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分析與旅游開發思考

時間:2022-02-15 06:14:00

導語:農村經濟分析與旅游開發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分析與旅游開發思考

開展鄉村旅游是我國促進農村經濟、就地解決農村閑散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學術界廣泛認同。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消除貧困、提高收入、繁榮農村經濟,也可創造就業機會,擴大農民收入來源,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同時還能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但究竟促進農民增收多少、解決多少農民就業以及鄉村旅游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的程度至今沒人確切指出,使社會各界無法準確判斷鄉村旅游的價值。本文選擇浙江省的三個鄉村旅游樣本點,運用回歸分析方法試圖明確這一問題,以期通過定量的實證研究進一步探討鄉村旅游的作用。

一、樣本的選擇本文的樣本選擇以自然村落為單位的鄉村旅游點,分別代表景區邊緣、特色產業和民俗文化三種類型,它們經歷了鄉村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經營主體是村集體的旅游公司或農民組成的鄉村旅游協會;旅游活動以觀光型為主,另有少量住宿和體驗內容,是浙江省786個鄉村旅游點的代表。根據統計學的抽樣規定,分析不同類型的典型樣本,可以尋求到普遍規律。其樣本背景如下。

安吉縣余村地處天荒坪鎮西面,村域面積4.86平方公里,305戶農戶1028人,外來民工360人。全村依托荷花山旅游景區,有農家樂22家,食品、竹器小企業43家。2002年之前未發展鄉村旅游,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出售各種農產品,發展鄉村旅游后政府鼓勵農民從事旅游及相關產業,尤其是農家樂的經營。2006年全村實現國民生產總值968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9503元。近年來,余村農家樂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觀農村風貌、享農家休閑、購鄉土產品”為目標,游客絡繹不絕,已成為竹鄉旅游的一個閃光點。

奉化市騰頭村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還是傳統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承包糧田、發展多種經營。路邊栽桔,環村河兩岸種葡萄,河中養殖魚蝦、牛蛙,村后沙丘滲土建盆景園,荒坡發展竹、筍兩用山,為旅游奠定基礎。農民收入依靠種糧和小工廠。1998年發展鄉村旅游后,滕頭村建成高科技生態觀光園區,每年吸引著近百萬的游客前來參觀,同時以生態體驗為主題的農家樂經營收入也成為總收入的組成部分。經過多年努力,2007年滕頭村實現社會總產值30.21億元,較2004年翻了一番,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生態與經濟實現了“共贏”,在聯合國第七屆全球論壇上,騰頭村榮膺“世界十佳和諧鄉村”。

蘭溪市諸葛八卦村現居有諸葛亮后裔近4000人,是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后裔聚居地。諸葛村以鐘池為中心,有八條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崗,其平面酷似八卦圖,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早年的諸葛村民以種地為業,自給自足,少數沿襲傳統行醫為生。1995年,諸葛村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始發展旅游業,成立了“諸葛旅游公司”,在古建筑保護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共投入4000多萬元。經過幾年滾動式發展,2006年旅游門票收入超過860萬元。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村民參與的交通運輸業、餐飲住宿業、商業收入已超過門票收入。

二、樣本區農村經濟分析

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最顯而易見的指標是農民人均收入。農民人均收入是指經國家統計局批準,農業部制定的農村經濟收益分配統計報表中的“農民人均所得”,反映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本文通過三個樣本地政府公布的財務報表,搜集了其他相關數據,繪制圖-1及表一l。

由圖一l可知,浙江省鄉村旅游處于起步階段,1993-2007年這三個鄉村旅游點農民人均收入持續增長,2000年以來鄉村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也達到較高水平。從絕對數看,增長幅度最大的是騰頭村,從人均4100元/年增長到人均2萬元/年,其次為八卦村和余村;從相對數來看,三個點平均增長率為12.17%,平均增長速度最快的是諸葛八卦村達到16.23%,滕頭村為12.19%,余村為8.11%。

以上結果與三個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鄉村旅游的發展進程,尤其是結合村莊整治的旅游投入有著密切關系。諸葛村自1995年便開始加大對旅游的投入,經過三年的投資,使得1998年、1999年的人均收入增幅分別提高到17.1%、14.3%,至2003年政府又再次加大投入,使2004年的人均收入增幅提高到36.7%,平均增長速度為最快。騰頭村從1998年起本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建成高科技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區,農民人均收入1993-2007年增幅達1.6萬元,依靠科技與生態的優勢使農民收入的增長率基本達到10%左右,這在浙江省乃至全國眾多鄉村旅游地中獨樹一幟。余村由于其發達的經濟情況和便利的交通優勢,使得當時的農民人均收入和騰頭村相差無幾。2003年以前,余村的增長率并不穩定。2004年后依托周邊景區的客源,主動配套景區,滿足游客的需要,農民從事農家樂、旅游商品及其相關方面的經營,人均收入隨著安吉縣大旅游的發展一直處于持續狀態。

三、樣本區農民有效就業分析

農村有效就業即農村剩余勞動力參加工作,是反映一個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指標。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向鄉村旅游業轉移,能獲得比從事單一的農業生產更高的收入。農民可以直接參與鄉村旅游或通過產業鏈的延長而獲得利益。由表一1可知,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從事旅游相關產業經營,旅游收入和從業人數持續增加,進一步分析可知兩者之間的關系。旅游收入和旅游從業人數的相關關系,騰頭村、諸葛村和余村旅游收入Y與旅游從業人數K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480、0.9626和0.9920,二者均顯著相關,然后采用Eviews求參數的最小二乘估計量得到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分別得到模型(1)~(3)。

Y,=11.9263K,I-5226.84

t=(5.033743)(-3.57044)

(1)

R2=0.7600DW=0.486

T(Kl)=5.7740>To.oo.s(8)=2.306004

經過T檢驗,回歸方程是線性顯著的。經調查和計算,騰頭村有超過2/3的村民從事旅游業,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尤以旅游業最為突出,其比重已超過第一、二產業,因此從業人員數量較多。由式(1)可知,在一年內騰頭村從事旅游業的勞動力人數每增加1人,旅游收入就增加11.93萬元,自1998年起,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從事旅游業的經營活動,勞動力資源豐富,村辦企業數量較多,在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生產和創新的條件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加上較多的土地分紅,因此每增加一人就業所帶來的經濟增加值就大。

Y,2=6.366589K,_-3872.73

t=(11.8304)(-8.50548)

R-=0.915009DW=0.9349

(2)

T(K2)=12.98707>Toooe,s(13)=2.160369

經過T檢驗,回歸方程是線性顯著。1997-2007年旅游從業人口比例維持在24%-45%之間,當地農民在旅游旺季通過生產有鄉土特色的旅游商品、提供農家住宿和餐飲,充當導游、轎夫等角色來實現就業,成為就業的有益補充。由式(2)可知,在諸葛村一年內從事旅游業的勞動力人數每增加1人,旅游收入就增加6.37萬元,民俗特色型諸葛村的旅游收入主要來源于門票收入和與旅游業相關的其他收入。諸葛村部分旅游收入須上繳政府,作為政府對古村落修繕和保護的經費,在此體制下,每增加一位從業人員能增加6.37萬元的收入,諸葛村的旅游業發展還是不錯的。

y,3=5.463507K,3+149

f=(17.5341)(2.4752)

(3)

R2=0.9840DW=2.5712

T(K3)=17.53409>T0.0025(5)=2.570582

經過T檢驗,回歸方程是線性顯著的。余村2001-2007年從事旅游業的比例在13%-23%內浮動,這是由于余村本身規模較小,勞動力資源有限,少數農民還經營個體私營企業.雇傭了部分勞動力,使旅游從業人員數量又減少了一部分。由式(3)可知,余村在一年內從事旅游業的勞動力人數每增加1人,旅游收入就增加5.46萬元,身為景區依托型主要靠農家樂的餐飲和土特產品經營來提高旅游收入,與高端旅游產品相比,人均消費和利潤比較低,但前來消費的人次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收入的缺失,整體而言,每增加一人就業帶來的旅游收入增加仍比較可觀。

四、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第一,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農村旅游收入持續增加。自1995年以來,在一年內每增加一個旅游從業人員,樣本區的旅游收入大約提高5萬元~8萬元。這與浙江省整個鄉村旅游收入的增加數值是一致的。以2004年為例,三個樣本區域從業人員共增加81人,浙江省鄉村旅游資源普查出有786個點,算出鄉村旅游就業增加總人數大致為2.1222萬人,按人均增加7萬元計算得到14.8554億元?!墩憬÷糜谓y計年鑒》公布:由于新增從業人員,2004年比2003年的鄉村旅游收入增加15.86億元,兩者比較接近。再用總數計算,三個樣本區域的平均旅游收入為1938.67萬元,算出浙江省鄉村旅游總收入為152.3792億元?!墩憬÷糜谓y計年鑒》公布:2004年浙江全省的旅游收入為1012.5億元。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鄉村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業總收入的比例約15%—20%,如按15%計算,浙江省2004年鄉村旅游收入為151.875億元,與我們計算的總數比較接近。

第二,不同鄉村旅游點由于資源、發展旅游的態度不同呈現出不同階段,鄉村旅游點的發展也有生命周期。三個樣本點在1995-2007年間,鄉村旅游的收入增長率大約在9.01%—25.06%之間,它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5-1999年。這一階段,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拉動比較緩慢,變化幅度較小,主要原因在于各地鄉村旅游正處于起步階段,特色尚未形成,投入大,收入少,增長率較低(一般在9%~15%),處于起步期。第二階段是2000-2007年,增長率開始小幅增加,最高可增至30%以上,最終維持在15%—25%左右,處于成長期。由于各點發展不平衡,只能依據樣本數據進行推測,鄉村旅游收入一直處于增長狀態,主要原因是當地政府結合新農村建設推出了鼓勵發展鄉村旅游的政策,使浙江各地區鄉村旅游呈蓬勃的發展態勢。

第三,鄉村旅游對解決當地閑散人口就業實際作用較大,但精確統計十分困難。三個樣本點的旅游從業人員的比例分別為77.40%、31.14%和17.25%,從業人員的比例平均達到41.91%,年平均增長率為13.26%。鄉村旅游從業,由于人員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鄉村旅游點的經濟水平、社會情況、規模和所屬類型不一致,旅游業在當地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因此各地從業人員數量相差較大,我們也無法從調查和統計中得知較確切的從業人員數量進行兩者的比較,只能作粗略估計。據世界旅游組織的研究,與旅游業直接相關的產業多達24個,每增加一個旅游從業人員,會給社會創造6~8個就業機會。根據以上數據可得出浙江省自發展鄉村旅游后至今已帶動約4.826萬人從事旅游相關行業經營活動,約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的0.196%,表明鄉村旅游對農村就業有較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幾點啟示

首先,從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結構組成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在數量上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收入來源也呈多樣化。一方面,部分農民率先經營農家樂,使農產品實現就地消費,除去產品收入,為游客提供的各種服務的經營收入也成為其收入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工資性收入成為部分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家樂的發展需要人手,部分農民便受雇于此,工資性收入成為他們增收的主要來源,此時糧食自給自足,種地已不再成為主營業務。

其次,從從業人員結構來看,鄉村旅游的開發能吸收大量勞動力就業,為農民增收開拓廣闊的空間。發展鄉村旅游,擴大了農業的經營范圍與服務領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將農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擴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成為農村就業的有益補充。⑥

最后,從經濟學角度講,鄉村旅游的發展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村非農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理想化的鄉村旅游業是旅游業與農業的結合,是第三產業在不影響第一產業的基礎上的一種附加,是農業向多樣化經營轉化的最佳形式。鄉村旅游的發展實現了農業和旅游的有機整合,帶動交通運輸、商貿、餐飲、旅館、農產品加工業以及旅游商品的配套發展,進而增加農村二、三產業的比例,調優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和從業人員的增加。

通過對上述樣本的分析,我們認為,在資源、市場條件具備的區域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和解決農村人員就業。當然,農民收入變動原因、提高收入與就業的措施仍需要探討。隨著鄉村旅游產品內涵的不斷豐富和體驗活動的多樣化以及由鄉村觀光向鄉村度假的轉變將會引起業界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