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思考

時間:2022-11-05 09:03:45

導語:牡丹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牡丹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思考

摘要:牡丹作為中國原產的名貴花卉,擁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牡丹文化為載體建立并發展的旅游業,具有地域分布明顯、旅游形式單一的特點,目前還存在文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管理體制方面的諸多問題。積極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對現階段牡丹文化旅游體制和相關產品進行完善與開發,有利于實現牡丹文化的放大效應,并能夠為牡丹集中旅游區帶來較大經濟效益。

關鍵詞:牡丹文化;旅游;生態牡丹

作為中國原產的名貴花卉,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由于其獨特的花形與花色與秉性,它與中國古代文學與繪畫、民俗深度融合,具有了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及特有的觀賞價值。以牡丹文化為載體建立并發展的旅游業,吻合了人們欣賞園林、園藝及生態旅游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其地域分布的特色及季節性的局限,也使相關旅游業具有地域、季節性及形式單一的不足。進一步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對完善現階段牡丹文化旅游體制和相關產品進行升級,為牡丹文化旅游地區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

一、生態審美特性及文化旅游價值

(一)牡丹文化的發展歷程。牡丹是原產于中國的“花中之王”,“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其花紅色,故謂丹”[1]。牡丹由之得名。中國人對牡丹的開發利用和觀賞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牡丹文化的起源從《詩經》就開始了。詩經中對牡丹的贊美賦予了牡丹高貴的品格。“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1](《詩經•溱洧》),反映了以牡丹寄托情感、企盼幸福的風俗。牡丹作為觀賞性的園藝植物開始栽培的時間大約始于東晉。顧愷之在他的著名畫作《洛神賦圖》中就畫到了牡丹。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辟地建西苑,牡丹開始被人工栽培進入皇家園林,成為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常用的花草之一。至唐代,以牡丹為吟詠對象的詩大量涌現,名詩佳句層出不窮,傳唱不絕。至北宋,牡丹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形成了種植觀賞牡丹的民俗。描寫牡丹的詩詞歌賦作品大量涌現,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等,中國獨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雛形;元人姚遂的《序牡丹》、明人高濂的《牡丹花譜》、清人汪灝的《廣群芳譜》等,散見于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不勝枚舉。新中國成立后,牡丹種植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園林園藝事業的發展及休閑旅游活動的開展,牡丹文化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也被賦予新時代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牡丹藥效的開發利用,也很早就有記載。早在東漢的醫簡中就有對牡丹治療“血淤病”的處方記載。藥學經典《神農百草經》中也描述說:“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盵1]牡丹在逐漸融入人們生活領域的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人文文化。以牡丹為主體的多種產業興起,在豐富牡丹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二)牡丹的生態審美特性。作為旅游觀賞的植物,牡丹的形式美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形態美。牡丹的花型有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等等,每種花型都有不同輪的花瓣和不同枚數的花蕊,花姿或直上挺立的怒放,或雍容閑適的下垂,抑或側向一面半開綻放,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姿態。對牡丹的形態美,古人有很多描述,舒元輿在《牡丹賦•有序》中寫道:“俯者如愁,仰者如悅。裊者如舞,側者如跌?!盵1]司馬光描寫牡丹盛開“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2]。李白寫牡丹“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3]??梢?,牡丹的形態美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第二是牡丹的色彩美。牡丹的花色十分豐富,基本色分為九大色系,代表性品種有“白雪塔”、“豆綠”、“姚黃”、“趙粉”和“魏紫”等。每一種顏色有著深淺不一的變化,同一株牡丹的花瓣各部位顏色也有深淺之別。王建詩《同于汝錫賞白牡丹》中寫道“月光裁不得,蘇合點難勝。柔膩沾云葉,新鮮掩鶴膺?!盵4]用月光、白云等意象比擬牡丹的白色。乾隆詩:“碧蕊青霞壓眾芳,檀心逐朵韞真香”,則是描寫綠牡丹怒放的景象。第三是牡丹的嗅覺美。牡丹還擁有馥郁花香,享有“國色天香”的美譽。皮日休夸贊牡丹“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5];李山甫詠牡丹“數苞仙葩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盵5]更有人稱贊牡丹的香為“冷香”、“狂香”、“清香”等,如薛能的牡丹詩句“濃艷冷香初蓋后,好風乾雨正開時”[6],張淮的牡丹詩句“芳蘭氣味海棠神,并作庭前錦樣真。”[6]牡丹的幽靜花香能讓游人體驗到心曠神怡、身心愉快的感覺。(三)牡丹的文化旅游價值。牡丹作為中國的國花,具有極高的生態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利用牡丹種植栽培與人文景觀的相融性,提升牡丹景觀的文化效應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旅游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實踐活動,在社會經濟文化中占據突出地位。并隨著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改造現代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7]?!奥糜螛I既是一種經濟事業,也是一種文化事業?!盵8]我國現階段的牡丹文化旅游業是以牡丹文化內容為中心,以各種旅游形式為載體。其中,牡丹的審美文化旅游是最基本的形式。牡丹的艷麗色澤、雍容華貴的姿態和濃郁襲人的香氣,本身的自然屬性就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吸引游客和開發旅游資源的關鍵性因素。另外還有牡丹觀賞園林、牡丹書畫展覽、牡丹花會集慶等為主的人文文化旅游形式,再有牡丹菜肴、牡丹糕點、牡丹茶等實用價值開發的飲食文化。河南省的洛陽市、山東省的菏澤市等地是歷史悠久的牡丹種植區。在當地,與其相關的旅游產業也隨著牡丹的栽培與種植逐漸興起,走出了一條以牡丹文化旅游為特色的牡丹文化產業化之路,為當地的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我國牡丹文化旅游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我國的牡丹栽培受地域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基本形成中原、西北、西南和江南四大種群。其中,中原牡丹種群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悠久、品種最多和分布最廣的品種群,主要集中于河南省洛陽市、山東省菏澤市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陜西省等黃河中下游一帶。由于地處暖溫帶,四季分明,符合牡丹“宜冷畏熱,喜燥惡濕”的基本特性。中國是牡丹的故鄉,洛陽市則是中國牡丹的發祥地之一。民間一直有“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的說法。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名揚天下。洛陽牡丹的種植與欣賞活動始于晉、興于隋,盛于唐,極盛于宋。自隋唐以后,洛陽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蘇鹽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東曹州(即今菏澤)、廣東韶關等地相繼引種栽培。因此,中原地區牡丹文化旅游業的建設與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中原地區牡丹栽培伴隨園林建設、休閑旅游事業的發展,一直保持迅猛增長。目前,洛陽牡丹栽培面積2萬畝,菏澤已有6萬畝以上。洛陽仍是中國牡丹的觀賞游覽中心,菏澤則是最有名的種植繁育中心。西北牡丹以紫斑牡丹品種為主,主要分布在甘肅省中部、陜西省西部以及寧夏中南部。該地域牡丹植株高大,具有較強生長力。甘肅省一帶建有多處牡丹園,其中蘭州和平牡丹園的核心區域面積約為20公頃以上,是當地規模最大的牡丹園。甘肅省中部臨夏等地則多分布有眾多的農家牡丹園,不僅歷史悠久,還與當地的黃土高原文化相融合,滲透于當地各民族特色文化當中。我國西南地區的牡丹種植和栽培,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和西藏五省區。西南地區地域遼闊,多屬于高溫濕潤氣候。當地牡丹栽培歷史悠久,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牡丹文化。見于記載的觀賞活動大約始于唐代,后至宋展至鼎盛。宋代陸游在《天彭牡丹譜》中稱:“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盵9]該地區牡丹大多根系發達,植株具有較強的抗逆性,病蟲害較少。結合西南地區獨具特色的自然山林地貌,牡丹的花容和姿色凸顯出生態審美價值,極具旅游開發的潛力。江南牡丹種群集中分布于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安徽、上海、浙江等地。早在南北朝時期,謝靈運就寫道“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隨后到中唐時期,杭州自長安引進牡丹進行栽培;時至宋朝和明清,江南牡丹栽培一度出現高潮。今天比較有代表性的浙江杭州花港觀魚牡丹園建于1953年,是建國后最早建立的牡丹專園之一。并且,該園根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意象建造而成,具有獨特性。目前,江南傳統的牡丹品種保留有30多種。牡丹的另一個產業類型的代表即藥用牡丹的種植就是以安徽的亳州為中心。根據目前國內牡丹種植和培育狀況,以及城市交通發展情況來看,牡丹文化旅游業發展多集中于河南洛陽、山東菏澤以及甘肅臨夏等地。當地民間多有種植牡丹的傳統,還建有各種牡丹園以供觀賞,并定期舉辦自成體系的牡丹花會。以牡丹文化為依托所開發的旅游產業,是洛陽市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洛陽牡丹以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著稱,有9大色系、10種花型和1000多個品種。每年4—5月牡丹花期都吸引了大量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該節慶逐漸成為洛陽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動。近幾年來,洛陽牡丹文化節期間的游客量一直呈上升態勢,在此帶動下的旅游總收入也不斷攀升。2017年的第35屆洛陽市牡丹文化節,全市共接待的游客數量已經攀升至2493.9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23.5億元,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80萬人次。牡丹書畫、牡丹糕點、牡丹工藝品等相關旅游產品的開發,成為洛陽牡丹文化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洛陽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菏澤牡丹貴為觀賞牡丹中的上品,其花朵雍容鮮美、枝葉繁盛多枝,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谷雨節氣前后是菏澤牡丹的花期。菏澤于199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菏澤國際牡丹花會,至2017年已經舉辦了26屆。據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菏澤共接待游客360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高達17億元;2013年,在第22屆牡丹文化旅游節期間,開園20天左右,僅是曹州牡丹園一個景區就接待了多達130多萬人次的海內外游客[10]。近年菏澤牡丹文化旅游接待的游客數量一直保持增長,為菏澤旅游業帶來極大的經濟收入,同時也帶動了相關酒店服務業、交通業、餐飲業等等第三產業的發展[11]。

三、牡丹文化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但當前我國牡丹文化旅游業也存在著季節性強、旅游形式單一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受氣候條件和環境因素的限制,牡丹旅游業發展的時間集中。牡丹的觀賞和相關花會活動的舉辦受限于牡丹的花期。其旅游業發展最為迅猛的階段集中于每年的4、5月份。第二,旅游開發形式趨于單一。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將文化旅游定義為,“人們為了獲取新的信息和體驗以滿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向其常住地之外的城鄉文化吸引物所做的(空間)運動,以及人們向常住國之外的城市的遺產地、藝術與文化展示、藝術與戲劇等特定文化吸引物所做的運動?!盵12]目前我國各市的牡丹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文化內涵明顯發掘不足。旅游開發形式趨于單一,局限于牡丹游園和牡丹花會,另附帶節目表演、產品展覽等。牡丹文化的歷史蘊意、牡丹民間故事傳說和牡丹民俗文化等方面并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缺少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文化體驗性和參與性。這就使牡丹文化與當地文化相分離,缺乏濃厚的文化氛圍,缺少創新的牡丹文化旅游衍生產品。第三,旅游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由于牡丹的季節性特點,牡丹文化旅游活動時間集中,給旅游目的地帶來了一定的人口、交通以及治安壓力。部分景區所在地相關設施建設滯后,產生了如道路擁堵、上廁所排隊、景區垃圾成災等環境與管理等問題。第四,旅游管理體制不完善。牡丹文化旅游地呈多個部門分管的態勢,缺乏統一協調。牡丹園區游覽由各地方旅游局主管,牡丹花會的舉辦由花會辦主管,牡丹園區內的種植主要由林業局監管等等,形成了主管單位過多、各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與協調的局面。由于我國目前的旅游體制基本上是政企不分、多頭管理的管理機制,使得這種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牡丹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四、促進我國牡丹文化旅游業的健康發展的基本路徑牡丹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是我國牡丹種植區域一項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要促進牡丹文化旅游業的健康發展,以實現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多贏的局面。第一,完善牡丹文化旅游管理機制。牡丹文化旅游發展需要發展目標和實施方式的總體規劃,這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F階段牡丹文化旅游的主要地域基本上是多個部門分管的體制,這就導致了各部門、各區域之間缺乏必要的協調和溝通,導致相關部門只顧眼前利益,陷入無序競爭。為更好開發旅游資源,需要優化政府管理體制,出臺有利于牡丹文化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做好規劃引導、宣傳推廣工作。同時,要完善監管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對牡丹旅游景區的保護管理職能,加強景點生態環境維護,建立可持續旅游發展秩序。第二,進一步挖掘牡丹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白匀慌c生態當然不只是資源和資本,它同時還必然蘊涵著一個時代的人的情感、倫理、信仰、精神?!盵13]我國已有牡丹種植栽培三千多年的歷史,牡丹文化也源遠流長。牡丹是國家和民族繁榮昌盛、吉祥如意的象征,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向往。牡丹同時還代表著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具有不畏權貴和惡勢力的優秀品質。在旅游審美活動中,游客對牡丹的“比德”審美心理,有助于深化旅客的心理體驗。因此,要將牡丹旅游文化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及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有機結合,提升牡丹旅游文化品位。第三,進一步開發文化旅游產品。人們在牡丹旅游中不僅僅是對牡丹花本身進行審美,更重要的是感受牡丹蘊涵的文化和歷史內涵。我國自古以來對自然景物就有“觸景生情”、“托物言志”等傳統。人對自然的鑒賞也往往成為人對自然人格化象征對象的欣賞。因此,在設計與完善旅游產品時,可以與牡丹文化充分結合,深度開發相關旅游產品,增加旅游附加值??傊?,開拓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市場,并開發符合牡丹文化與民俗文化的生態旅游產品,既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還可以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為當地居民帶來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的經濟效益。

作者:周碧琬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