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網絡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模型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2 04:34:00

導語:基于網絡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模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網絡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模型研究論文

提要本文分析知識網絡的內涵,給出企業知識網絡的定義、特征和知識網絡的體系結構,探討基于知識網絡企業知識管理支持模型。

關鍵詞:知識網絡;知識管理;知識共享;知識獲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管理已成為知識經濟的中心問題。知識管理的出發點是把知識視為最重要的資源,將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識作為提高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知識管理不僅涉及組織范圍內的知識,還涉及組織外部以及與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密切相關的知識。在組織與其外部的其他組織、機構的聯系中,組織不僅可以獲取大量有用的知識,而且可以通過知識的共享與轉移來提高其創造價值的能力?;趯χR的需求以及知識管理的需要,每個組織均需與外界組織建立聯系,實現知識在不同組織間的共享,從而構成集知識創新、知識整合和知識共享等功能于一體的網絡結構體系,即知識網絡。

一、知識網絡的內涵

從國內外有關知識網絡的研究文獻看,“知識網絡”一詞具有多種含義。

(一)數字信息網絡。廣義上指Internet網絡,狹義上指依賴局域網或Internet網絡這一傳輸工具進行信息傳遞、存儲的有形網絡,通過多個終端互聯成為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的手段,包括企業信息網絡、圖書信息網絡等。其管理的對象是信息,注重內容管理,以IT網絡為手段,注重對已有知識的利用。

(二)知識網絡圖。又稱概念關系圖或認知地圖,是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諾瓦克和高溫在奧蘇伯爾的概念同化理論基礎之上首次提出的,是一種由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知識之間關系的結構表征,是一種表征、檢查、修正和進一步完善個體知識結構的認知工具結合形成的聯系。

(三)還有一種知識網絡,是指組織運作時,人們的知識和洞見的相互作用機制。其網絡性有兩方面:一方面知識本身因某種關聯(如因果關系、邏輯關系)而相互影響形成的網絡;另一方面知識載體之間的網絡關系,如以企業信息為主體聚集的廣義綜合知識網。

二、企業知識網絡的特征

知識網絡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人們能夠通過單一語義入口獲取和管理全球分布的知識,而無須知道知識的具體位置,非常便利知識的檢索。這是知識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全球分布的相關知識可以智能地聚合,并通過后臺推理與解釋機制提供按需的知識服務,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之一是知識提供者提供元知識,統一的資源管理模型將有助于實現知識服務的動態聚合,可以真正實現按個性需求提供知識,非常有利于創新的實現。這是知識管理的根本價值所在。

(三)人或虛擬角色能在一個單一語義空間映射、重構和抽象的基礎上共享知識和享用推理服務,其中的相互理解沒有任何障礙。知識網絡還會使知識共享更加普適,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其他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

三、企業知識網絡體系

知識在企業中的流動存在著一個由知識的獲取、生成、轉移、利用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種不同類型的知識通過不斷地學習、融合、整合,創造出新知識,為企業創造新價值。知識的流動是需要載體的,而這些以知識載體作為節點,相互之間可以進行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的體系就構成了知識網絡。

(一)企業知識網絡的層次結構。企業經過一定時間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一般會依據市場及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定的業務流程,企業的知識、資金、產品均在這些業務流程中流動,并最終為企業創造價值。在企業知識管理的大框架之下,企業把其所有流程視為知識,因而包括知識的創造、傳播、更新和應用等一切業務流程都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為了便于研究企業知識網絡這樣一個抽象概念,突出知識主體的作用,本文將企業知識網絡模型分為基于知識主體的個體、組織、產業集群三層模式結構。在個體知識網絡中,個體知識主體為基本結點,包括知識專家和知識需求者,前者即擁有某一特定領域知識的個人,也可能是具有專家地位的個人。例如,企業家知識屬于個體層次的知識范疇,也是最突出、層次最高的個體知識。后者是出于某種知識實踐的需要,知識個體會對相關欠缺知識產生需求,成為識需求者。在組織知識網絡中,網絡化合作關系聯結的組織和機構構成了網絡的基本結點,具體表現為供應商、競爭者、合作機構、政府部門、專業的技術機構、中介機構等與核心企業相關的企業和機構等。根據組織在網絡中所處的地位,可分為網絡核心組織和網絡從屬組織。網絡核心組織是積極引導知識共享活動的核心組織,所開展的各項知識管理活動貫穿整體組織知識網絡的運作過程。在全球化分工體系的背景下,產業集群必然成為全球價值鏈上的一環,為吸取先進的技術和資源,本地組織和組織之外的跨國公司和其他機構形成廣泛而復雜的網絡聯系,即組織知識網絡,其知識關聯類似于組織知識網絡。

(二)企業知識網絡流動分析。由于參與知識活動的主體有個體、團隊(部門)和組織,根據參與創新活動主體的不同,可以將知識流動分為3種類型:個體之間的知識流動、團隊之間的知識流動和組織之間的知識流動。其中,個體之間的知識流動和團隊之間的知識流動都屬于組織內部的知識流動或可成為內向型流動。組織之間的知識流動,包括處于平等地位的不同法人組織之間的知識流動和處于不平等地位的母子公司之間的知識流動或稱為外向型流動。

內向型流動和外向型流動特點不同,它們區別于以下主要方面:

1、參與主體不同。組織內部知識流動的參與者是組織內個人或團隊,團隊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2、沖突的解決方式不同。組織內部不同個體之間、不同團隊之間如果發生沖突,既可以相互協商解決,又可以由組織的管理者進行仲裁,并可以采用行政手段激勵知識共享的實現。組織之間如果發生沖突,除相互協商解決外,只有通過法律或仲裁來解決,無法采用行政手段來激勵知識共享的實現。

3、知識流動的難度不同。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在組織之間的流動難于知識在組織內部的流動,即外向型流動比內向型流動更加困難。知識流動的實質是促進知識資源的有效組合。創新是組織之間知識流動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知識流動實現了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只有能夠提供創新所需的新生產要素,并對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做出獨特貢獻的組織,才能參與知識流動。

四、知識網絡對企業知識管理過程的支持

知識網絡是企業開展知識活動的基本形態,而知識流動機制具體表現為兩種形態:單個網絡層次的知識學習機制和網絡層次間的知識轉化機制。企業知識管理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獲取知識、共享知識、應用知識和創新知識的循環過程。企業正是通過這個過程,不斷提升其知識存量和創新能力。

(一)支持知識共享過程。知識的有效共享是知識網絡系統的主要目的之征集與形成企業知識缺口的知識節點有關的知識,員工可以積極地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搜集和提交。此外,知識網絡系統準確地反映了人、存儲知識的物理介質與企業業務流程的關聯,使員工可以克服地域、時間的限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知識的共享。

(二)支持知識利用過程。知識利用主要是指利用知識獲取和知識共享所獲得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去解決問題的活動。知識網絡系統主要由檢索組件來完成對知識利用的支持。另外,分析組件和操作組件的相關功能也能提高知識利用的效率。知識網絡系統的檢索組件以企業的核心業務為依據組織檢索界面,通過企業的核心業務將企業中所有知識載體都關聯在一起,這種形式的知識網絡符合員工的工作習慣,員工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他們想要的且能夠幫助他們的知識,對企業業務的實現起到重要作用,也使知識能真正得到利用。公務員之家

(三)支持知識創新過程。知識網絡系統通過各功能組件實現對知識創新的支持。首先,論壇組件提供不受地域、時間和人數限制的廣泛的交流平臺,有效激發了員工就某一領域知識的思維碰撞;其次,利用分析組件抽取論壇日志數據中有價值的創意,整合成新的知識節點,有利于知識的創新。

五、結語

基于知識網絡的企業知識管理過程支持模型是在分析開展知識管理的企業知識鏈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知識管理社會化模型的具體應用,清楚地體現出企業實施知識管理平臺的轉變。企業在內部進行知識識別、獲取、共享和創新的基礎上,突破企業邊界。這樣,企業知識管理的內涵和范圍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要求企業必須圍繞這一平臺轉變的內在需要從組織結構、企業文化、知識管理基礎設施、人力資本結構、外部關系知識化水平等方面適應這個轉變,在某種程度上說企業需要圍繞這一平臺進行針對性的流程再造和機制設施完善。我們首先需要完成這樣管理思想的轉變,才談得上展開基于知識網絡的知識管理的規劃與實施,開展相關知識管理項目。

主要參考文獻:

[1]盛小平.基于知識網絡的知識管理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4.6.

[2]王君,管國紅,劉玲燕.基于知識網絡系統的企業知識管理過程支持模型[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9.1.

[3]趙蓉英.知識網絡研究(2)——知識網絡的概念、內涵和特征[J].情報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