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生態文明構建的理論實踐

時間:2022-05-02 03:42:20

導語:小議生態文明構建的理論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生態文明構建的理論實踐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活動

(一)中國生態文明宏觀戰略框架基本形成

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三是深化節能減排,加大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改善環境質量。四是切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構建有利于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七是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八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二)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從國際上許多國家的發展狀況來看,無論是較早邁入現代化的西方工業發達國家,還是正在追趕西方工業國家的欠發達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問題上都存在著誤區,把發展視為短期內的物質財富的單一增加,選擇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來換取經濟增長,忽視代際間的長遠發展。這方面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必須正確處理長遠發展和短期發展、全面發展和單一增長的關系,進一步強化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三)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

2005年通過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完善了生態環境建設的預防和處理體制。2006年頒布實施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建立健全了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機制。此外,國家還頒布了800余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建立了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體系。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干凈水、新鮮空氣、潔凈食品、優美宜居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還出臺了一系列新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

(四)進一步加強促進生態文明的組織建設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作出戰略部署。2008年,中國政府成立了環境保護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更為有力的組織保障,還對環境保護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作出規定,強化了環保組織部門的職能配置,強化了其行政能力。

(五)發揮經濟和法律對生態文明支持作用

近些年來,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經濟和法律手段發揮了良好的支持作用。各級人民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是政府公共服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更需要內化在執政黨具體的執政實踐中,形成執政黨的生態政治。作為公共政策的制訂者與實施者,各級人民政府正在轉變政績理念和執政方式,積極調整生態建設的政策導向,加大對生態環境的經濟和法律性傾斜。大力推進干部考核改革,不以單純經濟指標作為干部考核標準,加強對領導干部任期生態環境目標責任制執行情況的督察和考核,從而將生態文明建設從指導思想和發展價值目標逐一落實到政府具體的行政行為中。

(六)降低人口數量大對生態文明建設壓力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將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將人口問題引入生態文明建設,開創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新途徑。但是,我國的人口壓力仍然巨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仍然存在。特別是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天,未富先老的國情再次加重了人口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壓力,將人口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實現兩者良性互動,仍然任重道遠。

(七)我國社會成員參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有力支持和廣泛參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部隊、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組織充分發揮作用,積極參加生態文明的各項工程建設,適齡公民直接參加諸如義務植樹活動、林木綠地養護、古樹名木領養等生態建設活動。許多社區組織、環保非政府組織,特別是環保專業精英組織也給予應有的扶持和發展。他們的行動充分說明,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與社會建設相結合,需要社會成員的有力支持。“五位一體”的建設新理念實現了二者的結合,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正在付諸實施。

科學及時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

(一)我們黨對生態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黨對自然和生態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正在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向“建設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轉變。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要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自然資源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生態文明健康發展。從當前和今后我國的發展趨勢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戰略任務是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

(二)著力解決發展進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期,但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我國環境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高度依賴各種能源資源,與此同時,中國粗放的發展方式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環境問題還與政治社會問題甚至與國際問題疊加。所以說,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國人民福祉、關乎中華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需要與我國一系列建設同步進行,甚至治理要先于建設。只有不斷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才能避免走西方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對實現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生態文明強調人類發展模式的變革,即強調可持續發展。[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對我國實現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求我們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對于實現我國國土陸地和海洋協調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內涵與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勾畫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乃至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達到的重要目標和境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建設理念的重大創新和突破。

(一)科學把握美麗中國的豐富內涵

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換言之,就是把人的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落實在天、地、人,自然、社會的建設中。美麗中國的建設過程在于實現理想的政通人和的社會關系,使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發展更符合人民群眾的理想和追求,符合人的全面發展,更能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二)積極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要求

1.要明確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是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強調生態與文化的多樣性、整體性與和諧性,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追求的更高境界。還須注意,美麗中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目標、內容和要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解決好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戰略層面,注意搞好頂層設計,促進美麗中國建設。二是在生產的全過程,就是要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全過程謀劃美麗中國建設。三是在改善環境方面,要通過制定環境經濟政策和環境質量標準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四是要用審美的標準評價經濟繁榮、生態良好和人民幸福的實現程度。

2.筑牢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想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有了巨大進步,另一方面也付出了代價。少數人在追求個人致富的過程中,拋棄了真善美,滑向了假惡丑的深淵,這種片面追求個人或局部利益最大化,漠視社會效益的做法,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心靈發展的嚴重不協調。由此我們發現,環境問題、道德問題、腐敗問題、公平與正義問題、價值觀問題等等,雖然表現形式千差萬別,但追根尋源都與假惡丑有關,都是真善美的淪喪所致。因此,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從求好求快向求美轉變,是我國發展方式和追求目標的一次質的飛躍。

3.把協調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整體和諧之美,涉及到方方面面。從經濟建設來看,要達到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就要努力追求協調發展。力求內外部協調,改變對外需的過度依賴,實現資源與要素在內外部兩個市場的最優配置;統籌中東西部及城鄉之間的供求,調整投資、消費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推動各經濟環節的良性循環;優化商品、要素、金融與資本市場結構,實現均衡增長,即表現為“美”的協調增長。從政治建設來看,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就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明晰政商關系、政學關系,從源頭上杜絕公權腐敗、經濟腐敗、學術腐敗;另一方面要強化人民的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從文化建設來看,要達到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就要協調好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現文化的內部發展與走向世界的協調。從社會建設來看,要達到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就要力爭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相協調。要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形成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與機制。對于老百姓普遍關心的民生領域,要加大投入,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可靠保障;同時,社會建設帶來的巨大商機要向整個社會釋放。從生態文明建設來看,要達到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就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關系。

4.要明確建設美麗中國實踐措施美麗中國建設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礎,而美麗中國建設又推動了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美麗中國,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強度,建設節水型社會。在實踐中,要以審美的態度、強烈的實踐精神落實好這些措施。十八大報告科學地及時地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由“四位一體”發展成“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要求使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充分說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五位一體”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是更為科學文明的建設方式。據此又提出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這實際上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整體推進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過程、目標實現和理想境界的形象的、具有震撼力的描述,對我們黨進一步凝聚民心、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獻身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實踐指導作用。

作者:李新市單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