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理論歷史與現狀論文
時間:2022-07-19 08:38:00
導語:企業理論歷史與現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理論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美等國的經濟學家看來,“產業經濟學主要是對企業理論——主流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的一個更精細的描述而已,并且,是從后者中發展而來的”(英,DonaldA•Hay,DerekJ•Morris)企業理論在產業經濟學中的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專注于新產業經濟學——產業組織和企業組織——的研究。在國內,也有學者干脆把產業經濟學等同于產業組織理論(馬建堂1993;于立1996;潘振民1989),東北財經大學甚至成立了產業組織和企業組織研究中心。
之所以把產業經濟學看作是企業理論的一個發展,首先在于兩者都關注企業行為的經濟方面,試圖對這種行為進行分析并從中得出規范性的含義;其次,二者都關注市場結構,成本和競爭;再者,產業組織關注企業行為,而企業行為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科層組織和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伴隨著早期資本主義的家族式企業向巨型公司的演進,企業的理論,結構以及管理模式經歷了一些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一些大公司,大集團業已成為現代經濟運行的中流砥柱。企業規模通過縱向一體化或橫向一體化得以擴張的目的只是單純地追求規模經濟嗎?企業為什么會產生?如何界定企業的性質?在這些問題上,新古典經濟學的解釋不是牽強無力,就是置之不顧,只是簡單地把企業處理為一種生產函數——一個被高度抽象化了的投入產出的“黑箱”。其行為目標也簡單設定為利潤最大化。這就引起許多學者的強烈不滿。他們一方面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加以部分保留(主要是邊際分析)。一方面積極使用非合作博弈論和交易成本分析方法,深入企業內部,打開“黑箱”,開展多種經濟組織形式的比較分析,一時間,交易成本學說、產權理論、信息經濟理論分析、“聲譽”觀點、“議價成本”見解,“知識理論”等眾多流派都拋棄新古典經濟學的苛刻又不現實的假設,發表各自的理論見解,相互批判同時又注意相互吸收。猶如決堤的江水一發不收。最終構成了“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的精彩畫面和現代企業理論的主流趨向。稍后就會看到這種企業本身的理論——現代企業理論。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早期的企業理論。
Ⅰ、企業理論發展一般
企業理論的早期發展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及其著作《國富論》,他在強調商品的兩種價格——市場價格和“自然”價格或價值——時認為“自然”價格主要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必要勞動,并認為這僅僅適應于早期原始社會,并且生產過程中有生產要素的參與,使得基于生產成本的價值理論變得復雜了。從斯密看來,需求方面影響不了積價值。而馬歇爾的著作——經過杰文斯的分析——拋棄了價值是獨立于市場價格的這一觀點,認為價格決定于邊際效用,并將之納入一個統一的價格決定框架中,在這里,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同時,馬歇爾仍然保留了斯密關于競爭將促使價格與其單位生產成本相等的觀點。一個企業免于這種競爭而居于壟斷地位的情形是可能的,但是至少就私人部門而言,馬歇爾認為,一般說來,這種情形是短暫的。這主要是因為,盡管可能存在規模經濟,當企業管理層的變動導致其經營活力出現波動,當新企業帶著銳意進取的開拓精神與在位企業展開競爭時,企業不可避免地經歷興衰變化,最為重要的是,企業要使一個產品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從而能避免競爭存在著巨大的困難。
在這里,認識到兩點對企業理論發展的理解至關重要。第一,同斯密一樣,馬歇爾也力圖發現人們所觀察到的經濟行為的一般性的規律。他將理論與商業活動的實踐相結合,當兩者發生矛盾時,他則更重視后者。第二,他并沒有對競爭這一概念給予正式的分析。很明顯,競爭被假定是激烈的,并且,競爭的許多特征——許多買者和賣者的獨立性,交易信息等等——也都得到了評論,但是,競爭仍然沒有得到系統的分析。
企業理論正是由于上述兩點原因從此分野。一種發展方向側重于實踐和經驗方面,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對特定企業與產業的發展歷史與實際的行為進行觀察。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的《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的出版,標志著哈佛學派的形成。另一種發展方向側重于分析市場競爭,尤其是力圖給出價格在競爭作用下會等于成本的明確條件。這種發展方向到1921年奈特的著作《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的出版達到了高峰。這樣,在1920年代早期,對企業的經濟行為的研究中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一方面實證學派對單個企業的與產業的歷史與發展、一個或多個產業的目前的結構和行為以及產業組織的任何方面(主要領導人的生活、相關業務單位的組織結構、企業產品的發展歷史、企業的兼并和接管、投資、就業、研究與開發的政策、企業財務活動)進行了廣泛研究。這些活動對企業的利潤與效率的影響常常得到討論,但是對資源配置與福利產生的影響則很少給予關注。研究的重點常常是被詳細地描述著的企業,產品與競爭條件的獨特性以及影響它們的各種因素。這些研究一般都缺乏嚴謹性,并且相對而言很少能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后來到薩金特•弗羅倫斯與艾侖的著作中才開始系統地對產業中的主要部門的特征、發展及行為進行重新考察,以期提供一個更具綜合性的框架。
另一方面,便是所謂的企業理論,該理論幾乎只關注價格與產出大決定及其對效率、資源配置與經濟福利的影響。所采用的方法是推理性的,基本上不考慮實證支持,而且歷史與制度的影響一般來說都是被忽略的。企業是不可分割的,“代表性企業”的說法排除了實際企業之間存在的各種差別。就主要內容來說,該理論包含了兩個模型:完全競爭模型和完全壟斷模型,而這兩個模型都與現實相去甚遠。
1926年斯拉法發表了《競爭條件下的收益法則》一文向著試圖彌補這種鴻溝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經過阿羅的分析,為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壟斷競爭理論的出現鋪平道路,該理論著眼于產品差別與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研究的結果是允許企業在價格制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由,并且,也就使企業具有采取一種和競爭者存在一些有差別的政策的能力。很自然地,研究的注意力開始發生轉移——從行業轉向單個企業。
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研究工作異常重要,因為他們的工作在企業理論的發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從此企業理論出現合流,實證學派和他們所屬的學派以后的發展產生根本而又深遠的影響,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研究工作為梅森和稍后的貝恩的結構——績效關系假說提供了理論支持。而這一假說目前已成為產業經濟學的核心部分;他們的工作使得在對產業行為的分析中將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與產品差別結合起來變得重要;他們的工作使人們認識到新企業對一個產業的進入以及潛在進入者面臨的進入障礙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盧卡斯在接受一次采訪是說“我認為瓊•羅賓遜會得到首屆的(諾貝爾獎金)——僅就她的壟斷競爭理論就足以獲得此獎金。”
然而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研究工作并沒有對策略互動的寡頭市場進行分析。實際上寡頭市場分析開始的比較早,可以追溯到1838年庫爾諾的《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一書的發表,1883年伯川德的研究都是對寡頭行為分析的嘗試。然而不幸的是,一百年來,這一研究工作基本上完全作為主流的馬歇爾經濟分析所忽略。直到1950年代,納什以及以后海薩尼,澤爾滕的工作才是得博弈論與寡頭理論有了新的關聯。以寡頭行為分析的產業組織理論現在是方興未艾。
Ⅱ、企業本身的理論——現代企業理論
企業本身的理論——現代企業理論是產業經濟學又一發展方向。其關注的問題在于1)企業為什么會產生?2)企業的性質是什么?3)企業的邊界在哪里?
一、交易成本學說的解釋
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研究企業制度始自羅納德•科斯1937年發表的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科斯首先認為市場運行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科斯稱為交易成本,當市場交易成本大于企業組織成本時,資源配置就會以企業這種經濟組織來進行。正是由于市場運行是有成本的。故通過創建企業并允許某個權威來支配資源,可以將交易內部化,以一個長期契約替代一系列短期契約,減少契約數量,簡化契約調整過程,節約交易費用。科斯還指出企業的運營具有組織成本,當企業規模持續擴大時,經營管理層次的增加使得組織的運營成本增加,進而限制了企業的擴充邊界。
二、產權理論的解釋
與科斯的觀點不同,產權理論的代表人物阿爾欽和德姆塞茨企業并沒有比普通市場更為優越的命令、強制和紀律約束等權力,它本質上是一種契約。正如雇主是否雇傭員工與消費者選擇買或不買物品一樣,通過市場交易與企業內部交易也并無差別。那末,企業的性質是什么呢?阿爾欽等人認為,企業實質上是一種“團隊生產”方式,企業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單個的私產所有者為了更好地利用他們的比較優勢,采用專業化原理進行合作生產,從而使得合作的總產品比他們分別進行生產所得的產出之和還多,這樣一來每個參與合作生產的人的報酬也比獨自生產時要高。但每個成員各自的貢獻難以觀測和精確的分解,這就使得團隊生產具有外部性,從而降低經濟組織的效率。阿爾欽不相信市場機制能夠解決該效率問題。因此,要想減少偷懶的企圖就必須依賴于適當的產權結構安排,這就要求合作成員之間達成協議,由某人專門從事監督其他成員的工作;為保證監督者行使更有效的監督,合作成員就必須將企業的剩余索取權交給監督者。這樣一來,團隊成員生產越有效率,監督者的剩余就越多,從而越有動力監督團隊成員的投入績效,形成良性循環。這個獲取剩余收入大人就是企業家,所形成的生產方式就是經典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企業。
三、信息經濟理論的分析
信息經濟理論分析的代表人物肯尼迪•阿羅運用信息經濟理論對企業的產生及其性質進行了分析,認為“市場失靈”尤其是信息不對稱是企業存在餓必要條件?,F代化的生產要求人們分工從事專業化的職業,這就導致每個人掌握了不同的信息。由于個人間利益相互沖突,且受到接受、處理信息能力的限制,故有必要通過企業將許多掌握不同信息的個人聯合起來,以協調經濟活動,增加效率。
四、其它解釋
進入1980年代,一些學者對企業的性質又提出了新的解釋,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克瑞普斯的“聲譽”觀點、羅伯茨和米爾格羅姆的“議價成本”觀點以及帕維特和奈爾森的“知識理論”。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贅述了。
- 上一篇:廣電局書記科學發展觀發言稿
- 下一篇:電監辦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