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監督防范國有企業財務風險
時間:2022-09-30 10:19:01
導語:會計監督防范國有企業財務風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日趨復雜的新經濟形勢下,國有企業如何強化會計監督,規避財務風險,保障國有企業合法合規高效運作,成為新常態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抓手。構建完善的會計監督控制體系,對遏制各種違法犯罪問題的發生,杜絕會計信息失真,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文通過分析國有企業會計監督面臨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監督執法環境不完善、會計人員監督落實不力、內部控制缺陷等問題,從健全國有企業會計監督運行機制、優化會計監督執法環境、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以及提升國有有企業負責人責任意識角度出發致力于強化會計監督、防范國有企業財務風險。
【關鍵詞】會計監督;國有企業;財務風險
一、引言
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在經濟領域發揮更大更好作用,既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的責任所在。這就要求國有企業要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協調好創新、轉型發展面臨的諸多機遇和挑戰。會計監督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國有企業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制約了國企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那么什么是會計監督?所謂會計監督,是指單位內部的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法享有經濟監督檢查職權的政府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成立的社會審計中介組織,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善性以及本單位內部預算執行情況所進行的監督。為順應貫徹落實國企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會計監督也面臨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與新挑戰,如何強化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有效防范國有企業財務風險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二、新常態下國有企業會計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監督體制機制不健全,監督流于形式化。近年來,國企經營管理越來越重視監督職能,其中會計監督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就監督體系完整性也在日趨完善,但國有企業會計監督體制機制仍存在較突出的問題。一方面許多國有企業的領導人身兼數職,既負責財務管理工作又負責部分經營管理,職能職責的交叉可能導致會計監督決策過程中喪失客觀性和獨立性,為會計控制措施落實埋下一定隱患,削弱會計監督效果。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工作由領導直接指揮,監督流于形式化現象較突出。會計人員不僅要執行國家有關財經法律法規的規定,同時在企業處于被領導地位,相關人員工作崗位和工資報酬等取決于領導意圖,使會計監督人員常處于“監督與被領導”境地。監督部門得不到相應的重視,諸多監督措施難以落到實處,相關人員不得不權衡崗位職責、個人發展和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取舍關系。(二)監督執法環境不完善,存在監管缺陷。企業會計監督環境包含兩個層次,即外部監督環境和內部監督環境。一方面從外部執業環境看,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的法律規范不完善,對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缺乏具體的懲治措施,而對堅持原則,嚴格遵守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救濟制度。一些會計人員迫于單位領導脅迫,參與會計造假,其中也不乏國有企業會計人員;究其原因是外部執法力度不夠、懲治力度欠缺,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行為采取容忍,使違法違紀行為得到的收益遠大于付出的代價,客觀上導致違法違紀人員愿意鋌而走險。此外,注冊會計師執業也存在不規范,片面追求盈利,在“收人錢財、替人消災”的錯誤思想指導下,背離了“獨立、客觀、公正”的社會審計原則,應被審單位需要,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另一方面從內部監督環境看,國有企業領導人對會計監督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會計監督職能被弱化,會計監督部門被邊緣化,監督建議難以落地實施。此外,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導致會計監督人員缺乏監督積極性,對會計監管工作存在松懈情緒。由于缺乏監督執法的硬性規定和嚴格考標準,導致相關工作人員尚失警惕性和責任意識。(三)會計人員意識薄弱,監督落實不力。為順應日趨復雜的經濟形勢,會計人員需解決企業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的各種復雜問題,對企業會計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會計監督人員職業道德意識較薄弱,不遵守職業規范,不堅持原則,直接或間接參與偽造、變造、篡改、隱匿、毀損會計資料,編造虛假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對外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和經濟指標,尚失財務工作人員基本的職業道德“紅線”。如有的國有企業用公款吃喝,巧立名目,使用各種辦法暗箱操作或私設“小金庫”進行報銷。另一方面有些會計監督人員規范意識較弱,內部未建立不相容職務的制衡機制,為舞弊滋生和繁衍創造了條件,導致有關人員嚴重違反財務制度,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四)企業內部控制有缺陷,監督弱化無力。在現行企業制度下,為維護國有資產安全,國有企業建立健全會計內控機制意識逐漸增強,但實際建立及執行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導致會計監督弱化無力。一是會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有的制度有死角,不周密;有的制度過于籠統,不便操作;有的制度彈性較大,不好落實。二是制度執行不夠嚴格,講話很嚴厲,批示很嚴肅,口頭很嚴格,但落實走樣的現象較普遍。三是責任追究的制度沒有抓好落實,針對未嚴格落實財務制度的會計人員,未及時追究問責,導致會計監督工作執行不力。
三、強化會計監督、防范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對策
(一)健全國有企業會計監督運行機制。面對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落實不力,監督措施流于形式,財務信息失真等系列問題,健全國有企業會計監督運行機制是亟需解決的途徑。一是建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加強監督審核、評價審定與效益評估,加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系統性審查,核定國有資產的安全性。二是強化財務部門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職能,將會計核算與監督運用于日常企業經濟活動過程中,發揮會計的日常性監督與系統性監督,堅決取締違法違紀事件。三是嚴格落實不相容職務分離機制,推進財務工作人員的牽制、核算與監督,防止工作失誤和徇私舞弊的行為。(二)優化會計執法環境,強化內外部監督形成合力。系統優化內外部會計執法環境,提升會計監督效果。一是政府部門強化國有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責任,對違規違法者追究其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保證法律的權威性、強制性,增強法律的威懾力。二是完善會計監督的相關法律法規,對違反規定的會計人員,應加強執法力度、懲治力度,提高會計監督的自覺性、警惕性。三是政府部門應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監督,使中介機構嚴格按“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行事。四是國有企業應加強企業內部會計監督環境建設,建立適合企業發展的財務管理制度,領導人員應提高會計監督工作的重視度,從企業內部搭建起會計監督的“保護傘”。(三)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加強國有企業會計的職業道德和法制意識是強化會計監督、防范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必經之路。一是提高企業會計人員專業素質,企業選拔人才時要密切關注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定期有計劃性的開展業務知識培訓,建立高素質的會計隊伍。二是建立財務人員公正執法的激勵措施,提高會計監督工作的活力與積極性,充分挖掘財務人員的素質和潛力,借助考核評估措施提升財務人員的優化意識。三是對違反會計法規、企業會計制度會計人員進行責任追究,對執行會計監督責任落實不到位、不負責的責任人員進行加強教育,情節嚴重的予以責任追究。四是加強國有企業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幫助相關會計人員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忠于職守、廉潔奉公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觀。(四)明確監督責任,提高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責任意識。會計作為一項政策性強的職業,在國有企業管理中往往處于矛盾和焦點中,經常需要解決不同層面的沖突與矛盾,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責任意識和財務管理理念某種程度上將決定企業財務管理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國資監管部門應強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責任意識教育,確保企業負責人對會計監督工作的正確領導,依法全面履行監督職責,嚴厲制裁企業領導者違法辦理或授權、指使、強制會計人員辦理不合規的違紀事項,切實保障企業合法合規經營。
四、小結
強化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是有效化解企業內部財務風險必經之路,不僅需要健全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控制機制、優化會計監督環境、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強化企業負責人責任意識,更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內外部監督網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將強制性行動變成自覺性監督行為,真正落實新常態下國有會計監督的規范化,防范國有企業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寧燕妮.發達國家政府會計監督主體責任對我國的啟示[J].財會通訊,2018(22)
[2]吳纓.新常態下會計監督問題思考[J].財會通訊,2017(13)
[3]李皓.構建國有企業風險管理機制的有效路徑[J].企業管理,2016(11)
作者:彭偉 單位:重慶兩江金融發展有限公司
- 上一篇: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簡述
- 下一篇:餐飲企業稅務籌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