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旅游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29 08:43:00
導語:長三角區域旅游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長三角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極。在此宏觀經濟背景下,本文試從區域旅游發展的角度,對長三角地區旅游合作條件進行分析,闡明長三角區域旅游發展的比較優勢與不足,并從中得出一些啟示,為長三角區域旅游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區域旅游;長三角;合作;梯度發展
一、長三角區域旅游發展的比較優勢
(一)旅游資源種類繁多,互補性強
協同效應和互補效應是區域旅游合作的基礎。長三角除具有很強吸引力的4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外,旅游合作的各方都具有獨特的難以替代的旅游資源,都市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園林文化資源、海洋文化資源等旅游資源融合于長三角區域,相得益彰,為開展觀光、度假等各種特種旅游以及區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基礎。
(二)國內客源市場廣闊,潛力巨大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被看作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最強的35個城市,長江三角洲地區占了10個;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長三角地區占一半。長三角經濟實力的加強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整體提高,可供任意支配的收入呈上升趨勢,城鎮居民人均國內旅游消費連年增長。同時由于長三角地區旅游產業各組成要素發展狀況良好,旅游專業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比較發達,為旅游者開展旅游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因此,從長三角內部區域來看,各城市可以互為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區域內旅游發展空間巨大。
(三)民營旅游企業發展迅速
長三角民營經濟發展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有不斷擴張的趨勢,根據2004年500強民營企業名錄統計,長三角所占比例高達53.6%。雖然目前大部分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上,但民營資本正逐步轉向投入到第三產業,投入到旅游業。開元旅業集團與宋城集團這兩個綜合性的旅游企業集團表現出很強的擴張力,已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榜樣。一些專業性的旅游企業集團的發展勢頭也頗為迅猛,長三角榮居2005年全國百強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之列的旅行社大部分都為民營企業。不僅如此,在這場以民營企業為主角的投資大戲中,除了以旅游為主業的旅游投資集團,不少在其他產業領域取得成功的企業正在成為新的主角,如南都房產、橫店集團、廣廈集團等已經成為旅游開發的新軍。
二、長三角區域旅游發展的不足之處
(一)國際旅游市場薄弱
從上述比較分析可知,長三角在國際百強旅行社和總體入境旅游者人均花費情況上較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有一定的優勢。然而,在入境旅游接待量上卻不敵珠三角地區(見表-1),在人均天消費上不敵北京(見表-2),國際旅游市場相對薄弱。雖然這其中有珠三角地區區位條件和國家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與長江三角區域共同進行海外宣傳促銷、開拓國際旅游市場的力度不足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長三角地區在涉及聯合促銷開拓國際旅游市場方面只停留于理論探討階段,實踐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上海、杭州為各自的國際旅游形象、國際旅游市場開拓均投入大量的宣傳費用,而在聯合促銷的問題上和區域內其他旅游城市一樣只停留在“面”上。
(二)區域旅游合作有待深化
自1988年浙江、江蘇和上海兩省一市合力興辦“江浙滬旅游年”開始,兩省一市旅游區域合作的想法已經初步形成。2003年7月,長江三角洲15個城市及安徽黃山市簽署《長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構建中國首個無障礙跨省市旅游區,其合作的內容涉及“交通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信息一體化”、“制度一體化”、“環境一體化”等六個方面。然而其推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地方利益保護”的作用下,區域旅游合作的實踐始終停留在政府號召的層面,真正促進旅游業跨區域的方法不多,合而不作或者作而不合的現象時有發生,致使長三角區域旅游合作沒有取得實際性的進展。
三、長三角區域旅游發展新啟示
(一)推進合作的內容由“量”向“質”轉變
合作是區域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到目前為止,長三角區域合作的內容雖呈不斷擴大的趨勢,但進展卻十分緩慢。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強調的是協調發展,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影響甚至傷害到局部利益。因此,各合作成員要以區域利益的大局為重,著重推進已經達成合作協議的合作內容向實質性的方面發展,循序漸進,為進一步合作奠定基礎,而不是一味的強調合作內容的“量”,而忽視合作內容的“質”。
(二)以規劃統領區域旅游發展,整合資源優勢
長三角區域內各省(市)旅游資源的整體性與互補性相對較強,要想充分發揮長三角旅游資源優勢,區內各方必須用“大旅游,大發展”的思想指導區域旅游發展,編制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共同協商、科學思考區域旅游發展大計。在旅游空間競爭與合作時,既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優勢,既有特色項目又不會產生近距離的替代產品,借對方的資源優勢來彌補自己的資源缺陷,以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
(三)完善梯度化的旅游產品體系
旅游產品是滿足游客一次旅游活動需要的各種產品和服務的總和,是一切旅游活動的基礎,也是區域旅游合作開發的重點。目前,我國的旅游產品已逐步從以觀光產品為主向觀光產品、度假產品、體驗產品和主題文化產品共同發展的局面轉變。長三角地區旅游市場廣闊,需求層次多樣化,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大環境的作用下,長三角區域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完善梯度化的旅游產品體系,包括低端、中端、高端各種檔次的產品等,構建互補的旅游產品群,滿足不同層次的旅游者的需求。
(四)發揮民營資本的集中優勢
根據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國有企業的改革在進一步地加快,而民營企業在一般的市場經濟制度下,作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實體正呈強烈的擴張趨勢。其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民營旅游企業逐步轉變為“產權明晰、自負盈虧”的現代旅游企業,為我國的旅游產業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此,長三角地區應充分發揮其民營資本的優勢,積極促進民營資本介入旅游產業。同時,從旅游產業的生產力布局原理出發,民營旅游企業集團的資本也不應只局限在某一行政區域內,而是應該把旅游企業集團發展的視角放在長三角甚至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沖破地域的限制,對更大范圍內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這樣既可以降低民營旅游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有利于企業的擴張,又利于區域旅游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
(五)抓住機遇提升區域旅游整體形象
長三角區域旅游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充分地發揮“機會效用”、“順游效應”。長三角可以借助CEPA的簽定、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2010年上海世界科技博覽會的召開,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將國際客源吸引和轉移到長三角區域,擴大國際客源市場。在此,長三角地區可以考慮從內部組成城市的國際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建立國際旅游促銷專用基金,用于長三角整體的國際促銷,樹立鮮明、深刻的長三角旅游整體形象,避免宣傳促銷各自為政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張廣瑞,魏小安,劉德謙.2003-2005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第1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張輝.轉型時期中國旅游產業環境、制度與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張?。L江三角洲區域旅游合作初探[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5).
[4]楊建華.世博會:長江三角洲都市圈加速形成的助推器[J].探索與爭鳴,2003,(6).
[5]殷柏慧,吳必虎.長三角與環渤海區域旅游合作條件對比研究一兼論環渤海次區域旅游合作道路選擇[J].旅游學刊,2004,(6).
- 上一篇:優秀青年建國60周年演講稿
- 下一篇:旅游局迎國慶60年樹新風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