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外部性企業技術創新論文
時間:2022-07-19 09:13:00
導語:網絡外部性企業技術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企業越來越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并且技術創新的投入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我國現階段技術創新投入水平怎樣,企業的技術創新存在什么樣的模型,以及在企業內是如何擴散的,另外在網絡外部性下企業如何對待技術的溢出效應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搭便車”問題。
關鍵詞:技術創新技術溢出效應網絡外部性
一引言一直以來,使資源得到最優的配置是企業追求的目標,資源配置的績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描述,即靜態績效和動態績效。
從發展過程來看動態的經濟績效更為重要,而動態績效的進步途徑是技術的進步。隨著多數的行業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期,競爭已由價格競爭轉向以產品創新為主要內容的非價格競爭,只有具備快速產品創新能力的企業才有價格控制能力,在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要想進入國際市場與國際級大企業相抗衡,必須具備自主的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能力。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技術創新才是企業不竭的無形資源,務實求是的技術創新才能保證品質領先,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我國技術創新的投入及環境現狀分析
1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能力
1.1技術創新人才自96年以來,我國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人員為140萬人左右。企業職工隊伍的結構趨向合理。R&D人員占職工的比重也逐漸提高。我國企業科技活動人員和研究開發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重不斷提高,顯示出企業職工隊伍的結構趨向合理。但是,一方面,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型骨干,全國大中型企業擁有的具有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的總數量仍然較小。另一方面,我國企業高級專家和技術帶頭人數量和質量都嚴重不足,高級專家中的博士數很少,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僅擁有幾千名有博士學位的技術人才,要知道我國每年畢業的工科博士就有1萬人以上,也說明我國的工科教育與企業技術創新對人才的需求存在嚴重的脫節。
1.2技術創新經費企業科技活動、技術改造、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購買國內技術.五項技術創新經費支出的總額在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到目前為止已經超過了3000億元。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也以及國內突破1000億元。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額占全國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44%之間。企業技術創新經費中,科技活動經費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38%左右。同時,技術改造經費和技術引進經費所占比重則逐漸下降。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額與銷售收入之比達到1.7%。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支出額與銷售收入之比絕對額也不斷增長,占全國研究開發經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也達到40%以上。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大中型企業平均投入技術創新經費、科技活動經費和研究開發經費規模來看,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強度還處于很低的水平,未來應當加大政策引導的力度,刺激和鼓勵企業進一步增大對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的投入。
1.3技術創新條件建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中大約有30%是經費用于固定資產購置,其中80%以上用于購買儀器設備。最近幾年企業購買科研儀器設備的經費明顯增加,這一比例都超過80%達到85%左右。
2企業創新活動
2.1技術開發機構我國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正處于較大規模的調整時期,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的數量在迅速增長,從1996年開始機構數量逐年減少,設立了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所占比重也從最高點的1993年(63.35%)下降到26.2%。這兩個指標的大幅度下降,應當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2.2技術開發項目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項目數在上世紀90年代初僅2萬多項增至目前11多萬項。其中新產品開發項目接近6萬項??傮w上看,企業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項目大致上各占一半。
2.3技術創新合作大中型工業企業購買國內技術的經費40億元左右。同時,企業從國內技術市場購買技術的合同額達到600億元左右,其中技術開發合同金額最大,表明企業通過技術市場媒介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正成為重要活動模式。另外,企業從技術市場購買的金額迅速增長,反映出技術市場在配置科技資源方面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企業技術創新產出
3.1專利上世紀90年代前半期,我國企業申請的發明專利一直維持在每年1000項左右,1999年全國創新大會后,企業申請發明專利數量急速提升,已經達到10000多項。發明專利的授權數已經超過1000項。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的擁有數量還非常低,沒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的飛躍。外國專利在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上都處于優勢地位,特別是授權專利,外國專利一直保持著60%的優勢。在一些重要的技術領域,外國專利的占有比例更高,這已經構成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可能因素,值得注意。
3.2新產品、新工藝近年來,新產品銷售與利稅貢獻都持續增長,這也表明技術創新活動對企業的貢獻正在逐漸加大。但在2000年和2001年這個指標又有所下降,如果排除統計定義上的問題,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微觀的實證研究表明,許多企業的新產品開發主要還是集中在短平快的變形產品,技術含量高的自主技術創新產品則不多,因而新產品并不能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
3.3技術標準在我國現行體制下,應當發揮原來不屬于各行業的重點大學、國立科研機構和各行業龍頭企業在制定國家技術標準方面的作用,打破行業的壟斷,積極引入全社會各種技術力量,共同為國家技術標準水平的不斷提高貢獻力量。
3.4技術貿易企業在技術市場中已成為最重要的技術供給者。技術市場已經成為企業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來源。技術貿易數據顯示出技術市場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重要。企業成為第一大技術賣方也顯示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需求都不斷提高。同時也成為監測企業是否成為國家技術創新主題的重要監測指標。
4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環境
4.1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投入我國政府科技投入中用于支持企業技術開發的經費比重較低。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來自政府的經費比例,我國也比美國低很多。據對全國2萬多家大中型工業企業近年的統計數據,來自政府的技術開發經費資助額逐年下趨勢。
4.2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雖然政府制定一定的優惠稅收政策以鼓勵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但是據調查但執行情況不很理想,比較而言,上海、青島、大連等地區這一政策執行情況較好。影響政策執行的主要問題來自三個方面,即稅務部門的問題、企業管理方面的問題和政策設計本身的問題。
4.3政府對國家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國家有關部門在科學研究與工程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投資建設了一批大科學工程和200多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已經逐步建立起實驗室認證體系,已經累計有幾千家實驗室和檢測中心通過國家認證,向全社會開放,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基礎平臺。政府還對技術創新中介機構的發展給予了許多支持,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由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業孵化器、大學科學園、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各種信息服務機構,以及金融、法律、培訓、管理等各方面的專業咨詢服務機構所組成的創新服務體系。
三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模型研究
1技術創新模型及影響因素Pearl增長曲線是一種典型的技術創新模型,其數學表達式為:Y=L/(1+Ae-Bt)其中Y——技術性能指標;A,B——待定參數;L——技術指標的增長極限值;T——時間。1Pearl增長曲線Pearl增長曲線揭示了隨著較長時間的技術創新,以同一類技術為基礎的產品性能將沿S曲線趨近于該類技術的性能極限,其拐點(d2Y/dT2=0)位于T=lna/b,此時Y=L/2。式中參數A,B由經驗數據推算確定,不同的技術創新過程會有不同的數值。參數A決定Pearl曲線的位置,而不改變曲線的形狀;參數B則只改變曲線的形狀,而不改變位置,其數值越大,曲線越陡,表明技術創新速度越快。由此可見,參數A取決于技術本身的性能起點和極限;參數B取決于創新過程的人才實力(M)、知識儲備(K)、政策環境(P)、企業組織結構(S)等一系列相關因素,可表述為:B=F(M,K,P,S…)。政策因素與參數B的關系為:B/P>0;即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參數B隨著政策的完善而增大,曲線變陡,技術創新的速度加快。技術創新組織方式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表現出與政策環境因素相類似的效果,即:B/S>0。有利于創新的組織結構,加快企業的創新速度;不利的創新組織結構將阻礙企業對其創新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創新速度變得平緩。
2時間-成本替代函數技術的創新速度應該總體趨于合理化,而并不是說越快越好,這里就涉及到開發費用問題。我們用中的“時間-成本替代函數”C(類似于無差異曲線)來說明企業如何在技術開發時間和開發成本的問題之間進行協調??v軸表示開發成本,橫軸表示開發時間。一般情況下,完成技術創新的時間越短,投入的成本越大,反之則相反。新技術開發的合理化中V1,V2V3為三條不同的收益曲線,表示技術創新出新產品投入市場的時間不同情況下,經過折現的預期準租金總額(即銷售收入超過生產和銷售成本的余額)。收益曲線斜率小于0,是因為項目開發越早企業獲得準租金的時間跨度越長,也越能夠改善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的競爭地位,從而可能增加他的市場銷售份額以及市場利潤份額。當企業的開發收益曲線是V1是,企業就要選擇使得受益超過時間--成本曲線的余額最大化的點,最優點是二這些率相等之處。即開發時間為T1處。當企業面臨較多的競爭時,收益曲線將會隨著競爭對手的數量增多從V1,向V2移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時間也會縮短至T2。
2技術擴散模型及影響因素下面我們討論一下新技術擴散的模型即以Bass模型為基礎派生出的模型,它將新技術的擴散過程看成是新老技術的替代過程,其數學表達式為F(t)=1/〔1+e-q(t-t0)〕式中F(t)——t時刻新技術累積占有的市場份額;q——擴散系數;t0——新技術在市場出現的初始時刻。擴散系數q為參數,其大小受政策環境、企業學習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影響。該模型的一階導數為F’(t)=〔1+e-q(t-t0)〕-2e-q(t-t0)由此可見,新技術將沿單調增的擴散路徑(S曲線)擴散,且擴散速度隨著參數q的增大而加快,在經過一定的時間周期后,新技術所占市場份額將趨近于1。由于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產品的性能將沿各代技術的包絡線發展(見圖2)。產品性能技術發展包絡曲線良好的政策環境對技術擴散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增大了擴散系數q,使新技術擴散速度加快,有利于其產品性能技術發展包絡曲線比市場平均技術發展包絡曲線更為陡峭。有效的組織結構對技術擴散的影響類似于政策環境的影響,將使企業對新技術的出現反應迅速,便于新技術更快地擴散到企業內部,并在企業內部相關環節進行高速擴散,從而加快企業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
3兩種影響技術創新因素的相互作用政策因素和企業組織結構對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的作用是相輔相承的,只有政策因素和組織方式相互協調,企業技術創新資源和技術擴散效率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如果僅強調了政策的推動作用,而企業自身不能適時地進行企業創新組織結構的再造,將會使企業政策推動力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其結果是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引進不斷。由于不利的企業技術創新組織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阻礙作用較大,造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較低。因此企業實際技術發展趨勢比市場平均技術發展趨勢緩慢。但另一方面,良好的政策環境便于企業向外部進行技術引進,企業技術水平躍上了一個臺階;但無奈于其自身創新能力不足以及企業結構對新技術在企業內部迅速擴散的阻礙,引進技術尚未能在企業內部發展成熟時,下一代新技術又成為了市場主流。企業不得不再次引進技術,但又將面臨落后的局面,由此陷入了“追趕者陷阱”中。此外,如果僅強調有效的技術創新組織結構,而缺乏良好的政策環境,也將使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的速度較為遲緩。
總之,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完善企業內部的各種技術創新機制,構造有效的技術創新組織結構,是提高技術進步速度的必由之路。四技術創新中“搭便車問題”技術創新存在網絡外部性,所謂外部性是由于產權界定困難或沒有必要而導致邊際私人凈收益與邊際社會凈收益不一致的現象,而這里我們是指技術溢出效應,即在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先進技術擁有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轉讓或傳播他們的技術。由技術創新模型我們已經分析到這將會導致在競爭者較多的情況下,技術創新收益曲線較陡,但也會向左下放移動,這種移動會使得企業折現后的預期總利潤減少,。而且在相同條件下,競爭者數目眾多難免出現“搭便車”的模仿現象,模仿過程越快,創新者就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在與其分享創新利潤,它自己的利潤份額越來越少,同樣如果模仿者的數量增多,定價規則中將被打破,這不僅會影響創新者分得的利潤份額,還會減少總的創新利潤。這樣,甚至有可能迫使潛在創新企業面臨收益曲線移到圖2得V3的位置,這時,企業的預期利潤可能為負。如果所有企業都作如此預測,將沒有人愿意自己創新,因為整個行業的所有企業都不愿其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搭便車”。從而就大大挫傷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是否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的影響因素:
1潛在創新總利潤的規模;
2實際的或潛在的瓜分創新利潤的競爭者數量;
3競爭者做出反應進行模仿的預期速度;
4領先創新者獲得的長期產品差異化優勢的程度;;
5預期的研究與開發成本;事實上,對我國的企業而言,面對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我們也不妨利用技術溢出效應從而縮短產品的更新速度。
因為這樣有利于推進國際先進產業對國內的轉移,提升國內企業的研發能力與水平。其次,跨國公司通常擁有技術或信息上的優勢,當其子公司與當地的供貨商或客戶發生聯系時,當地廠商就有可能從跨國公司子公司先進的產品、工序技術或市場知識中“免費搭車”,于是就發生了溢出效應。其三,跨國公司的投資提高東道國人力資本的技術含量。大多數跨國公司投資企業都提供人力資源培訓項目,東道國技術人員可獲得先進設備的操作技巧和應用技術,同時吸引國外人才的回流,促進人力資本技術含量的提高。同時,技術溢出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干中學”的機會?!案芍袑W(LearningbyDoing)”是一種很形象的說法,它指技術落后者可利用技術溢出,基本上不用自己研究開發而直接復制模仿他國技術?,F代技術創新的成本一般較高,“干中學”就省去了這部分成本。另外,“干中學”比研究開發對本國科研人員素質要求低得多。發展中國家往往對科研的投入不夠多,從而造成了對發達國家技術溢出的依賴性,這同時也說明了發達國家的技術溢出對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1武春友張米爾.技術經濟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2于立王詢.當代西方產業組織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3官建成.技術創新與技術擴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4張沁生.技術創新與技術擴散的非技術因素影響分析初探
5連燕華沈竹林鄭奕榮于浩.技術創新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6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和效果分析
- 上一篇:獨家原創:生態文明建設演講稿
- 下一篇:縣法院隊伍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