生態環境所固有的變化節奏和規律中,作為雙重屬性的人,必然要同步于自然生態環境的進化規律。人與自然的和解歸根結底就是人與人的矛盾關系的和解,社會經濟運行制度通過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終解決人與自然地關系。將環境問題解決的最終目的確定為符合人與生態自然環境同步進化所遵從的固有符合自然要求的客觀規律。人類在自然界烙下其種族印記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并且永久性的受自然生態環境的束縛,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延續仍然依賴于其所屬于的自然界系統。因此在恩格斯看來,人類歷史不斷產生的反自然、反生態的問題,標志著人與自然的矛盾,表明人類只能通過了解自然的客觀規律來辯證的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然后理性的組織各種生產實踐活動。[7]P188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則強調要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相協調,其中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同人與人和諧的內在統一思想為生態文明的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提供了思想前提。
生態文明建設: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是無法調和的,要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依靠單純的人道主義或單純的自然主義,都是難以完成的課題。只有以馬克思的生態思想為基礎,解決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對立和沖突,通過人與自然關系矛盾的解決把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人道主義的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人道主義包含了自然主義的全部合理思想,上升成為人道自然主義,通過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才能為建立人與自然的合理關系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8]P21。馬克思恩格斯既主張人通過提高認知能力加深對自然界的認知來對自然界施以主體能動影響使得自然界更利于人類的延續發展,認為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時候既要斗爭又要合作,同時又強調了自然界發展的客觀性和優先性,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理念與馬克思的生態思想是契合的,對馬克思的自然客觀和優先思想是一個發展。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既強調以人為本,同時又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或片面生態中心主義;既將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價值觀的核心,又反對把人類自身當作自然生態環境的主宰。面對后工業文明時代所帶來的生態危機和環境惡化的挑戰,更加需要倡導和建立與我們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生態文明,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更加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強調把人類的經濟行為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超越自然生態系統自動調節的閾值范圍放在首要位置上,以自然為友,與自然為伴,共同發展。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包含了人于自然之間的矛盾的最終解答。馬克思在《資本論》提到,“從一個較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保?]P857馬克思指出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孫后代的永續利用,代續性也是生態文明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要想實現這種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社會制度的變革,馬克思將人與自然的矛盾最終歸結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上來。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始終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因此,要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就必須首先解決人類社會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最終實現這一矛盾的徹底解決,共產主義是必然之路。共產主義社會使“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斑@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本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保?0]P73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實現共產主義,現階段仍熱處于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卻給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指南,而生態文明建設則為實現共產主義儲備了前期的基礎條件。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人類自我拯救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通過以生態文明這一理論為指導,走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完成建成小康社會的近期目標,才能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面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從人類社會文明轉型的角度,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內在要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同時在發展馬克思理論體系的視角看,也深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生態文明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充分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建設生態文明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在人類深刻反思全球性“生態危機”、“環境危機”和“生存危機”的過程中,結合經濟發展的經驗得失并總結現代生態環境科學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是達到馬克思生態理論中“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的必由之路。
作者:董振華高芝蘭單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中共寧鄉縣委黨校
- 上一篇:探索工業化與生態文明的良性互動
- 下一篇:促進婦女生態文明觀教育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