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水域景觀生態旅游系統的生態管理思維論文

時間:2022-12-16 02:58:00

導語:打造水域景觀生態旅游系統的生態管理思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打造水域景觀生態旅游系統的生態管理思維論文

提要在旅游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之中,蘇州摒棄資源的“同質”開發和產品的“克隆”,在分析蘇州旅游優勢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確定了蘇州旅游產品的發展戰略時空布局。本文基于旅游生態環境下可持續發展理論,探討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于一身的蘇州水域生態網絡建立與生態管制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蘇州;水域生態網絡;生態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生態管制體系

引言

在旅游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之中,蘇州摒棄資源的“同質”開發和產品的“克隆”,在分析蘇州旅游優勢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確定了蘇州旅游產品的發展戰略時空布局,即以觀光旅游為基礎、休閑度假旅游為重點,特色旅游為補充的產品戰略,突出發展城市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重點發展水上旅游和夜間旅游,全面豐富“東方水城”的旅游內涵,形成了“品名園名府名曲,游小橋流水人家”的水域景觀旅游。同時,彌補傳統旅游只顧眼前利益忽視可持續發展的不足,強調城市人與水相和諧、融合旅游者和社區居民利益一致的生態旅游。

一、生態旅游內涵可持續性發展理論及相關實踐進展

1、生態旅游的內涵。生態旅游是環境旅游的一種,最早由Ceballos-Lascurain(1987)提出,是指到不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地區旅行的一種旅游方式,該旅游方式懷有特定目標,即研究、欣賞、享受當地的景致和野生動植物以及任何現存的文化特質(包括過去與現在)。生態旅游是一種親近自然,對環境友善與負責,并能改善當地人福利的旅游綜合形態,生態旅游的目標是實現旅游地與周圍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2、生態旅游的作用。

3、可持續性理論。判斷生態旅游的三個核心標準,即以自然為基礎、具備教育性或學習性因素、要求可持續性。根據可持續旅游的概念和目標,旅游關注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出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原則: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減少過度消費和污染,保護多樣性,將旅游納入國家或地區的戰略規劃框架,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地方社區參與,利益主體和公眾咨詢,員工培訓,有責任的旅游營銷,進行旅游發展相關問題的研究?!奥糜慰沙掷m性的實現依賴于和某地環境、社會、經濟相關的規劃制定、貫徹實施和持續的旅游管理?!薄堵糜纬掷m發展行動戰略》中確定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關鍵要素為:綜合、動態、系統、整體、面向社區、可更新、有目標和可操作的。

二、蘇州水域網絡生態旅游與傳統水上旅游比較

在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方面,和傳統的水上旅游活動相比,水域網絡生態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通過發展生態旅游提高當地居民、旅游者、當地政府以及投資者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

1、保護性是它區別于傳統旅游的最大特點。水域生態旅游保護性的實質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體現在旅游業中的各個方面。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于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游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于游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對于與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而言,保護性體現在對蘇州整體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謀求蘇州長久的最佳綜合效益上。

2、水域生態旅游強調當地社區的居民是旅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并應當公平地獲得分配旅游業社會經濟效益的機會。只有旅游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讓當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實現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強調當地居民公平地獲得分享旅游業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權利也是生態旅游保護性的內容之一。

3、水域生態旅游具有比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游設施、旅游項目、旅游路線、旅游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啟發和提高游客熱愛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同時,旅游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游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態旅游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時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游客。

三、蘇州水域網絡生態旅游的構建

蘇州地處長江、太湖下游,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全市有各級河道21,454條、累計長達21,255公里,大小湖泊323個,水面3,609.0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42.5%。全市多年來平均降水量為1,093.5毫米,區域降水總量約90多億立方米,相當于太湖常年蓄水量的2倍。雨量充沛,但蒸發量大,地表徑流量為24.9億立方米,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多億立方米(其中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1億立方米),加上引水入境和過境水量,總水資源量平水年份約為100億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為60億立方米,豐水年份可達180億立方米。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為蘇州提供了良好的水資源。

蘇州由水而興,因水而秀,其古老燦爛的文明與得天獨厚的水環境密不可分。自泰伯奔吳、闔閭建成姑蘇大城,到唐宋明清以至近代,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蘇州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無不與水緊密相連。建于公元前514年的蘇州古城,雖經2,500多年的歷史滄桑,至今仍然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的水鄉城市的獨特風貌。蘇州自古被譽為“魚米之鄉”、“人間天堂”,這種美譽本身就說明了水在蘇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蘇州已經開發挖掘了環城內河水游覽項目及夜游項目,蘇州水域網絡生態旅游是在環城河水上旅游開發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將全市水系納入了規劃范圍,從而構建起蘇州內通外聯的整體水上旅游網絡。規劃確定了構建“1-2-3-4”的水上旅游空間格局,分別為一個古城,平江河、山塘與上塘河環線的兩條文化水廊,環城河、京杭大運河、沿江游輪度假觀光帶等三條特色旅游觀光帶,婁江、胥江、元和塘、外塘河四條旅游通道,以及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市湖生態休閑度假區、金雞湖現代風情休閑度假區、陽澄湖美食休閑旅游區、尚湖濕地生態旅游區等五大特色旅游區。

近兩年內將重點開發環城河、城內平江河、城外胥江至橫塘、石湖一段,優先建設以古城為中心,太湖為重點的水上旅游新線路,其中太湖要成為“十一五”期間蘇州旅游的拳頭產品。中期主要開發胥江道太湖,大運河、環城河到金雞湖,陽澄湖、長江的水上旅游產品,使之不斷豐滿。遠期主要開發元和塘、婁江,這兩條水系作為溝通環城河至尚湖、太倉的航道,都已具備水上旅游開發的通道條件,但航線偏長,沿途旅游資源吸引力不夠,還需深入挖掘。預計到2012年,蘇州可全面形成互動、連通的水上旅游網絡。

《蘇州沿江旅游發展規劃》的規劃范圍為常熟、太倉、張家港沿江三市,規劃實踐為2005~2020年。該規劃明確了沿江地帶將以鄭和出海港、雙山島、蘇通大橋為主體,構建張家港生態文明休閑旅游功能區、常熟江南風情綜合旅游功能區、太倉江海文化博覽旅游功能區、濱江濕地生態文化旅游帶的“三區一帶”,以先東后西、先長江沿線后兩翼縱深的開發策略,綜合開發利用蘇州沿江的旅游資源。

四、蘇州水域生態管制體系的構建

水是蘇州的靈魂,是吳文化的核心。水造就了蘇州昨日的輝煌,支撐著蘇州今日的繁榮??焖侔l展的蘇州經濟,既得益于豐沛的水資源,也給水資源、水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早在上世紀末,蘇州即被國家列為了水質性缺水的地區之一。除了飲用水取水口、太浦河以及沿太湖個別斷面維持在П-Ш類水水平外,蘇州內河水質污染程度越來越嚴重;水生態日益惡化,濕地沼澤大量減少,水生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水系的自凈能力不斷下降;地下水超采嚴重,地質災害隱患依然存在;認識滯后、規劃滯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一系列關于水的問題已經日益嚴峻地凸現在我們面前。

生態系統管理是指在對生態系統組成、結構和功能過程的最佳理解的基礎上,在一定的時空尺度范圍內將人類價值和社會經濟條件整合到生態系統經營中,以恢復或維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可持續性。在可持續理論的指導下,采用生態系統管理的方法對河流流域進行綜合性的開發與管理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1、應由市政府立項建立關于蘇州水域網絡生態長期資料庫,并逐年分中、長期目標加以檢討,對環境實行嚴格的科學監控。逐年建立水域生態資料,不能長期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蘇州的水面面積占到42.5%,是我國所有城市里水面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個城市。太湖有2/3的水域在蘇州境內,但蘇州的水流量偏小,更容易受到污染。市政府應統一領導,以城市生態理論為指導,以發揮城市綜合功能和整體最佳效益為前提,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從總體上找到制約和影響水域生態系統發展的綜合因素,理順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用綜合的對策整治、調控、保護和塑造水域環境,為社區人民創建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使城市水城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2、社區教育體系的構建。加強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事務,強化社區理念。通過有力的宣傳教育強化社區自治功能,逐步建立起強有力的社區管理體制,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社區,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在日本,自然公園會定期舉辦一些討論會等激發居民的參與意識;社區有權參與生態旅游項目開發的討論與決策,并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實行全程監督;在經濟上真正讓社區居民受益。如,通過發展村民家庭旅館、觀光農業、農村休假旅游等增加鄉村居民經濟收入,并在諸如《第四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市民農園促進法》、《農村休暇法》、《促進農、山、漁村地區發展逗留型旅游活動的相關基礎建設之法律》中進一步明確地給予了保證。政府在規劃生態系統管理上,首先應加強與社區民眾的交流,通過社區的參與,加強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與相關教育體系一起建立“水域社區管理協會”、“社區咨詢委員會”等,加強宣傳,增強水環境意識。水是資源和環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人與自然相協調、經濟與環境相一致的高度,充分認識水資源、水環境的重要性和保護水環境、水資源的緊迫性,形成愛水、惜水、節水、護水的全民意識。要進一步加強對城鄉居民的教育,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通過科學攻關和技術改造,大力實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服務業,盡早建成節水型城市。公務員之家

3、環境管理體系的構建。(1)設立入口管制站,暗示經營管理的權威,并為游客提供相關資訊;(2)將游客中心視為環境教育的第一站,并提供完整的生態旅游資訊,以糾正游客的不當行為;(3)有效執行區內相關法律;(4)以各種解說教育方式,為游客提供豐富的生態之旅,且不會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如導游同行步道之旅、晚間節目、展示等環境教育。

4、以嚴格的立法保障生態旅游對環境的保護。2004年1月1日起實施制定出臺了《蘇州市城市排水管理條例》;之后逐步出臺了《蘇州市供水辦法》、《蘇州市河道管理條例》、《蘇州市藍線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為了保證執法工作的順利進行,市水務、環保等部門加大了監督力度,蘇州市水政監察支隊還專門在市區設立了河道、供水、排水、節水等四個執法大隊,對涉水事務的違法行為統一執法,加強了涉水事務的依法管理。今后更應注重:(1)用綜合生態系統的理念指導我國的流域管理立法;(2)建立統一強效的流域管理協調機制;(3)在立法中確立公眾參與流域管理制度。

蘇州美,美就美在蘇州水。蘇州的街巷臨河,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簡靜雅潔。自古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然而,現實中的蘇州河道,時不時有垃圾漂過暗綠色的河水。這樣的場景很難讓人將其與“水天堂”聯系在一起?!皷|方水城”的招牌,讓蘇州舉世聞名,而如何保護好這塊招牌,成了蘇州政府和人民群眾關心的議題。本文通過對蘇州水域景觀生態旅游與生態管治體系的構建,希望能把蘇州塑造成為中國最具東方特色的水生態旅游城市。

主要參考文獻:

[1]蘇州水資源水環境保護等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上?,F代服務業.

[2]孫萍.生態旅游規劃.揚州大學.

[3]王世進,何凱.論運用綜合生態系統模式完善我國流域管理制度.江西理工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中心.

[4]葉宗.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最大的區別——保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