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財政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0 08:47:00

導語: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財政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財政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既不違背WTO農業規則,促進本國農業的發展,又能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稟賦優勢,合理組織農產品生產,擴大農產品出口,增強本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制定農產品生產與貿易發展戰略的出發點。本文根據農業生產的資源配置與資源耗費情況,以及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提出提升中國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財政政策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競爭力國際貿易財政支持政策

世界農業科技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農業發展專業化生產并實現國際分工。農業國際化主要表現在世界農業多邊管理框架基本形成,農業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農業技術合作日益增強,農業外國直接投資大規模增加,農產品國際貿易日益擴大,其主要特征是農業管理規則國際化、生產國際化和市場國際化。市場是世界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由于生產銷售國際化的發展,任何農產品都與國際市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不斷取長補短,趨于融合。

中國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對農業投入明顯不足的同時,農業科技總體水平又較落后,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2%,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制約了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因此,根據比較優勢原理,采取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選擇。

農產品比較優勢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比較優勢反映了一國資源稟賦與貿易結構關系,反映出國家之間由于一國資源稟賦的差異所導致的產業以及對外貿易結構模式的差異。決定農產品比較優勢的因素較多,其中以國內生產成本、邊境價格、匯率最為顯著。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內生產成本由于國內外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最小化,邊境價格由國際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而匯率將更為真實地反映本幣的換匯成本。根據Pearson提出的國內資源成本理論(DomesticResourceCosts,簡稱DRC),測算出中國主要農產品的比較優勢與國際競爭力如下:

糧食產品中,大米具有比較優勢,小麥和玉米處于比較劣勢,缺乏國際競爭力。從比較優勢度(1-DRC)來看,小麥在1993年已缺乏國際競爭力,比較優勢度降為-0.20。2001年小麥比較優勢度為-0.11。玉米從1996年起缺乏國際競爭力,2001年為-0.07。只有大米仍具有比較優勢,2001年為0.35。

油菜籽、大豆處于比較劣勢,缺乏國際競爭力。從比較優勢度和農產品社會凈收益兩種評價方法看,大豆在1990年-1994年均具有比較優勢,但從1995年開始,大豆的比較優勢度和農產品社會凈收益均持續下降,1995年比較優勢度為-0.03,社會凈收益為-0.04元/公斤;2001年比較優勢度為-0.04,社會凈收益為-0.09元/公斤,已缺乏國際競爭力。油菜籽在1990年-1995年具有比較優勢,但從1996年起油菜籽已缺乏國際競爭力,比較優勢下降很明顯;社會凈收益2001年為每公斤-0.06元,資源配置效率明顯下降。

棉花比較優勢下降很快,已缺乏競爭力。1996年起棉花已不再具有比較優勢,比較優勢度1996年為-0.05,2001年降為-0.46;社會凈收益1996年為-0.51,2001年為-0.37。

生豬具有穩定的比較優勢。生豬是中國少有的一直保持比較優勢的農產品。1990以來生豬的比較優勢度一直在0.37-0.59之間,最好優勢度在1993年為0.61,2001年為0.42。從社會凈收益來看,生豬具有較高的資源配置效率。1993年-1995年維持在高收益水平上,社會凈收益分別為每公斤1.17元、2.44元和1.83元,即使在農產品收益普遍下調的1999年,生豬的社會凈收益也有1.30元,2001年達到1.6元。

蘋果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從比較優勢度和社會凈收益看,蘋果的比較優勢很顯著。蘋果在1990年-2001年的比較優勢度一直在0.74以上。蘋果的社會凈收益NSP也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收益水平,1990年-2001年期間有8年超過每公斤2元的收益水平。蘋果是目前中國較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分地區來看,農產品比較優勢表現為:

華北、東北、華東和華南地區的部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小麥生產具有比較優勢。最具比較優勢的是黑龍江省,其次為山東省,其后比較優勢度依次為河北、天津、河南、安徽,說明這些地區更適宜發展小麥生產。而西北、西南地區的小麥生產則明顯處于比較劣勢,這些地區小麥生產不具有競爭力,不適合發展小麥生產。

稻谷生產總體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稻谷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產量一直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種植面積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22%-30%。稻谷生產主要集中于華南雙季稻作區、華中雙季稻作區、西南高原單雙季稻作區、華北單季稻作區、東北早熟單季稻作區和西北干燥區單季稻作區等6個大區。大米生產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地區是整個東北地區及華南和西北部分地區,而華北地區大米生產不具有比較優勢。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稻谷和小麥,其生產主要分布在東北春播玉米區、黃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區、西南山地玉米區、南方丘陵玉米區、西北灌溉玉米區、青藏高原玉米區等6個主產區。東北地區玉米生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大豆生產主產區有比較優勢。大豆原產地在中國,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優質蛋白來源,全國各地均有大豆生產,但以東北和黃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為主。遼寧、吉林、黑龍江大豆生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黃淮地區大豆生產除河南、陜西和山東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外,其他省區均缺乏比較優勢;福建和云南則缺乏比較優勢。

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財政政策

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需順應農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以國內外兩個市場為導向,以區域比較優勢為基礎,依靠科技引進、研究和推廣,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著力改善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實現農業發展增長方式的根據轉變,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

傳統的財政農業投入政策主要圍繞農產品數量增加為主要內容,投入重點放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產上,對改善農產品質、農業科技、農產品市場建設、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農業收入支持體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夠,投入力度也不足。在農業發展新階段,中國政府需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并按照WTO農業協議,優化財政農業投入結構,逐漸壓縮競爭性項目的投入,擴大公益性、服務性項目的投入。

擴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規模,提高財政農業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

世界農業發展經驗證明,政府財政農業投入的規模對農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作用。農業是高度依賴土地、水、氣候等自然資源的產業,維系農業的穩定發展,首要條件是農業有良好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其內部環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較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廣泛應用的農業科技等;外部環境主要是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價格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農業稅收制度的完善等。創建良好的農業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重在政府的財政投入。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但力度仍顯不夠。在財政經濟明顯轉好的情況下,每年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占農業生產量總值的比重一直處于4%左右水平,這一比例即使在發展中國家也算是很低的;財政對農業投入占財政總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間,如果扣除具有廣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礎設施等投入,則這一比例更低,僅4%-5%之間,這種投入力度對于增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顯然是不夠的。WTO農業協議及中國與其他國家達成的雙邊協議不僅未限制政府加強對農業的投入力度,而且還為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支持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即不僅可以爭取沒有上限的“綠箱”政策,而且可以在農業生產總值的8.5%或某一個產品產值的8.5%以內對農業或某一特定農產品進行“黃箱”政策范圍內的支持。因此,國家在財政收入和支出不斷增加的同時,需重視對農業的投入,在未來5年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年均需達到5%以上,10年內需達到10%的水平(含“綠箱”投入);財政對農業投入額占財政支出總額的比例應逐年有所提高,近5年需達到10%以上的規模,10年內需達到15%以上的規模。

優化財政對農業投入結構,提高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效率

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結構集中反映出財政資金在農業支出中的分配構成,體現了政府對農業的投入重點和投入方向,是財政農業投入政策的組成部分。不斷優化財政農業投入結構是財政投入政策追求農業投入效率的主要路徑。

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未來幾年內,財政需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改善重點流域的水利設施。注重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支持農田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和維修保護,重點支持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支持小流域治理和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土地的整治,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注重對農業科技的研究、引進和推廣的投入。中國目前農業科技總體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落后較多,甚至不如一些發展中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2%,而發達國家一般為60%-80%,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制約了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農業科技研究、引進和推廣具有典型外溢性特征,屬于公共財政職能范圍。在中國財政農業投入結構中,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明顯不足。1950年-1962年13年間,以及1968年-1970年3年間,國家財政對農業科技基本上沒有投入,以至于根本就沒有列入到財政預算中。1950年-2000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科技研究、引進和推廣的支出為85.08億元,僅占這期間國家財政農業支出總額的0.78%,剔除未列入當年預算的年份16年,財政對農業科技年均投入僅2.43億元,這一比例比世界上最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數還要低?!掇r業法》規定國家對農業科技投資增長率要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但實際上,從《農業法》頒布實施至今,國家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一直維持在每年10億元以下,1997年以前還只在5.5億元以下,1985年-1995年每年僅2-3億元,根本就沒有增加,有些年份還有所減少;1998年開始才有所增加,但也只有9.14億元,1999年還有所減少,為9.13億元,2000年有所增加,為9.78億元。按照《農業法》規定,國家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增長每年應高于當年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但是,由于基數很低,即使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增長幅度高出經常性財政收入較多,其總額也很少。因此,根據中國現有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發展狀況及財政經濟實力,國家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首先應在總額上有大幅度增加,基數至少不低于30億元。在此基礎上,再根據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和財政用于農業支出增長幅度確定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就財政農業投入結構而言,目前需將財政對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的投入比例由現在占財政農業投入總額的0.8%左右提高到2%以上,適當減少對具有競爭性項目,如農業綜合開發方面的一些生產性投入。

按照公共財政要求和世貿組織農產品國內支持政策原則,逐步擴大對農業事業性投入的比重,壓縮對農業生產性投入的比重,注重對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農業病蟲疫情防治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投入。

注重財政資金的投入重點,加大對一些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的投入

稻谷、小麥、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的生產在東北具有比較優勢;水果、蔬菜、生豬的生產在華中、華北、華南均具有優勢,國家財政宜選擇在這些地區建立比較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集中財政資金進行投入。2001年由農業部在東北組織實施的“大豆振興工程計劃”已取得明顯的成效,值得推廣。

用好WTO農業規則,優化財政對農業的補貼政策

財政對農業補貼是世界各國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最主要手段。中國現有的農業國內支持(AMS)水平很低,1996年-2001年間的國內支持水平還是負值,平均為-79.36億元。這種支持水平固然說明了中國在加入WTO的談判以及加入WTO以后不需要承諾減讓農業國內支持,但是,如此低水平的農業國內支持,無論與國外相比,還是出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實際考慮,明顯不利于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因此,政府除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外,還需不斷優化財政補貼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的農業補貼機制。在補貼對象和補貼重點的選擇上,目前除重點補貼糧食生產者外,還需注重對農業保險業的補貼,支持建立農業災害保障機制,促進農業保險業的發展。

參考資料:

1.程國強,《WTO農業規則與中國農業發展》,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2.馬世青主編,《現代科技革命與中國農村發展》,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3.孫東升,《WTO與中國農產品貿易》,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