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要求物流產業論文

時間:2022-08-03 09:49:00

導語:現代農業要求物流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農業要求物流產業論文

摘要:中國農業物流產業可分為四大板塊,并具有物流量、物流難度大,物流時間與空間要求高,以及雙向物流等特點。中國農業物流產業相對落后,但它的發展正當其時。農業物流發展戰略包括:政府推動、建立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培育物流主體與載體、發展冷鏈物流和設立專項基金等。

關鍵詞:物流產業發展戰略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規劃綱要》中,單列“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一節,明確了現代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產業地位,成為中國物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單列一章,明確提出“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物流產業”。中央認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發達的物流產業和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為農業物流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意義十分重大。

一、四大板塊構建農業物流產業

現代農業有三部分構成,一是種植養殖業,二是農產品加工業,三是農村現代商貿業。中央講的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應服從于、服務于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統稱為農業物流。

農業物流由以下四大板塊構成:

第一,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物流。包括種子、化肥、農藥、農膜、農機具、水利灌溉、飼料,也包括鋼材、水泥、柴油、農用貨車等等。

第二,滿足全國人民消費需求的農產品物流與為了實現農產品總量供需平衡而進行的進出口物流。農民生產的所有產品,只要不是供自己消費的,都成為商品,農產品一部分直接面對消費者,成為最終消費品,一部分作為工業原料,以工業品提供消費,一部分加工成食品后供居民消費,一部分通過出口供外國消費。

第三,為滿足農村勞動力再生產需要形成的生活消費品物流,主要是吃、穿、用、住、行等類消費品。

第四,為推進循環經濟與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而形成的可再生物資的回收物流。比如農作物秸稈回收利用,廢金屬、廢紙、廢塑料的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等。

中國的農業物流有四大特點。

第一,物流量特別大。以2005年農產品產量為例:糧食48,402萬噸,棉花571萬噸,油料3,077萬噸,糖料9,451萬噸,蔬菜56,284萬噸,水果16,120萬噸,肉類7,743萬噸,奶類2,864萬噸。又如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縣及縣以下占32%,消費量超過2萬億元。為保證全國15,010萬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需要,僅化肥物流量2006年就達到3,504.8萬噸(折純)。農產品進出口物流總值2006年接近600億美元。

第二,物流難度大。與工業品不同,農產品是有生命的動物性與植物性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包裝難、裝卸難、運輸難、倉儲難。有相當一部分需要冷鏈處理。比如在發達國家,蓄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從采摘、捕勞、屠宰到消費者手中,都要經過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自選商場冷柜——消費者冰箱。也由于中國是由千家萬戶小農經濟構成的農業與農村,所以農業生產資料與日用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物流也特別困難。

第三,物流時間與空間要求高。一是農產品季節性生產,全年消費;地域性生產,全國消費。二是農資與生活工業消費品物流包括農業回收物流在時間與空間的要求上也有別于城市工業品物流。

第四,農業物流是一個雙向物流系統。即我們常說的“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解決農民“賣難與買難”的問題,但雙向物流系統,又不僅僅是解決商品的流動,而還要構建農業物流的供應鏈、價值鏈與服務鏈。

研究中國的農業物流,要特別注意與發達國家的三大不同。第一,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突出,57%的人居住在農村,而發達國家的農村人口一般不到10%。這使農業物流量特別大。第二,中國現有“三農”體制是大市場與千家萬戶小生產相結合。經濟的全球化已使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但農產品的生產集中度低,這使農業物流必然形成多元化、多方式的格局。第三,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物流服務缺少組織保障。所以,研究中國農業物流時,既要充分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又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有所創造,有所發明,走中國自己的路。

二、發展中國農業物流正當其時

綜觀世界物流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傳統物流、實物配送物流、綜合物流與供應鏈物流階段。物流業的發展在一個國家內與其經濟的發展水平成正比。中國從1978年引進物流這一概念以來,準備期走過了二十年,到“九五”、“十五”才有快速發展,特別是加入WTO以來發展更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20-30年的差距。講到物流,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工業物流上,在進入新世紀之時,中央提出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非常正確,正當其時。

第一,農業物流存在巨大的現實與潛在市場需求。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78年的農林牧漁業構成的第一產業總產值為1,018.4億元,到2005年為23,070.4億元,增長了22倍。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提供的數據,農產品物流總值1978年為527億元,到2006年為13,546億元,增長了2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年縣及縣以下為1.053億元,2005年為22,082億元,增長21倍。農業生產資料中,農用化肥1978年產量為869萬噸,到2005年為5,178萬噸,增長6倍。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業物流的潛在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

第二,已初步具備了發展現代農業物流產業的基礎設施條件。

道路。2006年7月,交通部、商務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五縱二橫(五縱指銀川一一昆明、呼和浩特——南寧、北京——???、哈爾濱——???、上海——???;二橫指連云港——烏魯木齊、上海——拉薩)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網絡實現省際互通的通知》。從交通部獲悉,到2006年底,全國新改建公路里程34萬公里,其中農村公路26萬公里。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348萬公里,高速路4.54萬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已達84.1%,客車通達率已達832%。

信息化。國家加大了農業信息化進程的推動力度,“金農”工程深入實施,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農業信息網絡互聯中心。農業部、商務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也在大力推進“農村信息網”,“新農村商網”與“農資新網工程”。

倉儲。據國家糧食管理局提供的數據,全國糧庫已建31,275個,總倉容達29,364萬噸,其中13%為具有“四散”作業能力的現代糧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商流、物流一體化運作的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年經營額超億元的有3,400多個,建筑面積1.28億平方米,全國已有冷藏庫700多萬平方米。

第三,農業物流運作主體與載體已有一定基礎。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對江西、四川、河南、湖北的實地調查,已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多渠道、多主體的農村流通體系。物流的運作以自營為主,物流運作的主體以民營為主。從目前情況分析,參與四大板塊農業物流的主要是以下六大部分。

1、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其交易總額占農產品社會消費總額的75%,城市80%的農產品來自批發市場,商務部2006年啟動了“雙百市場工程”(重點改造10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著力培育1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通過三年努力,擬帶動2,0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

2、供銷合作社。按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統計,2006年全系統完成經營額7,489億元,同比增長22.2%,2006年底已有各類專業合作社2萬多家、社員500多萬戶,發展綜合服務社14萬家,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22%,發展各類專業行業協會1.2萬家。在農資供銷中,已采用連鎖配送的方式,2006年配送總額已達800億元。

3、郵政系統。在農村,郵政擁有最廣泛、最深入的服務網絡和良好信譽,全國郵政1/3職工、2/3郵路、3/4網點分布在農村。在農村擁有5萬個郵政網點,20萬農村投遞員。郵政系統從2003年開始涉足農業物流與商流。農資與生活用品的連鎖配送業務已擴大到20多個省、區、市,1,500個縣區,郵政“三農”服務網點(含自有、加盟等多種形式)總數已有20萬處,覆蓋全國行政村的27%。

4、糧食系統。儲備糧的物流依托國有糧食系統,糧食的自由流通依托多元化的企業系統,包括糧油批發市場。在一年1.7億噸的糧食物流中,形成了北糧南運的基本格局,東北是中國最大的糧食流出區,東部沿海為最大的糧食流入區。糧油進出口主要依托中糧集團、中儲糧總公司、東海糧油等。

5、個體運銷戶與經紀人。在農村他們作為市場中介與經營網點,發展十分迅速,他們運作靈活,服務周到,在一些農村,已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6、農業物流公司。農業物流的專業公司很少,但已開始出現,首先誕生的是連鎖超市農副產品配送中心,以及經營農產品進出口的農業公司,實行公司加農戶的運作模式。隨著農業產業化的加速,一些專業物流公司開始出現,如上海新天天大眾低溫物流公司、中外運裕和低溫物流公司,專門為農產品冷鏈服務。在不少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也出現了一些專業物流公司。

有農業物流發展的基本條件,并不是說就馬上能發展起來,需要政府推動,需要理念轉換,需要企業的參與,把發展農業物流的迫切需要變成實際行動。中國農業物流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對此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第一,對農業物流缺少全國性布局?,F代物流對“三農”意義重大,所以國務院的有關部委,如農業部、商務部、發改委、交通部、鐵道部、財政部等等都提出了在自己職責范圍內的政策措施,但容易政出多門,這必然會加大物流的管理費用,2005年,中國物流的管理費用占社會物流總成本的13.5%,與GDP的比率達到2.5%,而美國是0.4%。由于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農業,所以農業物流的目標與要求,不能一刀切,而要分類指導,分階段實施。

第二,農業物流技術與裝備落后。以冷鏈物流為例,冷鏈物流是指易腐變質食品從產地收購之后,在產品加工、儲藏、運輸、批發與零售,直到消費者手中,其各個環節始終處于低溫環境下的特殊供應鏈系統。目前有三大類商品必須通過冷鏈,一是初級農產品,如蔬菜、水果、肉禽蛋、水產品、花卉等;二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食品,如速凍食品、肉禽水產品等包裝熟食、冷飲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等;三是藥品等特種商品。前兩種都屬農業物流。據有關部門估算,由于缺少冷鏈物流系統,中國每年水果、蔬菜的損耗率達到25~30%,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5%。日前90%的肉類、80%的水產品、大量的牛奶與豆制品基本上是在自然狀態下運銷。發達國家生鮮產品的冷藏運輸率超過50%,有的達到80%~90%,中國不到20%。中國公路保溫車輛約3萬輛,而美國為20萬輛,日本為12萬輛。中國鐵路冷藏車箱僅占運行車箱的2%。

再以糧食物流為例,2005年,全國糧食物流量為1.7億噸,其中0.7億噸為跨省流動。國際上糧食物流一般以散糧為主,但中國90%仍以包糧為主,這使糧食物流成本高出發達國家10個百分點,且速度慢、損耗大。

第三,缺少農業物流專業服務商等。如果說,近幾年有成千上萬個物流公司成立,但基本上都在運作工業物流,農業物流都靠自己的力量運作,把其中的運輸與倉儲外包,“散、小、差”十分明顯,農業物流還沒有形成氣候。為什么大家不愿涉足農業物流,大致有以下五個原因:一是對農業物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農業物流要面對廣大農民,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運作困難;三是農業物流量大但價值小。在全國社會物流總值中,農產品只占2.7%,利潤率相對較低;四是在農村缺乏物流人才;五是缺少農業物流的政策環境。

第五,由于農業物流特別是農產品物流處于比較傳統形態,農業物流過程中的加工增值比例較低。在發達國家,農產品是總值與農產品加工后的總值之比為1:3至1:4,而在中國不到1:1。

第六,由于在農村流通方式的落后,物流水平低下,使農業物流過程中缺少監督,缺少標準,大量假冒偽劣產品流向農村,極大損害了農民利益。同樣,食品安全嚴重損害了城市居民的利益,這種狀況必然影響城鄉的統籌發展。三、農業物流的發展戰略

第一,加大政府推動力度?,F代物流是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這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社會新的分工已到了物流服務從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分離的時期,這是先進生產力,是一種社會進步。但許多國家在物流發展中,采用政府推動的辦法。比如日本、德國都十分成功。政府推動不是政府包辦,而是為物流發展創造一種環境,加速物流業的發展。在農業物流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有必要加大推動力度。但政府各部門必須形成合力,圍繞一個總的目標去推動,而不是政出多門,扯皮不斷。如制訂農業物流的總體規劃,安排農業物流設施建設,加大物流人才培養,積極制訂農業物流標準,大力培育農業物流服務商,出臺農業物流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等等。

第二,建立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也就是指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統籌考慮,農業物流的四大板塊一體化運作。四大板塊構成了農業物流的系統工程,缺一不可,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可以有先有后,有重有輕,不一定齊頭并進。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必須以城市為中心,以城市帶動農村,這已被許多國家的成功經驗所證明。

第三,大力培育農業物流運作主體與載體。鼓勵商貿系統、糧食系統、供銷社系統、郵政系統成立農業物流公司,扶植民營資本特別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的大批發商、倉儲經營戶、運銷經紀人,改造提升為物流公司。

考慮到中國農業物流四大板塊運作的現狀,農業物流可以有適當的分工,以建立不同類型的農業物流供應鏈:

①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

②以供銷社、郵政物流、專業協會、經紀人為核心,實施多元化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鏈管理。

④以“萬村千鄉工程”為主導,培育涉農商貿企業集團,以其自營與加盟的網絡為核心,實施日用品供應鏈多元化管理。

④以糧食、林業、供銷社、民營商販為核心,實施農業回收物資供應鏈管理。

按照中國目前的情況,一個物流公司很難做到農業物流四大板塊同時運作,多元化、多層次、多主體是中國農業物流的基本格局與中國特色。

第四,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確保食品安全。冷鏈物流是生鮮食品在低溫條件下的物流,生鮮食品會隨時間與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一條完整的冷鏈物流包括冷凍加工、冷凍儲藏、冷凍運輸與配送、冷凍銷售四個環節,構建從農田、水域到餐桌安全的產業鏈。所以,具有高科技、高投資、嚴管理的特點。據有關資料測算,加工食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成本90%是物流成本,食品衛生、品質、前置期的核心保證因素是物流,食品流通產業管理、技術、效率的95%取決于物流。因此提升食品物流整體水平是提升食品加工業的關鍵因素。由于我國冷鏈物流體系還沒有形成,冷鏈物流技術落后,不僅損耗大,而且安全事故不斷,據全國食品協會提供的數據,2003年我國共發生重大食品中毒事件報告379起,1.2萬人中毒,323人死亡。2004年全國查處食品違法行為39萬起,貨值超過14億元。所以,冷鏈物流是農業物流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要支持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設立示范工程。我國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正面臨從“集市”走向“超市”的重大變革,發達國家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60%~80%進超市銷售,中國只有6%,經過5~10年的努力,應當可以提升到200以上。

第五,設立農業物流發展財政專項基金??紤]到農業物流起步晚、底子薄,有必要在國家與地方財政對農業的撥付款中,設立一個農業物流專項基金,在一定的時期內對農業物流的發展給予特別的支持。這項基金主要用于:

①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糧食儲備物流系統和全國重要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改造;

②農業物流信息體系與標準體系建設;

③冷鏈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應急物流等示范工程;

④農業物流技術的研發推廣;

⑤農產品加工增值與檢測系統建設;

⑥農業物流人才培育與國際交流。

第六,改造糧食物流系統。糧食對中國來講,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中國缺糧,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于解決。所以糧食的生產、流通、消費對中國來講都是頭等大事。糧食物流的重點是逐步實現散裝化、網絡化、信息化、標準化和設施現代化。要根據產地與銷地的實際情況以及進出口的需要,建設戰略儲備庫與市場調節庫。要強化糧食物流過程中的加工增值服務,培養糧食物流公司,加大糧油批發市場的改造與功能的提升。

第七,建立農產品應急物流系統。中國是一個多自然災害國家,旱災、水災、地震、非典、禽流感都發生過,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來說,都要有發生應急事件的預案。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但物流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農產品物流,這里涉及到保證人生存所必須的各類食品的供應,為此不僅要有一個儲備系統,還要有一個跨地區靈敏的調撥系統,以及多種運輸方式與物流公司一起運作的物流系統。

第八,建設農業物流金融支持系統。物流需要金融部門的支撐,包括銀行、保險、租賃、證券。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包括民間金融組織和官方金融組織的農村金融供給體系,但明顯存在三大問題:一是農發行,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農信社四大國有銀行由于商業化運作,導致大量收縮農村網點,金融功能有所萎縮,政策性金融功能缺失,所以必須明確四大國有銀行對農業物流的金融支持。二是在農村舉足輕重的農信社主要從事小額與短期貸款業務,這與農業物流的金融要求不符,要有所改變。三是農業物流需要保險業的參與,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自1982年承辦農業保險以來,由于農業保險的高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極度萎縮,承保率不足5%,農業物流需要農業保險業的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