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非壽險服務產出的核算模式

時間:2022-04-27 04:04:36

導語:略論非壽險服務產出的核算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論非壽險服務產出的核算模式

壽險服務產出的直接計算法研究

從產出角度直接計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是無法按照產品法(即根據保險服務的數量乘以保險服務的單位價格)來計算保險服務總產出的。非人壽保險服務沒有采取直接收取保險服務費的形式。在非人壽保險服務中,投保者支付的保險費并非等價于保險服務費,也就沒有保險服務價格。如果按照收入替代法(即根據保費收入減索賠支出)來計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有可能發生保險賠償支付大于保費收入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發生說明了收入替代這種方法計算的結果只能反映保險經營的財務結果,并非反映了保險服務活動的工作量規模大?。崔k理保險服務時收取的服務費)。因為保費并非是保險公司的服務費收入??梢钥紤]采用另外的方法,從產出角度核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從理論角度看,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的價值構成包括中間消耗、固定資本消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余。保險服務開展時,應該有一個保險雙方協議的保險服務市場價格??墒?,由于非人壽保險服務沒有采取直接收取服務費的形式,這種價格被“隱藏”了。市場價格的組成部分不外乎提供單位保險服務時的中間消耗、固定資本消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余。上述資料可從保險機構的年度損益表(見表1)中獲得。由于保險服務的非實物性和不可儲存性,保險服務的生產和消費過程是同時進行的,本期生產的保險服務必然在本期消費,沒有跨期的問題,所以保險服務生產活動中的中間消耗、固定資本消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類似于成本費用,營業盈余類似于利潤??梢圆捎脮嫼怂惴椒ǎ凑粘杀举M用加期望利潤的形式來核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和SNA(2008)建議的總成本加正常利潤法的基本原理類似。SNA(2008)建議,如果沒有相應的會計資料和足夠的歷史資料合理估算調整到期索賠,也可采用總成本(包括中間成本、勞動成本和資本成本)加正常利潤估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但是,如何計算正常利潤,SNA(2008)并未說明[3]。一般來講,總成本數據可根據保險機構單位的財務表數據或統計表數據計算。比如,利用保險業利潤表可獲得:總成本=中間成本+勞動成本+資本成本=資產管理業務成本+中介業務支出+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費用。其中營業費用包括業務管理費用(郵電費、差旅費、公雜費、職工工資、職工福利費等)、固定資產折舊費、宣傳費、招待費等。正常利潤進行估算存在較大的難度。正常利潤可以理解為期望利潤,從理論角度看,應是各期利潤與各期索賠事件發生概率的乘積和。估算期望利潤可以考慮的方法有兩種:方法一:期望利潤可根據以前若干年的營業利潤等計算年平均值估算。這是一種由樣本數值估計總體參數的方法,把選用的一段歷史時期作為樣本區間,把該段歷史時期的利潤數據的均值作為樣本均值去估計總體均值(即正常利潤)。這種方法應用的假定條件是:利潤的變化是水平型的,實際利潤與期望利潤的誤差項是隨機的。方法二:期望利潤可根據以前若干年的營業利潤建立隨機時間序列模型預測并估算出正常利潤。這是一種以時間序列為基礎進行預測的方法,根據歷史利潤數據由過去和現在去推斷未來的可能利潤。隨機時間序列模型依據的基本思想是:除極個別的情況外,幾乎所有的時間序列中按時間順序排列的觀察值之間具有依賴關系或自相關性,這種自相關性表征了變量發展的延續性。隨機時間序列模型與非隨機時間序列模型不同,非隨機時間序列模型是針對簡單的確定型時間序列來構造的,它事先假定有一個由歷史數據所表現的固有模式,除此模式之外還表現為某種偶然性,隨機變量εi僅僅作為一個附加誤差在各個時刻分別加到一個嚴格的確定型函數上去。而隨機時間序列模型必須考慮時間序列的隨機特征和統計特性(期望值、方差、協方差、相關函數等),把時間序列作為隨機過程來研究,隨機變量在決定模型結構時起著決定性作用,即把時間序列視為依賴于時間t的一族隨機變量,其中單個變量值的出現具有不確定性,但整個序列的變化卻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4]。

非壽險服務產出的間接計算法研究

SNA(2008)提出的間接計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公式是:非人壽保險總產出=實收保費總額+追加保費總額-調整后已生索賠總額。其中調整后已生索賠是作為正常索賠的代表,指保險機構單位在一定核算期內預期賠付的損失額,是基于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預期基礎上估計出來的一個數值,而非保險公司該段時間內所發生的實際索賠。它被用來描述在確定產出價值時用到的索賠水平[3]。本文研究的問題是:如何具體計算調整后已生索賠。(一)采用期望法計算調整后已生索賠采用期望法計算調整到期索賠,可以通過建立隨機時間序列模型來獲得,如美國經濟分析局就曾經采用建立隨機時間序列模型進行預測的方式獲得預期索賠額[5]。一般來講,建立隨機時間序列模型至少需要20多項數據,而且對數據要求較嚴格。這里通過構建帶自變量x的ARIMAX模型來計算調整后的已生索賠,進而計算非壽險服務總產出。搜集廣東省歷年財產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由表5知,模型通過白噪聲檢驗,所得ARIMAX模型為yt=0.01464xt+46.2327+at。計算可得期望賠款率預測值以及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見表4)。從計算結果可知,模型的各期實際索賠之和與各期調整后已生索賠之和的差距很小(為1155.52-1155.53=-0.01億元),且賠款比率的均方根誤差也較?。?.7194%)。將按照調整后已生索賠計算的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與按照實際索賠計算的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對比,可以發現按照調整后已生索賠計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可以減弱較大索賠支出對保險服務總產出計算的影響,尤其是在發生了重大災難的年份,如2008年實際索賠大幅增加,導致該年非人壽保險服務產出偏低。但是,按照調整后已生索賠后計算的產出比按照實際索賠計算的總產出調高了24.84億元,而在發生實際索賠較少的2010年,按照調整后已生索賠計算的產出比按照實際索賠計算的產出調低了31.28億元。(二)采用賠款預提基金方法計算調整后已生索賠這種方法是通過建立一個巨大災難風險預提基金來核算調整后已生索賠。對于非人壽保險服務中的巨大災難損失賠償,可以建立一個類似于提取固定資產折舊形式的賠款預提基金,在保險機構單位的保費中建立一個扣除項(即巨大災難損失的賠款預提金),從每期保險費中預先扣除[6]。這樣,由于每期有預先扣除的巨大災難損失賠款預提金,累計起來,就可作為發生了重大損失賠付那一個核算期的保險服務收入,以免出現負數。如果累計金額不夠彌補全部重大損失賠付,也可先把以后計提的重大損失賠付預提金提前計入本期保險服務產出中。這樣計算的依據是,考慮到巨大災難發生的概率相對較小,而小概率事件一般不會經常發生,一旦發生就會使得索賠額巨大,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根據計算確定每期的分攤索賠額。巨大災難一般是指發生概率極小,一旦發生就會造成比常規災難要大許多倍的損失和索賠,如:日本地震、印尼海嘯、汶川地震、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那樣的災難?;静襟E如下:第一步,根據巨大災難發生的概率,以現在的保額為基礎,計算出未來若干年(如10年,澳大利亞根據經驗分析大概10年左右發生一次巨大災難風險)內可能發生的巨大災難索賠額,即:未來若干年可能發生的巨大災難索賠額=現在的保額總和×巨大災難發生的概率第二步,把這個巨大災難索賠額按等年值方法平均分攤到每一年,即:每年分攤的巨大災難索賠額=未來若干年可能發生的巨大災難索賠額÷年數第三步,在每一年計提這個巨大災難索賠分攤額,建立一個巨大災難風險預提基金,即:每年在計算保險服務總產出時,從保費中預先扣除這個巨大災難索賠年分攤額,并把這個巨大災難索賠年分攤額放入巨大災難風險預提基金。第四步,在實際發生巨大災難索賠的那一年,再把它提取出來,沖掉那個巨大災難索賠額,以避免發生巨大災難那一年的保險服務總產出出現負數。如果在未來若干年(如10年)期間未發生巨大災難,則把這筆計提基金累計到下一個期間(如10年)。如果在未來若干年(如10年)期間比較早的時間發生了巨大災難,而全部巨大災難風險預提基金尚不夠支付索賠的話,可暫時先動用保險機構單位的自有資金墊付,然后再從后續各年計提的巨大災難索賠分攤額來補償這筆墊付的自有資金。這個方法的關鍵是巨大災難發生概率的計算。一般說來,保費經常在保險期期初定期支付,而索賠則發生在以后。投保人在支付保險費時,就與承保人確定了保額,即以后如果發生災難時的最大可能賠償額(即最大可能索賠額)。保險機構在承保時,對災難發生的概率應該是經過精確計算的。保險機構可以在收取保險費到支付索賠的這段時間內,將保險費所涉及的金額用于投資并從中獲取收益。因此,保險機構在對所提供的服務進行全面計算時,必須充分考慮很難計算出和計算該收益的規模,以及保險費和索賠的相對規模,必須科學計算巨大災難發生的可能性(即概率)和由此引起的最大可能索賠額。按照這樣的方法計算,有: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實收保費總額+追加保費總額-調整后已生索賠總額。其中在未發生巨大災難索賠那一年的調整到期索賠總額=實際索賠額+巨大災難風險年賠款預提金(即巨大災難索賠年分攤額)。所以,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實收保費總額+追加保費總額-巨大災難風險年賠款預提金-實際索賠額。在發生了巨大災難索賠那一年的調整后已生索賠總額=實際索賠額(即巨大災難索賠額)-提取的歷年巨大災難風險年賠款預提金。在發生巨大災難索賠時,如果出現動用了自有資金墊付的情況,須把墊付的自有資金加入上式的減項中,即:在發生了巨大災難索賠那一年的調整后已生索賠總額=實際索賠額(即巨大災難索賠額)-(提取的歷年巨大災難風險年賠款預提金+墊付的自有資金)。所以,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實收保費總額+追加保費總額-[實際索賠額(即巨大災難索賠額)-提取的歷年巨大災難風險年賠款預提金]。

直接計算法與間接計算法的比較與結論

(一)比較直接計算法從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的價值構成出發計算產出,理論上比較符合總產出的計算原理,利用保險公司的會計資料進行計算,也比較可行。推行直接計算法,需要保險公司有較長時期健全的會計核算資料,同時還需要基層統計人員掌握構建隨機時間序列模型的基本知識。間接計算法是利用保費收入與調整索賠之差計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產出,從實踐上看比較符合傳統的核算原理,但其關鍵問題是如何對實際索賠進行調整,操作難度較大。對于期望法而言,對數據具備的條件要求較嚴格。對于賠款預提基金方法而言,很難計算出巨大災難發生概率。另外,將保費收入與調整索賠之差作為非人壽保險服務費,有待理論上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二)結論對非人壽保險服務產出核算方法的改革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研究中的熱點問題。本文以聯合國SNA(2008)提出的非人壽保險服務產出改革思路為基礎,結合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際,提出了具體的核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的方法,包括以實際財會資料為基礎,運用ARIMA模型計算期望利潤,直接計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總產出的方法,以及通過構建帶自變量x的ARIMAX模型來計算調整后的已生索賠,或者通過建立一個巨大災難風險預提基金來核算調整后已生索賠,進而計算非壽險服務總產出的間接計算方法。這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改革做出了一個有益的嘗試。綜上所述,相比較而言,根據中國目前統計核算的實際條件和基層統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較宜采用直接計算法核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產出。因為,一方面直接計算法是從服務產出的價值構成角度進行產出計算的,在理論上較易做出解釋;另一方面,中國的保險公司一般都有較健全的會計核算數據,并且擁有具備一定會計知識與統計知識的核算人員,按直接計算法核算非人壽保險服務產出,較易獲得數據,且方法原理較易掌握,難度相對較小,可行性較高。

本文作者:胡皓工作單位:廣東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