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旅游的經濟學透析
時間:2022-05-19 09:44:00
導語:醫療保健旅游的經濟學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目前國際上出現的醫療保健旅游為研究對象,從經濟學角度探索醫療保健旅游市場產生的原因,從而可以為更加清楚地認識和開發這一新興市場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醫療保健;旅游;市場形成
1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生活素質的不斷提高,醫療保健旅游成為具有強大市場潛力的新興行業。目前,每年有超過25萬的病人前往新加坡接受治療,而印度2002年接待病人數就已達到15萬人次,2006年超過50萬人次,并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長,據估計,2012年印度醫療保健旅游可直接給印度帶來22億美金的外匯收入。
醫療保健旅游是指人們因定居地醫療服務太昂貴或不太完善,所以到國外尋求相宜的醫療保健服務,并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產業。該旅游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消費性旅游,其過程不僅包含了旅游者對吃、住、行、游、購等服務的消費,還包含了對醫療保健產品的購買消費,整個過程以醫療保健為目的,并以此為導向進行日程、活動等的安排,因此是一種生產性旅游,即對健康的生產。因此,它不但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而且對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供給-需求理論的分析框架下探討了醫療旅游市場的形成原因,從而可以為更加清楚地認識和開發這一新興市場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
2醫療保健旅游市場形成的供給分析
任何一個醫療體系在決定其有限資源的使用時都必須將其所希望提供的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數量結合起來,如圖一所示,該圖顯示了這種數量與質量之間的相互替代關系,其中質量是指衛生專業人員的培訓水平——是對質量的過程衡量,而非結果衡量,數量指接受醫療服務人口的百分率。
該質量與數量的交替軌跡即代表著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曲線上任何一點都是假設以最低成本生產出來的,如圖示中A、B兩點。其中,A點代表質量較高但只能滿足較少人口比例需求的組合,B點則代表服務質量較低但能夠滿足大多數人需要的組合。
C點則代表了所有人都得到最高質量的服務,因此是所能供給的最優狀態,也是任何政府或醫療機構所竭力追求的目標。
目前,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出現醫療保健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其中最為典型的兩個案例就是英國、加拿大等提供全民免費醫療保障體系的國家,以及中東等醫療設施不夠先進但國民具有消費能力的發展中國家。
我們知道,即使是醫療保障體系最不健全的國家,在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時都會確定一個最低的質量標準,以英國為例,我們將圖一中生產可能性曲線修正如下:
因此,只有ab之間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才是可行的,即英國的醫療保健服務最多只能滿足于e水平人口比例的需求。另外,英國的醫療保障體系是免費的,因此其醫療需求接近于無窮(即100%國民的需求都是有效的),那么必然存在數量缺口ef,即存在一定量的人口無法正常接受醫療服務,而只能通過排隊等候等方式加以解決。據英國政府衛生部門最近的一項分析報告得知:目前英國1/8在國民健康保險系統內的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夠接受治療。英國衛生部門在2007年3月對20多萬病人進行調查后發現,48%的病人在18周內能接受醫院的治療,但30%的病人要等30周之后才有機會接受治療,而12.4%的病人則需要等上一年多。根據這一數據,英國大概有50萬病人要等待很長的時間才能接受治療。
因此,當等待的時間成本超過本國私人醫院的就醫成本時(公費醫療的貨幣成本為零,總成本即為時間成本),患者就會選擇私人醫院就醫,而當時間成本小于本國私人醫院就醫成本,而大于國外醫院的就醫成本時(在質量相同的前提下),則選擇出國就醫,從而產生了醫療保健旅游行為。
又如中東等發展中國家,由于其所擁有的科學技術水平、醫療服務設施等許多方面均不及發達國家,因此,在同一人口水平下,其所能夠提供的質量水平必然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如圖3所示:
因此,相對于發達國家,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質量缺口ag,即滿足不了部分患者對于特定醫療服務的需求。那么,對于這部分患者群體,假如能夠承擔國外治療成本,則必然會選擇出國就醫,從而產生對醫療保健旅游的需求。
3醫療保健旅游市場形成的需求分析
影響患者醫療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的普及,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增加了患者的醫療需求。
另外,醫療保健需求增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醫療保健產品自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即產品需求的變化由患者和醫生共同決定,在這里醫生同時扮演了患者顧問以及服務提供者的雙重角色。
患者、醫生、以及由此產生的醫療需求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用下圖加以描述:
理論上,患者向醫生咨詢,而醫生為患者提供可靠的醫療建議,然后由患者自身決定對醫療保健等的需求量,因此,患者具有充分的決策權。
但實際中,醫生對于患者的需求決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圖四所示,醫生的個人收入將依據其雙重角色來源于兩個方面,一為咨詢費用,二即作為服務提供者而產生的收入,而后者是醫生的重要收入來源。因此,醫生具有充分的激勵誘導患者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消費決策,從而導致醫療保健需求的增加。
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當醫生數量增加,即供給增加(S0移動至S1),導致單個醫生面臨的需求水平下降(即單個醫生服務價格由P0下降至P,),則單個醫生為維持自身原有收入水平將誘導患者增加消費支出(D0移動至D1),從而導致醫療服務需求的上升(P1,Q1)。此即醫療服務市場的需求創造理論(RobertG.Evans),如圖5所示:
以美國的醫療保健服務市場為例,由于保險費率過高等問題,目前美國擁有超過4.6億的人口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保險,面臨著獨立承擔全額醫療費用的問題。另外,美國還存在大量自保企業(self-insuredcompany)由于醫療成本的不斷提高而面臨破產。據有關調查顯示,美國平均每年由于無法負擔醫療費用而導致的破產達到75萬次。
由以上數據可知,目前美國醫療保健市場價格普遍偏高,并到了無法接受的程度,而這必將導致個人患者醫療需求的下降,甚至有部分患者(需求者)由于無力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而被擠出市場,從而導致整個市場需求縮小,在供給(醫生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單個醫生所面臨的需求下降,即收入下降,由以上的需求創造理論可知,單個醫生為維持個人原有收入水平將誘導患者增加個人需求,從而進一步加大個人患者的醫療負擔,進而又將擠出部分患者。如下所示: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患者因為無法負擔昂貴的醫療費用而退出國內醫療保健市場,而尋求外部市場的幫助,從而發生醫療保健旅游。
4結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了解到,盡管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在盡最大努力來滿足本國國民醫療保健服務需求,但是,由于最低質量標準,以及市場操作中存在的各種不規范因素等總是導致很大一部分國民無法得到正常有效的醫療保健服務,而這部分患者則成為我們開發醫療保健旅游的先驅市場,并且隨著該行業的不斷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在選擇決策過程中進行國內外醫療保健服務的成本-收益比較,最終作出最優決策,這和目前很多公司所采用的全球采購行為相類似。另外,單就某個國家的醫療保健資源來說是有限的,因此,每個國家都不可能兼顧其所有國民的需求,那么,引入國際醫療資源來滿足其自身無法滿足的需求,以達到本國總體福利水平的提高,必然是未來各個國家的最終選擇。同時,作為醫療保健服務的輸出國,其以本國的優勢資源進行服務輸出,既增加了外匯收入,同時也提升了該國的總體福利水平。
按照福利經濟學的原理,醫療保健旅游的存在與發展將有利于提升各個國家的福利水平,而不使任何一個國家的福利受到損害,因此,該行業必然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另外,國際經濟學理論中的資源稟賦理論,即各個國家均生產其資源稟賦占優勢的產品,然后進行交換時,必然增進全球總體福利水平的提高,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實了醫療保健旅游的良好發展前景。因此,如何通過服務貿易的途徑,發展醫療保健旅游行業,應是我們拓展旅游業的一個新思路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孟卓.醫療旅游:醫院新金礦[J].當代醫學,2004,(11).
[2]保羅•J•費爾德斯坦.衛生保健經濟學(第四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王倩.八分之一病人苦等一年才獲治療[N].新民晚報,20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