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旅游管理校企社政研究

時間:2022-07-15 08:34:00

導語:高職旅游管理校企社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旅游管理校企社政研究

摘要:專業群建設協同創新是高職院校走內涵建設、打造專業品牌的主要途徑之一。文章基于協同創新的視野,以廣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構建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群協作的“校企社政”合作機制、對接廣州旅游產業的動態調整機制、內外資源整合優化的共享機制、組織結構要素的協同保障機制和注重就業質量成效的考核評價機制。

關鍵詞:協同創新;旅游管理;專業群;校企社政;機制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職院校要根據市場需求與專業設置情況,建立以重點專業為龍點,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一種專業建設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是專業建設的高級水平[1]。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實現了由規模擴張到內涵建設的轉變,而內涵建設的關鍵是提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水平,而以專業群為單位統籌專業內涵建設則是建設高水平專業的重要途徑[2]。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旅游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廣州已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客源地。廣州旅游業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到2020年,將廣州打造成世界旅游名城和重要的國際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其中旅游業增加值達到224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8%,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在廣州經濟的轉型和旅游業發展中,孕育了廣州城市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跨越式發展的機遇,為旅游管理專業群的建設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空間。

一、專業群協同創新內涵

協同創新是在德國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Haken)協同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關鍵在“協同”,主旨在“創新”。協同創新就是各協同創新主體圍繞協同創新目標,充分發揮主體優勢,整合各創新要素,通過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搭建協同創新平臺,開展深度合作[3]。高職院校構建專業群協同創新機制是在多方合作辦學主體指引下,為了實現高職教育專業群之間的整合、優化與提升。其基本內涵為通過政策引導和利益共贏機制協調,促進高職院校相關專業、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社區等在區域經濟發展、人才協同培養、產學研融合、學習型社會構建等方面達到共贏。專業群建設協同創新機制構建是高職院校走內涵建設、打造專業品牌的必然趨勢。

二、我院旅游管理專業群建設現狀

(一)旅游管理專業群簡介。旅游管理專業群源于創辦于1984年的廣州市最早設置旅游管理專業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的廣州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還包括酒店管理專業、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和會展管理與策劃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群是廣東省重點專業群,擁有兩個省級實訓基地,1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院級教學團隊,1個省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高級講師,11名講師,其中2名院級教學名師,專業群先后建設了1門省級精品開放課程,8門院級精品課程,5門院級網絡課程,開拓了廣之旅國際旅行社、南湖國旅、康輝國旅、金馬國旅、中國大酒店、廣州白云機場鉑爾曼大酒店、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等30多個校外實訓基地。30多年來,已為廣東旅游行業培養培訓了10000多名高素質的中高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旅游管理專業群根據廣州經濟結構、主導產業及發展方向以及學院立足廣州、服務城市發展,面向高端化現代城市服務業,結合嶺南文化與時代精神相互交融的特點,動態的調整和設置專業,辦學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特色的“雙核三方”(以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培養為雙核,學校、企業、社區三方共育共管共用)的人才培養模式,搭建起人文素養與專業技能“雙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了“四位一體”的實習實訓基地,打造成“雙向流動、專兼結合”教學團隊,開辦了與助力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支持廣東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服務“三游”(郵輪旅游、游艇旅游、游船旅游)企業的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并逐步形成專業群的品牌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二)旅游管理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經過近30余年的專業建設與發展,旅游管理專業群在對接產業、辦學規模、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以及品牌知名度上普遍取得了社會認可,綜合實力實力不斷提高,但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專業群合作主體參與力度不夠,配套制度不完善。(2)專業群內各專業設置定位不準,對接廣州旅游產業群不夠清晰;(3)專業群教學資源有限,多方資源整合效果不明顯;(4)專業群組織成員較少,協同保障措施不到位;(5)專業群就業質量跟蹤不持續,學生就業考核評價不全面。四、高職旅游類專業群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一)構建了專業群協作的“校企社政”合作機制“校企社政”四方合作辦學已成為我院高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辦學模式[4],“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企業指導、社區參與”已成為旅游管理專業群校企社政辦學水平的主要特征。旅游管理專業群以協同創新為引領,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在學院“校企社政”合作發展理事會的基礎上,組建了旅游系專業群教學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專業教學建設指導委員會,以此為依托,構建了專業群發展的“校企社政”合作機制,制定了系列的合作制度,包括專業建設、基地建設、師資培訓、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開發、資源共享、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等制度,規范了各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構建了旅游人才協同培養的“人才共育、過程共管、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四方聯動的長效合作機制。(二)構建了專業群對接旅游產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自身特色優勢,依托“校企社政”合作發展理事會以及各級專業教學建設指導委員會,構建了由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社區為主體,多元參與的“專業發展規劃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步、專業辦學規模與產業發展周期關聯、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人才質量需求匹配”立體式動態的協同調整機制。根據廣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旅游業發展規劃、旅游人才需求以及學生就業質量反饋,對我院旅游專業進行整體布局,制定了專業體系建設規劃,并新開設了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成為廣州市第一家開辦此專業的高職院校。專業辦學規模不斷根據廣州旅游產業發展以及對旅游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需求,辦學效益不斷提升,從最初單一的旅游管理專業,發展成目前的以旅游管理為龍頭,酒店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和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并駕齊驅、互動共贏的格局。(三)構建了專業群內外資源整合優化的共享機制。旅游管理專業群在學校層面制定的相關制度基礎上,也出臺了系列的資源共享共建共用制度,不斷整合現有專業教學資源,包括專業群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包括企業、行業、政府和社區等教學資源,建立了專業群內外教學資源的協同共建共享機制,提高專業群建設的整體效益,包括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專兼師資隊伍、課程教學資源等。例如整合“校企社政”各方資源聯合申報并獲批廣東省旅游管理建設專業(已驗收)、廣東省旅游綜合服務實訓基地、廣東省旅游教學團隊,以及一批省級、市級和院級的教改項目、科研項目以及創新創業項目等。省級旅游綜合服務實訓基地不僅承擔著專業群各專業系列化的課程實訓(習),還為其他專業群、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提供實踐教學、培訓、科研、咨詢和職業資格鑒定等服務,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四)構建了專業群組織機構要素的協同保障機制。專業群的成長除了需要專業群自身具有的內在聯系與組織結構,還必須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5]。首先成立了由旅游管理專業群、行業企業、政府和社區組成的“校企社政”協同保障領導小組,為專業群建設提供組織機構保障。其次,不斷完善專業群教學管理制度,出臺系列的協同保障政策,提供制度機制保障。第三,圍繞“雙師素質”隊伍建設,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專任與兼職相結合,引進高層次人才,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組建各專業教學團隊,并激勵申報院級以上優秀教學團隊,以及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和科研項目,不斷提升教師的能力,解決教師教學意識和能力欠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提供了師資隊伍保障。第四,積極申報各類科研等項目,對獲得立項者給予一定經費,提供經費條件保障。(五)構建了專業群就業質量成效的考核評價機制。旅游管理專業群辦學水平的高低表現從學校層面表現在人才培養對區域產業的貢獻度、行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參與度、專業與產業的契合度以及產業導向下專業的提升度等角度來評價[2],而從學生層面則從人才培養的就業質量,具體表現在學生技能大賽獲獎、進入社會時的初次就業率、初次就業對口率、就業質量、職位升遷和用人單位評價等。專業群就業質量成效的考核評價方式由學校內部單一考核評價逐步向由行業和企業主導的外部考核評價轉變,并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共同構建了專業群就業質量成效的考核評價機制。通過問卷星數據定量和定性分析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提供的社會需求和就業質量跟蹤服務對高職教育建立專業評價機制有較高的價值。通過麥可思高等教育第三方數據與咨詢機構和專業群教師畢業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近3年旅游管理專業群各專業的學生獲省級技能大賽獎項11人次,畢業生雙證書獲得率100%,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達97%以上,初次就業對口率均達86%以上,初次就業平均起薪線3000元以上,用人單位滿意率96%以上,各項指標均高于省高職同類專業平均水平。每年畢業實習后不少學生留任廣之旅、金馬國旅、中國大酒店、白云國際會議中心等廣州知名旅游企業。

三、結語

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途徑是內涵建設,專業群建設是內涵建設的核心環節和體現辦學特色的邏輯起點,是高職教育對接區域產業群的橋梁和紐帶。而專業群機制協同創新是高職院校強化內涵建設、打造專業品牌、提升辦學質量的突破點。高職院校構建專業群協同創新機制是在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等多方合作辦學主體指引下,從根本上實現專業群各專業之間的系統整合、優化與提升。我院旅游管理專業群依托學院“校企社政”合作發展理事會、旅游系專業群教學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專業教學建設指導委員會,以協同創新為引領,主動適應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立足廣州,服務城市發展,面向現代服務業,圍繞廣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旅游業發展規劃、旅游人才需求以及學生就業質量反饋,構建了旅游管理專業群的“校企社政”協同創新機制,包括四方合作機制、動態調整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協同保障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由于廣州旅游產業不斷發展變化,產業鏈條縱向上不斷延伸,橫向上不斷拓展,與之相對接的專業對接與設置以及多方合作辦學主體也會動態調整,專業群的協同機制建設也將會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洪霄,董海華.專業群與產業群協同發展研究———以常州高職教育園區為例[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0(10):87-89.

[2]張棟科,閆廣芬.高職專業群建設:政策、框架與展望[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28):38-43.

[3]許明錄,許光日,湯波.《天然藥物化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2):123-124.

[4]王建軍,李曉明.“校企社政”合作推進高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以廣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3,7(1):43-47.

[5]沈建根,石偉平.高職教育專業群建設:概念、內涵與機制[J].中國高教研究,2011(11):78-80.

作者:宋傳敏 王建軍 單位:廣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