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管理在油田變電站中的應用

時間:2022-05-27 11:23:11

導語:價值管理在油田變電站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價值管理在油田變電站中的應用

摘要:本文研究了變油田電站運行的基本情況,選擇出合理優化的可行方案。

關鍵詞:價值管理;可行性方案

變電站的建設屬于建設工程項目,其價值管理屬于以管理價值為導向的組織性較強的一種創造性活動,運用了管理學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目標是實現之前計劃的目標,獲得相應的收益,并最終實現建設方以及使用方的雙贏。

1價值管理原理及其應用時機選擇

1.1價值管理原理

在變電站項目的可行性方案中,價值管理有著重要的應用并對整個項目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翻閱了大量的文獻,發現不同的研究人員對于價值管理有著不同的見地。但是,從目前看來諾頓的價值理論是人們普遍認可的,根據諾頓的表述,講價值管理體系定義為一種多專業系統化的研究活動,它通過分析項目的功能,試圖使用最低的成本去實現原定的項目的價值。其中的“價值”是利用價值系數來進行表述的,價值系數指的是項目的功能和實現此功能所消耗的成本的比值。

1.2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應用價值管理最為適宜

根據目前已有的變電站的建設經驗,整個項目的前期階段(包括變電站的選址以及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計劃設置階段)的投入較低,其投入的成本在整個投入成本的比例尚不足5‰,但是其對于整個工程的總體工程造價的影響在九成以上。在建設的前期階段中,可行性研究階段是對整個工程成本節約最大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對于整個項目的成本進行規劃,可塑性較強,能夠對項目的成本節約效果較好,能夠顯著提升項目的功能需求。因此,在本階段進行價值管理效果明顯,可以優化整個方案的設計。

2價值管理在變電站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選中的應用

2.1建設方案

現以擬建某220kV變電站工程為例,最終建設3臺220MVA主變壓器,本期建設兩臺。根據勘察的結果,建設場地內大約有10m厚的淤泥層和23~30m厚的軟土層。所建的工程地質條件較差,項目建設所需要的地基建設基礎就較大,所以,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時,應該召集技術專家對于建筑場地的平面布置以及設備的選型進行討論。專家對各種資料進行評審后得出了3種建設方案:方案一:戶外常規設備和戶外支撐硬母布置所需要的征地面積大約折合為38.8畝,需要的其他的供電設備應為220kV的配電設備、綜合樓、主變壓器、10kV的配電室以及110kV配電裝置等,整體布置為由南向北呈“一”字形,分三列布置。其中的配電裝置應該采用戶外支撐硬母中型布置。方案二:戶外常規設備和戶外支撐軟母布置此方案相對于方案一相比征地面積較大,折合成畝數應該為44.5畝,其中的設備、布置、建筑等于方案一無二,其不同之處在,變電所使用的220kV、110kV配電器采用的為軟母線,相對于方案一相比,在材料成本、征地成本等方面不足,建設成本偏高。方案三:戶外GIS設備布置此方案所占用的面積約折合為17畝,遠遠小于方案一和方案二所占用的耕地面積其整體布置為:220kV的配電設備、綜合樓、主變壓器、10kV的配電室以及110kV配電裝置等,整體布置為由南向北呈“一”字形,分三列布置,變電所使用的220kV、110kV配電器采用戶外的GIS國產設備。相對于前兩種方案相比,方案三的平面布置十分緊湊合理。征地成本和建設成本大幅降低,可行性較強,但是GIS等設備的采購成本較高。

2.2方案評價

利用價值管理方法進行評價時,可以先列出影響方案的各種主要因素,再根據其重要程度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例如在本項目中可以先列出相應的三種方案的工程投資系數;再根據變電站的建設經驗確定每個指標的分值(重要程度),并據此確定每個元素的權重,最后再對備選方案的功能系數計算,得出最佳的建設方案。不難看出,方案三根據計算扥出的價值系數最高,在技術可靠性、平面布置、設備選型、施工便利條件以及整體維護等方面優點突出,應該選用方案三作為此項目的實施方案。

3結束語

在整個變電站的建設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比選階段,可以利用價值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對于整個方案的合理性進行對比和分析,建立一個有助于建設雙方以及專家進行探討和交流的平臺,使最終的建設計劃符合雙方的利益和使用需求。價值管理體制能夠幫助決策者能夠對于建設的全局進行很好的把握,必要的時候利用數據進行系統分析,最終得出最優的實施方案,以較低的成本實現目標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梁儒 梁進峰 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吳起采油廠

參考文獻:

[1]陳芙蓉.價值管理在變電站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選中的應用[J].廣東輸電與變電技術,2009,6:68-70.

[2]方翠蘭.建設項目的價值工程與價值管理[J].價值工程,2011,21:10-11.

[3]張東.淺談價值管理在建設工程中的應用[J].建材技術與應用,2006,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