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與管理者職能約束條件論文

時間:2022-08-07 11:05:00

導語:企業家與管理者職能約束條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家與管理者職能約束條件論文

摘要:探討了企業家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的問題。分析了創新內容與層次、環境震蕩性等約束條件對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的影響。

關鍵詞:企業家管理者職能與角色

企業家理論和管理者理論是解釋企業的兩種重要理論。這兩種理論都對企業的實踐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更是影響了從公司治理結構到職業經理人引入等一系列管理理論與實踐活動的發展演變。盡管如此,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的理論應用條件仍未得到充分研究。特別是沒有進一步明確企業家和管理者的差異究竟體現在治理形式上還是體現在行為特征上。本文認為這一問題的實質在于不同條件下對兩種不同素質的需求。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和角色定位可以體現為企業的兩種控制權存在形式,但其本質是不同條件下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兩種不同的職能和素質。通過評述企業家和管理者理論文獻,并分析影響職能和角色定位的約束條件有利于明確這一問題。

一、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評述

1.企業家的職能和角色定位問題

熊彼特和德魯克認為企業家是“創新者”。熊彼特認為企業家是不斷在經濟結構內部實行“革命突變”,對舊的生產方式進行“創造性破壞”,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組合的人,是推動國民經濟向前發展的主體。[1],[4]

不同于熊彼特,馬歇爾和柯斯納認為企業家的職能是“創造均衡”。馬歇爾認為,企業家能夠以自己的創建性、洞察力和領導力,發現和消除市場不均衡狀態,創造交易機會與效用、為生產過程指明方向,使生產要素組織化。企業家的機能不是脫離市場結構的作用而存在,而應該是促使市場發揮作用。因此,承擔發現和修正不均衡狀態的市場是企業家的根本作用??滤辜{強調企業家在獲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作用,認為企業家是決策者、“企業家對利潤機會的敏感反應,使得他在‘市場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盵2]

企業家的角色定位可以從組織和市場兩個方面分析。在組織內部,馬歇爾將企業家才能作為一類生產要素,把企業家看作內生實體,即企業家是把土地、資本、勞動以及企業家才能本身等生產要素按最有效的方式組織起來,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熊彼特則把企業家看作外生實體,認為企業家于企業之外追求個人效用,創新是企業家的唯一功能。實際上,創新活動往往并非持續的,而可能是離散的,因此,除了創新之外,通過經營活動維持企業的運營也是企業家的重要職能,同時也是創新的基礎條件。[3]

對于企業家在市場中的角色也存在兩種不同觀點。熊彼特將企業家看作是均衡的破壞者,企業家為追求利潤目標實現新的生產要素組合,從而打破均衡狀態,隨著進入者的增加,導致獲得利潤的機會逐漸消失,市場再次恢復至均衡狀態??滤辜{、卡森等則把企業家看作是均衡的恢復者,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人的有限理性,市場常處于一種不均衡的狀態,企業家為了獲取租金通過重新配置資源將市場再次導入均衡狀態。因此,企業家既可能是均衡的破壞者,也可能是均衡的恢復者。無論如何,企業家都是一種能夠改變經濟結構原有狀態的因素。

2.管理者的職能和角色定位問題

“管理者理論”源于伯利和米恩斯的實證研究所提出的“控制權與所有權分離”這一命題。企業的管理者理論強調管理者主導企業,承認管理者的重要性。管理者成為推動企業發展主導者的前提是委托關系。理論中廣義的關系泛指承擔風險的委托人授予人某些決策權并與之訂立或明或暗的合約。狹義的關系則專指公司的治理結構,即作為委托人的出資人授予人(管理者)在契約(如公司章程)中明確規定的權利(控制權)。凡在契約中未經指定的權利(剩余索取權)歸屬委托人。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間屬于典型的關系。

不同于企業家的職能,管理者職能則更強調在委托框架下行使微觀管理職能,特別強調了管理者與所有者權利的契約。而這一限定的權利框架必然對“創新”以及其它旨在改變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方式與方向的決策活動形成約束。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論也是進一步將管理者職能向微觀和業務層面推進。因此,相對企業家,管理者的職能受到契約更為明確的限制,對于均衡和不均衡市場狀態的改變意愿和能力均受到抑制??梢岳斫鉃椋芾碚呤窃谝云跫s為載體的一定目標限制下行使權利,目標是根本要求,創新、打破或達成均衡僅是實現目標的手段之一而已[5]。

可以從管理者的目標約束來看待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問題。傳統的企業主型廠商理論認為企業家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達到這個目標所遵循的原則是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隨著管理者控制型企業取代企業主型企業成為現代企業主要組織形式后,管理者型企業家的行為目標與企業主型企業家的行為目標相比,已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利潤最大化理論已不能充分解釋現代管理者型廠商的行為。鮑莫爾(Baumol,1959)、莫里斯(Marris,1964)和威廉姆森(1964)發展了企業的管理者理論模型,其區別在于對管理者目標和股東約束有不同的假設。鮑莫爾認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潤約束條件下追求銷售收入最大化;瑪瑞斯認為管理者是在最小股票價值約束條件下謀求增長的最大化;威連姆森則認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潤約束條件下謀求效用函數的最大化。

考察眾多的管理者模型可見,盡管企業的管理者理論突破了傳統的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假說,但無論是“銷售額最大化”、“增長最大化”,還是“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無一不受到量化目標的約束。管理者的角色就是定位于完成某一系列特定目標約束下的任務。這一目標對于管理者而言往往是剛性的約束條件,是管理者行使控制權的前提。

通過以往的理論研究可以發現,企業家和管理者的職能與角色定位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一方面體現了企業對公司治理形式的要求,一方面體現了企業對行使控制權的主體的行為特征要求。這一差異常常體現在企業實踐中,有的體現在公司治理形式上,如,企業所有者控制企業或者通過委托關系由管理者控制企業;有的體現在人力資源配置上,如,使用企業家型人才還是管理者型人才。該問題的關鍵在于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和角色定位受到特定條件的約束。本文主要分析創新的內容與層次、環境震蕩性等兩類約束條件。

二、創新的內容與層次對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及角色定位的影響

在企業家和管理者的范疇下,創新的內容和意義存在差別。

企業家理論的觀點把企業家看作是破壞均衡狀態的“創新者”,或是創造均衡狀態的“創新者”。無論是哪種“創新者”,從企業家理論的源頭來看,都隱含著企業家對經濟結構這一宏觀范疇的重要影響[6],即企業家的存在,要么使現有的市場競爭結構發生變化,體現為企業家變革原有經濟結構、生產方式使企業獲得了競爭優勢,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狀態;要么使不均衡的市場結構走向均衡,體現為企業家促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了交易機會,給資源配置方式指明了方向[8]。無論是那種類型的“創新者”,企業家的影響都主要作用于宏觀的經濟結構,在過程上企業家是相對模糊的,而在結果上,企業家是面向超出企業微觀層面的更高一級系統的。因此,可以認為企業家的創新活動面向介于企業邊界和行業邊界之間,甚至超出行業邊界,達到更高一級經濟結構之間的區域,而企業家創新活動的結果則改變了企業甚至行業邊界或者企業在行業內的位置。

管理者理論的觀點是把管理者看作委托契約的履行者。委托關系對管理者的約束是限定在某一框架范圍內的責任集合,主要的管理者模型將其描述為利潤最大化、銷售最大化、增長最大化、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等多種目標形式。管理者在契約的約束下,以殊途同歸的目標形式履行委托關系,其目標具有相對清晰的、可量化的、可考評的特征。通過上述目標形式可看到,管理者的目標責任是在企業微觀層面的框架內通過資源優化和機會識別推動企業實現既定目標。從通常的管理者委托契約的內容來看,管理者的影響應該主要體現在企業內部,而很少體現在超出企業邊界以外的經濟結構中。企業組織框架內各業務層次創新績效的取得大多是實現明確的契約目標的手段。因此,可以認為,管理者的創新活動多是面向企業組織邊界以內的具體業務活動,借由這些業務取得的績效實現委托契約規定的目標。這一層次的創新往往不能改變企業所在的更高一級經濟結構的格局。例如,增加產品規格和外觀等業務層次的創新活動,往往能夠推動利潤最大化、銷售最大化等契約目標的實現,但較少能夠改變行業內的競爭結構和原有的企業邊界。

從創新內容和層次的角度來看,企業家和管理者的職能和角色定位存在顯著差異。企業家的職能和角色往往隨著影響宏觀經濟結構的“創新”活動的終止而發生轉變。從企業家理論和管理者理論的基礎文獻來看,企業家和管理者兩種職能和角色定位,其創新的內容和層次是不同的。前者重在改變經濟結構的宏觀問題,改變企業配置資源的方式和方向,企業的邊界、行業的邊界,市場結構因此而可能發生變化;后者則旨在優化企業組織范疇內的微觀問題,提升企業組織邊界內的資源配置效率和業務績效,往往不伴隨企業邊界的變化。

三、環境震蕩性對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及角色定位的影響

企業家和管理者的職能和角色定位對于環境的震蕩性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特征。我們將制度震蕩性、市場震蕩性和技術震蕩性看作環境震蕩性的三個構成部分[9],可以體現為宏觀經濟政策、市場需求與競爭結構和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劇烈變化。從企業本位角度看,旨在應對環境震蕩性的制度創新要求和技術創新要求,必然對企業家還是管理者職能和角色定位產生重要影響。從客觀環境角度看,市場震蕩性和技術震蕩性的源頭同樣可能來自于企業內部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的不同狀態。

在相對穩定的環境里,隨著市場震蕩性的消除,企業自身對制度變革和技術變革的內在、外在要求往往都不高,過度的企業家職能和角色定位傾向可能導致低效率。在實踐中可表現為,企業過早進入了某個新興技術或需求領域,而形成原有“均衡”或“不均衡”狀態的外部條件尚不具備,“創新”活動往往不能發揮作用。同理,制度震蕩性和技術震蕩性的消除或減弱,也存在類似的反應。在此類環境下,管理者職能和角色定位在限定的企業和行業邊界內達成契約目標是適宜的,得益于制度、市場和技術環境的穩定所帶來的確定性。因此,定位于在委托關系明確的框架內行使責任的管理者職能和角色定位往往較之企業家職能和角色定位更有效率。

在震蕩的環境里,即外部政策變化莫測、技術環境復雜(技術創新活躍,技術進步方向不明等)、市場需求和競爭結構復雜等,企業的邊界變得不穩定,企業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面臨重大選擇,行業邊界模糊,經濟結構變化。隨著,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和技術環境的震蕩,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在確定的框架目標下完成契約的困難加大,管理者職能和角色定位面臨挑戰。管理者或者需要應對變動的政策環境,或者需要把握變動的顧客需求和應對更高的競爭強度,或者需要對企業的技術道路做出戰略選擇,甚至可能同時面臨上述兩類或三類環境震蕩的共同作用。隨著不確定性的增加,管理者風險不斷累積,在契約規定的授權范圍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時,企業家職能和角色定位顯示出優勢,機會敏感性行為特征、創新性行為特征和承擔風險性行為特征得到充分釋放[10]。面對不確定性環境震蕩,以“創新”為特征的企業家行為特征能夠容忍模糊性、降低風險厭惡、超越既有框架重新思考環境震蕩對企業資源配置方式和方向的影響,面向新的經濟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選擇。這種職能和角色定位,有利于在環境震蕩中,建立新的“均衡”或“不均衡”的穩定結構,或者能夠迅速成為穩定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語

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的差異,盡管受到公司治理結構或形式的約束,其根本原因則是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造成了對上述兩種職能和角色定位的不同需求。這一差異的存在,是企業內外部環境對企業發展的要求,是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和角色定位,作為一種資源成為企業的資源配置對象。不同的職能和角色定位既可以通過所有權形式加以區別,也可以不通過所有權形式加以區別;既可以通過委托權限作為區分標準,也可以不通過委托權限作為區分標準,其根本的差異在于對二者的行為特征和根本素質的內在要求不同。

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和角色定位分別適用于不同的資源條件和發展需要等約束性條件,主要應包括創新內容和層次、環境震蕩性等約束條件等。約束條件的改變導致對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和角色定位內在要求的改變。應對不同的約束條件,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各有所長。充分發揮二者所長,能夠更有效的針對不同約束條件合理選擇資源配置內容、方向和效率。盡管企業家和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體現了企業發展的不同需要,但二者之間并無剛性界限,完全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實現柔性轉換。例如,通過公司治理形式或授權范圍的變化可以使管理者轉變為企業家職能與角色定位,通過明確的經營目標框架也可以使企業家轉換為管理者職能與角色定位。這一轉換的前提,卻并非上述授權范圍或治理形式的變化,而必然是相應行為主體符合實現這一轉換的基本素質要求和條件。

參考文獻

[1]德魯克,《創業精神和創新》[M],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2]科斯,R.等,《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

[3]張五常,企業的契約性質[C],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論文集,陳郁編,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德魯克,《管理實踐》[M],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5]熊彼特(1951),《從馬克思到凱恩斯》[M],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侯錫林,《當代宏觀經濟學原理》[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7]周叔蓮等,《論企業家精神》[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89

[8]高良謀,《史前經濟學中的企業家思想》[J],《財經問題研究》2000年第10期

[9]ClarkKB.Theinteractionofdesignhierarchiesandmarketconceptsintechnologicalevolution[J].ResearchPolicy,1985,14(5):235-251.

[10]MilikenFJ.Threetypesofperceiveduncertaintyaboutenvironment:State,efect,andresponseuncertaint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7,12(1):133-143.

[11]伊查克•愛迪思,《企業生命周期》[M],華夏出版社,2004

[12]阿瑪爾•畢海德等,《新企業的起源與演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