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資源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4 05:32:00

導語:生態旅游資源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旅游資源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既是旅游目的地開發的新探索,又是用科學的發展觀統籌旅游目的地開發的時代要求,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生態旅游資源的定義、分類和資源開發現狀所出現的問題等進行了綜述分析,并提出今后這一領域研究開發的幾個側重點。

[關鍵詞]生態旅游;現狀;原則;開發

一、生態旅游概念的衍變與真正內涵

生態旅游是針對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生產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業。1988年,生態旅游的定義是: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游客在觀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考察和享樂旖旎風光和野生動植物。這時期生態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種旅游業中的“復歸自然”、“返樸歸真”的觀念。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旅游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并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游資源為代價,剝奪后代人本應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資源的機會。真正的生態旅游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游活動和教育活動,單純的盈利活動是與生態旅游背道而弛的。同時,生態旅游也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綠色產業,需要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多學科論證,方能投產。

二、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

按照生態旅游資源的屬性,可以把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和保護生態旅游資源三大類。(如表1)

三、我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

母庸置疑,我國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截至2005年底,我國已建立起各類自然保護區2194個(列為國家級的243個),被正式批準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有26個。各類森林公園1900多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627處。這些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集中了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最精華的區域,是生態旅游的理想處所。一些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龍頭”。但人們那種“旅游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生態旅游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游,強調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自然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于在景區內開山炸石,更有一些建筑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據旅游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這里的水土、大氣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準,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

上述可見,在發展旅游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游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開展生態旅游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四、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

旅游資源開發作為一項經濟活動,只有按照旅游經濟活動的規律進行,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為此,生態旅游的開發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

1.永續利用原則?!坝览m利用”是時代的產物,它是一種使人類在開發旅游資源時不但顧及到當代人的經濟需要,而且還顧及到不對后代人進一步需要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策略。盡管它不意味著為后代和將來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卻通過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游資源利用,造福子孫后代。

2.保護性開發原則。針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而言,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應體現的總的原則是: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資源得到妥善保護,開發才能得到收益;開發取得收益,反過來可促進保護工作。但是,一旦開發與保護出現矛盾,保護對開發擁有絕對否決權。

3.特色性原則。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是旅游資源的靈魂。

4.協調性原則。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必須與整個生態區的環境相協調,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資源的特色,又可以構成集聚旅游資源的整體美,使游客觀后感到舒適、自然。

5.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市場經濟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態旅游作為旅游的一種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這個效益不僅是指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高度地協調統一。而當三者出現矛盾時,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高于一切為指導原則,即經濟效益必須從屬于上述兩種效益。

五、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措施

生態旅游資源要開發、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游,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游客太多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游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其主要開發措施如下:

1.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森林公園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既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后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游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游開創了一個成功的范例。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1900多處,年吸引游客達2億多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游人數的增加,旅游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游資源得以正確開發的一項重要措施。

2.統一規化、有序開發。做好旅游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游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采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在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后代,而不是開發殆盡。另外,在旅游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游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游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游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鑒于旅游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游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等。

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1.保護生態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在開發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環保工作必須長抓不懈,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生態環境質量會嚴重下降,使生態旅游無法開展,而且將會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保護好現有的生態資源,堅決制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加大植樹、種花、種草力度,盡快提高森林和綠地的覆蓋率,力爭城市的整體綠化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2.編制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規劃。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規劃。應對應有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建立從可行性論證——開發規劃——監督管理的科學可行的開發程序,堅決反對“一哄而上”的無規劃的開發。應建立各市政府直接領導下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小組,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各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制止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

3.制定法規,加強科學管理。生態旅游會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是弊大還是利大,這并不取決于是否開發旅游,而是取決于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科學管理,而科學管理的基礎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開發生態旅游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并加強對生態旅游區的科學管理,做到“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杜絕一切破壞環境資源的現象。

4.突出生態旅游產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我們應多吸收國內外發展生態旅游的先進經驗,并結合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立足本地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大力開發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豐富生態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態旅游市場體系,推動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

5.提高參與性,改變單一的觀光結構。在21世紀中,休閑度假將取代觀光旅游成為旅游的主體。而讓游客能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是休閑度假產品風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在考慮旅游與生態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如何將生態資源利用于旅游事業是不夠的,還應該掌握生態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和興趣傾向,在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使生態旅游者能夠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延長其逗留時間。

6.完善逗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旅游接待設施和服務都是不可忽視的開發內容。必須創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環境,這既包括硬件設施,也包括軟件方面的服務和管理,兩者缺一不可。必須全方位地開發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進行綜合性的開發。

7.加強生態旅游研究和人才的培養。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應利用旅游院校、培訓班、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各種形式及請進人才、派出學習等辦法培養一大批生態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強對生態旅游理論和規劃方面的研究,為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程道品,陽柏蘇.生態旅游——資源分類及其評價[J].懷化學院學報,2004,23(2).

[2]吳章文,孟明浩.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的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2,13(1).

[3]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98,(3).

[4]徐軍.旅游環境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保證[J].江淮論壇,2003,(3).

[5]李俊清,石金蓮,劉金福.生態旅游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