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白廟村旅游發展
時間:2022-07-06 05:47:26
導語:西昌市白廟村旅游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旅游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利用農業生態環境、獨特的鄉村文化景觀等資源,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觀光、體驗、休閑、購物及學習等,是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的一個重要切入點。自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以來,鄉村旅游便成為我國旅游業的生力軍,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支撐產業之一。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擁有優勢資源的民族地區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文明鄉風的形成,整潔的村容村貌的建設等新農村建設舉措,也促進了鄉村旅游的大力發展。文章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大箐鄉白廟村為例,試圖探討擁有優勢資源的民族地區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發展關系。
1西昌市大箐鄉白廟村優勢資源分析
1.1生態資源得天獨厚大箐鄉(彝語意為鳥語花香的地方)境內有6333hm2成熟飛播林區,森林覆蓋率達76%,且牧草資源豐富。境內全是山地,最高海拔2925m,最低1720m,居民及游客生活其中均不會產生高原反應,適宜居住及旅游。氣候屬橫斷山區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氣溫15℃可同春城昆明(平均氣溫14℃)媲美,是御寒避暑勝地、休閑度假天堂。
1.2民俗風情純正樸實大箐鄉是純粹的彝族鄉鎮,白廟村下轄7個村民組,耕地面積約28.13hm2,總戶數為541戶,人口2049人,均是彝族土著居民。彝族的銀飾手工技藝、毛紡織品及搟制技藝等民族工藝,民居建筑,服飾飲食,音樂舞蹈,婚慶嫁娶,節日慶典等均保持著濃郁的民族風情。、
1.3區位優勢突出白廟村距離西昌市區15km,自駕車約30分鐘,省道西巧公路綜貫全境,交通極為便捷。同時,白廟村北臨國家4A級景區、被譽為“川南勝景”的邛?!獮o山景區;南距以“螺髻山開,峨眉山閉”著稱的古冰川天然博物館螺髻山(國家級4A級景區)18km,且是其必經之地。故可依托兩大著名景區,利用自然風景資源和鄉村旅游資源互補的組合優勢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提升鄉村旅游的品質。
2白廟村鄉村旅游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
自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以來,鄉村旅游便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發展高潮;四川省本是國內現代鄉村旅游的發祥地(賈會娟,2011),然而諸如成都市三圣鄉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并不適合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故在2008年4月,四川省《四川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規劃布局了一批“藏家樂”“羌家樂”“彝家樂”和特色家庭旅館,啟動建設特色牧(農、林)家樂示范鄉、示范村和示范戶(陳翔,2011)。西昌市因為發展鄉村旅游成效顯著,于2010年被授予“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市”榮譽稱號。而白廟村因具有優勢資源在西昌市的鄉村旅游發展隊伍中異軍突起,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推動了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2.1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白廟村因地處半山區,畜牧業便成其為第一大支柱產業,主要養殖豬、牛、羊、雞;農業以種植土豆、玉米、蕎麥為主。農民經濟收入十分有限。自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以來,修建了彝族農家樂、彝家特色燒烤店和小賣部等餐飲服務業。飼養的生態豬、生態羊,種植的土豆等不再作為低廉的初級農產品出售而變成了農家樂餐桌、燒烤店里的美味,身價倍增;生態雞、綠色土雞蛋也成了游客眼中的稀罕物,頗受旅游者競購。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延長了農業和畜牧業等相關產業鏈,也使鄉村旅游的收益更多的留在本地,成為白廟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2.2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動態傳承文化精髓白廟村充分利用太陽歷廣場、長壽梯、觀景臺等資源,以一年一度的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的彝族火把節和被稱之為“嘴巴的節日”的彝族新年為契機,深度挖掘彝族節慶文化內涵,推動節慶旅游的發展,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如2012年春節期間(1月23日~1月28日)舉辦的以“千年彝韻,白廟溯源,探秘古老彝族文化”為主題的西昌大箐鄉白廟村古彝文化節,接待了來自成都、攀枝花、重慶等地及州內游客2.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57萬元。類似活動的舉辦在促進村民收入提高的同時也有效傳播了彝族文化,增強了彝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使他們認識到保護住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是保護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從而更自覺的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達到共贏狀態。
2.3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提升生活幸福指數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白廟村村民的積極參與。村民在投資、經營鄉村旅游過程中,通過學習、交流、培訓,提高了文化素質(如學習了相關的經營管理知識、學會用漢語和普通話與游客交流等)和自身修養(如禮儀修養),改變了生活陋習(如彝族村民慣有的席地而坐的習俗)。同時也因鄉村旅游的發展拓寬了村民的就業、收入渠道,使許多村民不用到異地他鄉就能掙錢養家,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穩定,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數。
3白廟村新農村建設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川省于2010年在全省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西昌市大箐鄉白廟村抓住機遇,積極進行新農村建設,滿足了游客對鄉村旅游環境硬件設施及人文軟環境的需求,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3.1村莊布局規劃合理,基礎設施趨于完善白廟村利用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機遇打造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融合地域和彝族文化、傳統民居特色,以彝族樂器“月琴”為依據,對村莊進行了特色規劃:進得來,村民游客進入方便;聚得攏,有足夠的公共活動場所供游客活動;藏得住,村民能藏于村落,村落能藏于自然,旅游活動的開展不影響村民的自由生活;看不透,相互之間合理間隔,錯落有致,避免一覽無遺;走得通,居民和游客輕松走遍整個村落,不容易迷路。21棟彝風式雕梁畫棟的風情房屋,青磚白墻,清新雅致;客廳、廚房、主臥、客臥、廁所、停車場等一應俱全,完全達到了“外部突出特色、內部優化功能”的要求。村莊基礎設施趨于完善。與外界相連及村內的主干道、入戶道路全面硬化,增加了旅游的可進入性;通水、通電、通網、通電話、通電視等問題的解決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也滿足了游客的需求;節水灌溉、渠系配套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得到提升,為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3.2村容村貌整潔衛生,文明鄉風純正樸實白廟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通過實施庭院綠化、美化工程,發動村民在房前屋后進行種樹栽花,使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2m2/人。村民響應號召,積極使用環保清潔能源,修建沼氣池285口,改變了砍伐林木做燃料的生活習慣;家家戶戶使用太陽能,讓燒水洗澡成為了歷史;有效減少了炊煙污染,促進對大氣環境的保護。建立了垃圾中轉站,設立垃圾桶,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不能有效處理的難題,防止垃圾對土壤的污染;同時通過排水管網將生活污水匯聚到氧化塘進行處理,并達到農田灌溉排放標準,加強了對水質的保護。通過以上措施著力打造和維護的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平臺。然而,新農村建設不僅包括對農村生活環境的改造,還應更加注重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避免進入“只見新村,不見新農”的誤區。白廟村通過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利用板報、標語、會議、音像等多種形式宣傳普及文明衛生常識,倡導文明行為和良好衛生習慣,并制定“村規民約”加以強化。同時,也利用彝族特有的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家支文化,開展村民互助,如彝族家庭中若有孩子因家庭貧困不能上學,會由家支出面,采用每家分擔費用的形式解決費用及相關問題;在遵循國家的法律的前提下,家支會利用習慣法解決家支及族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獨特的彝族家支文化,在維系著淳樸的民風同時也吸引著旅游者欲身臨其境感受異質文化。
4鄉村旅游與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互動關系
鄉村旅游的發展和民族地區新農村的建設體現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良性互動關系(黃順紅等,2011)。鄉村旅游涉及到食、住、行、游、購、娛等六大方面的活動,將會激活鄉村加工業、商業、服務業、運輸業等多種產業,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與發展的機會,從而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起到拉動民族地區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民族地區農村生產發展了,農民生活寬裕了,民族文化精髓才能得到動態傳承;民族地區農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平臺和載體??茖W合理的村莊布局規劃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滿足了游客心目中對自然鄉村景觀的建構;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整潔的村容村貌又適應著城市居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淳樸的文明鄉風和民族風情驅動著游客追尋異質文化的腳步。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措施客觀上均促進著鄉村旅游活動的發展。
- 上一篇:王陽明哲學思維正法眼藏
- 下一篇:中藥學CAI教學分析
精品范文
1西昌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