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準則與宏觀會計監督論文

時間:2022-10-28 03:14:36

導語:新會計準則與宏觀會計監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會計準則與宏觀會計監督論文

一、新會計準則宏觀會計監督的概況

(一)新會計準則的實行

新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2005年,財政部先后了6批包括22項會計準則的征求意見稿,全面梳理、調整和修訂了1997年至2001年期間頒布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等38項具體準則;2006年10月30日,財政部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財會[2006]18號文件),企業會計準則的完善體系最終構建起來;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開始執行財政部的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包括基本準則、具體準則、應用指南),對其他企業采取鼓勵執行的措施;2008年,財政部又推出了一批符合條件的企業執行會計準則體系;2009年,所有大中型企業都開始執行這套新會計準則體系。

(二)宏觀會計監督的意義

會計監督分為內部會計監督和外部會計監督,所謂的內部會計監督就是通過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或者進行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內部審計等工作來監督,也就是微觀層面上的會計監督系統,而外部會計監督就是國家相關部門或組織在得到授權或受托的條件下對指定單位的會計工作的質量進行監督,部會計監督主要由社會會計監督和政府會計監督組成,前者是民間審計監督,也就是中觀層面上的會計監督;而后者是由國家相關部門組織進行的監督工作,也就是我們主要講的宏觀層面上的會計監督。新會計準則的執行,對宏觀會計監督既有積極的影響,也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如果監督到位,就可以有效防治會計信息造假的現象,有效地反饋新會計準則執行的效果,及時完善新會計準則體系,使其發揮更大作用,反之,會計監督不到位會影響會計監督的整體效果,會計———這一國際商業語言的份量也會隨之降低。

二、新會計準則背景下的宏觀會計監督現狀

(一)來自新會計準則的積極影響

新會計準則的內容全面、規范性強,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接軌,重實質更勝于形式,以經濟交易等經濟實質取代經濟業務外在表現形式進行會計計量和確認,進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標準,更加可靠、相關,也更具現實性和可操作性。1.可靠性。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數據是對會計的基本要求,所謂可靠性是指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應該真實有效,能夠正確反映其經營成果、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等經濟交易實質。新會計準則更能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企業披露會計信息時,要以實際進行的事項或交易作為會計確認、計量及報告的依據,確保會計信息內容的完整、真實、可靠。除了在基本準則中強化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新準則在《借款費用》《資產減值》等具體準則中也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問題進行了詳加規定,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拿期末資產價值計量來說,新會計準則要求把使用公允價值列為其基礎,這種新型計量方法能提高資產賬面價值的真實性,從而使會計信息更加可靠。2.相關性。所謂相關性是指信息與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相關,即確保信息能在使用者決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信息相關的立足點即信息對決策的有用性,具體來說就是在決策作用前提供給決策者可靠信息的及時性和可靠性,如果做不到這兩點,就達不到信息相關的目的和作用,所以,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針對信息受眾來說的。新會計準則更加強調為企業長期決策提供相關信息,放棄過去一些不利于信息相關性的計價方法,提高了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同時新會計準則加大了信息披露的力度和范圍,不但允許使用者通過表內數據了解企業資金的流量、財務狀況等信息,同時可以通過表外數據了解企業的整體情況,實現科學決策。3.現實性和可操作性。較之過去,新會計準則更加重視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為便于會計人員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具體準則明確了各項資產定義以及確認的標準。同時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新會計準則特別強化了公允價值在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金融工具等領域的應用,新會計準則內容的規定更加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和特點,因而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來自新準則的挑戰

1.監督機制方面

自2007年我國實行新會計準則以來,會計監督工作受到諸多挑戰,首先表現在管理機制無法適應新會計準則的要求,未能完善政府監督、社會監督與內部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行政監督仍居于主導地位,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力量不足,難以適應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即充分發揮以健全財務收支內部約束機制為重點的內部監督和以加強注冊會計師認證機制為重點的社會監督兩大監督力量,提高政府對會計監管的能力。但當前,我國許多企業內部缺乏約束機制,監督制度并不健全或落實不到位,會計監督不獨立,一些管理者憑借“權力”任意指使會計人員做假賬,干擾正常的工作程序,使會計監督形同虛設。相關法律法規松散,難以對會計監督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導致實際工作中無法可依,出現“鉆空子”的情況。

2.監督內容方面

新會計準則內容調動較大,規定更加具體、細化。在會計計量上,除了規定不同資產類型,要采用不同計量屬性,還規定即使隸屬同一資產類型,因其來源不同,也要采取不同的計量屬性。比如,企業合并要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而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則要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操作難度較高,易出現會計信息的失真,會計監督的難度增大。在會計目標上,新會計準則更為強調會計信息對于經濟決策的重要性,要求加大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范圍和程度,改變過去會計信息主要滿足宏觀經濟管理的目的。在會計信息標準上,新標準要求會計管理人員能夠正確把握經濟實質,打破外在假象的迷惑,保證會計計量的有效性、合理性?!肮蕛r值”成為衡量會計信息可靠性的重要標準,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力量較為薄弱,“公允價值”尚缺乏客觀、統一的標準,給會計監管的質量帶來了挑戰。

3.監督人員方面

由于新準則變動內容多、變動幅度大,一次性出臺大量具體規則,極大考驗了會計監管人員的應變能力和業務水平。只有監管人員熟練掌握、正確理解新會計準則,才能真正提高會計信息輸出的質量,最大程度地發揮監督作用。新準則對會計監管從業人員的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新會計準則引入了一些全新的會計理念,比如“公允價值”,使資產計量不再局限于審計師和報表編制者的專業知識范圍,同時需要定價服務機構予以配合,提供專業資產估值的服務。同時新會計準則還包括一系列針對金融、房地產、生物資產等特殊領域的具體準則,專業性強、技術性高,要求會計監管人員能夠相對了解具體行業的特點,避免會計信息的失真。當前,我國會計人員隊伍素質雖然有所改善,但整體上仍很一般,學歷結構、學歷層次、業務水平普遍偏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弱,難以達到新會計準則的要求。

4.監督理念方面

新會計準則在趨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過程中,完成以原則導向代替規則導向的轉變,不再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具體規則的硬性規定,而是使其根據自身職業能力的判斷進行會計信息處理,靈活性得到提高的同時,道德風險亦同樣增加。會計從業人員的監督理念和監督意識如何之于新會計準則環境下的會計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會計監管工作的難點。如何在“以原則導向為主”的新會計準則環境下,權衡臨界標準,提高會計信息監管的質量,避免因新會計準則的模糊性而產生新的會計監管問題,是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慎重對待的問題。當前,我國一些會計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不強,職業操守比較低,會計監管人員和被監管人員沆瀣一氣的事件也偶有發生,加強會計監督理念勢在必行。

三、新會計準則背景下宏觀會計監督的改善

(一)健全會計監督相關法律制度,完善監督機制

雖然新會計準則的頒布為會計人員依法履行會計監督職能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對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等問題的處罰力度不夠。因此,為使會計監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須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進一步完善《會計法》、《證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貫徹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和《新企業審計準則》。通過完善監員督制度,明確會計監管各部門的職責、權限范圍,實現內部監督、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約,最終形成一套高效、有序、有力的監督系統。政府部門主要是財政部門,要直接監督重點會計部門,做好對監督部門質量監督的把關工作。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工作,從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業務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入手,努力優化會計行業執業資格的標準。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的監督機制,實行會計監督負責人制度,保障會計監督工作真正落實。

(二)明確監督重點,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在新會計準則的環境下,會計監督要重點關注債務重組、資產減值準備等涉及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兩大會計信息質量指標準則的應用。為此,一方面,要重點監督“公允價值”的應用情況,確保報表數據嚴格執行新會計準則的要求,防止借“公允”之名,謀取私利,粉飾業績等。另一方面要重點監督資產減值,避免出現利潤操縱的現象,即由資產價值虛增導致的利潤泡沫現象。具體措施是保留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等八項資產的計提減值準備,只要確認并不予更改,以此達到切斷企業利潤操縱的途徑,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

(三)加強人員素質培訓,組建專業監督隊伍

目前我國部分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知識水平和學歷結構、業務水平偏低,有的對會計業務不精通,工作中會計信息的失真難免出現。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是強化會計監督的根本要求。為適應會計行業的發展需求,更好地應對新會計準則的挑戰,會計監管人員必須積極學習有關金融、財務、會計法規等領域的前沿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體系,完善知識結構,掌握最新動態。同時會計監管部門要加強人員素質培訓,通過績效考核、業務培訓、專業教育等方式,督促會計監管人員盡快理解、熟識新會計準則的內涵,并真正融會貫通于工作實踐,提高會計監管的質量;通過組建誠信檔案、完善會計事務所組織結構和運行模式等手段,加強會計監管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執業資格考核;通過開展高校、會計事務所、企業之間的合作,組建一批由教師、注冊會計師、技術人才構成為主的專業監督隊伍,成立資源庫和智囊團,可以隨時對企業進行有效監督。

(四)更新監管理念,推進新準則實施

新會計準則改變了過去“以規則為導向”的會計監督模式,代之“以原則為導向”的會計監督模式,監督理念相應地也要發生變化。首先,面對新環境和新要求,監管人員必須在熟識新會計準則的前提下,認真探索會計監督工作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在監督中學習,在學習中進行監督,確立學習型理念。其次,創造監督者和監督對象之間的良好氛圍,確立服務型監督的理念,提高會計監督的效果。為此,要放棄過去“重監督、輕管理”的思想觀念,在“以人為本”原則的指導下,將服務理念貫徹監督工作的始終。最后,強化監管人員的法律意識,確立法制性監督的理念,保障會計監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減少監督工作中違法亂紀的現象,提高會計監督的水平。

新會計準則結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對內容、規范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對會計監管標準、監管模式、監管理念、監管人員技能都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完善會計相關法律法規和建設,明確會計監督的重點,強化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樹立學習型、服務型、法制型的監督理念,加強專業監督隊伍的建設,以進一步加強宏觀會計監督,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我國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無疑,新會計準則更加符合我國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但它在宏觀會計監督應用中也存有一定問題,提出了更大挑戰,因此我們要正視挑戰,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才能凈化市場環境,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做出貢獻。

作者:梁書穎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