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企業技術創新原動力評價系統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1 03:50:00
導語:淺析企業技術創新原動力評價系統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用“不創新就是等死”來形容創新的重要性。目前,在某種程度上,科技影響著一個企業的發展,甚至生死存亡!因此,找出企業技術創新成功的動力源,深入研究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外部動力要素,對于推動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具有現實的戰略意義。
一、文獻述評
技術創新動力又稱技術創新起源,它回答了技術創新的原因。德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用公式表示了社會行為的一般規律,即B=f(P,E)。其中.B為行為;P為主體變量;E為環境變量。由此可知任何行為的產生都是行為主體因素與外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現代行為科學指出,產生行為的直接原因是動機。而動機是受需要制約的,需要是產生動’機的基礎根源。動機產生的第二個因素是外界環境的刺激。動機在外界環境的激發下得到強化,驅動行為的產生,指導人們做出相應的行為選擇.使活動朝著特定的方向進行,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就是行為產生的一般機理[2]。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是推動企業創新的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內因和外因的耦和系統。其中內部力量是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因,外部力量是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條件,外部力量通過內部力量起作用。技術創新各動力要素的互動作用結果表現為一定的創新動力模式。對此,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各種理論觀點和解釋模型。到目前為止,這些模式可以分作兩大類型,一種是從外部因素來構造的系統解釋模式。另一種是主要從主體需要角度建立的動力測度模型。技術推動型創新機制是技術創新理論的奠基者熊彼特(schumpeterJ.A.)提出并倡導的.他認為,技術不管是在技術系統以外還是在一個壟斷競爭者的大型研究和發展實驗室中產生的,都是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主發動機。20世紀60年代以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羅伯茨(Roberts)教授通過對美國與英國企業的調查分析,得出成功技術創新的主要推動力是市場的需求。20世紀70-80年代,大量的技術創新研究結果表明,科學技術與市場之間存在著相互耦合的過程,它們在技術創新中共同起到動力的作用[4]。這就是技術創新的技術和市場聯動創新機制0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羅斯韋爾(Rothwell*R.1994)描述的“第五代”創新過程。這種過程被稱為網絡過程,從而這個創新動力機制被稱為系統集成網絡型創新機制。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有很多學者開始了對技術創新動力理論的研究。項保華對創新的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傅家驥進行了創新源方面的探討,劉景江、許慶瑞提出了政府從外部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途徑。綜觀我國學者關于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推動型動力機制研究,側重于從企業內部尋找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方法。另一類側重于外部市場的需求與競爭的壓力,迫使企業為了生存而創新自救。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些觀點反映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經濟狀況和歷史背景下研究者對技術創新動力問題的見解。但是針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現狀和我國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必要從內外兩個視角綜合審視企業的創新動力。
本文在上述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模型,對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建立了一個技術創新動力的指標體系。
二、理論模型
基于系統論的觀點,借鑒波特的基本價值鏈的建立思路,整合企業內部與外部的創新動力因素,本文構建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外部動力機制模型。
(一)企業內部創新動力分析
企業內部創新動力,是指存在于企業內部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內驅力的動力因素。它是創新動機和創新行為產生的基礎和根源,是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首要原因在于其創新內在要求不足。沒有創新要求,外界刺激就成為無的之矢。創新要求越強,創新動機也就越強,創新要求貫穿于創新活動的始終,發揮著永恒的動力作用。企業內部的各種主要的技術創新動力要素主要包括企業家精神、企業目標、企業文化、企業創新能力及對技術創新能力的預期。
1.企業家精神。具有創新意識與精神的企業家是企業組織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首要的內驅動力,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會從企業的長遠利益角度考慮,戰略性地組織和實施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中不容忽視的因素。
2.企業目標。企業目標對創新需求有著重要影響,當企業目標與創新的本質特性相耦合時,創新的需求最為強烈;當兩者不相容時,企業就很難產生創新需求。企業目標可以有多種選擇:產值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等。追求短期利潤的企業不能在短期內用足夠的時間和資金進行強度較大的工藝創新。在追求中長期利潤最大化的情況下,企業不同于一時的利潤得失,寧可犧牲部分短期利潤,增加資本積累,通過改進生產工藝來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推出新產品,從而在市場上確立自己的價格優勢、產品優勢和規模優勢,以獲得利潤的長期穩定增長。
3.企業文化。創新型企業文化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同時它也是持續推動和保障技術創新項目得以順利進行的因素之一。許慶瑞(2005)通過對海爾文化的研究,認為創新型文化不僅直接作用于企業的技術要素(如挖掘技術人員的創新思維等),更多、更大的作用反而是通過“全員”實施的管理思路,形成“文化場”,進而作用于企業各創新要素(戰略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技術創新),繼而再間接地作用于企業的技術要素。
4.企業創新能力。企業只有具備創新能力,其創新要求才具有可實現性。根據技術創新活動的要求,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新決策能力、創新技術能力、信息能力、資金能力四個方面。
5.技術創新能力與期望。追求技術創新收益最大化和對創新成功的預期是企業創新的重要的內驅動力。企業對創新成功的預期直接影響著創新投入和最終結果。如果企業認為,創新的預期收益大,創新成功的概率高,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就高;反之,就缺乏創新的動力。
(二)企業外部創新動力分析
企業外部創新動力,是指那些存在于企業外部并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產生較大影響或形成“動力場”的諸多因素。本文認為存在于企業外部的各種主要的技術創新動力要素包括:科技發展、市場需求、競爭壓力、政府政策等。
1.社會科技進步。科學技術一方面因其慣性而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不斷地在產業化和商業化之中尋找出路,這就有了科技推動的基礎創新??萍歼M步成了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因素和信息源泉。它會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并且形成技術創新的高潮,呈現“基礎研究一應用研究一開發研究一技術創新”的鏈式發展模式。
2.市場需求。企業進行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更多地占有市場份額,而占有市場份額的過程,也就是參與市場競爭和滿足廣大消費者廣義需求的過程。由于社會需求的出現,對科學技術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導致應用與開發研究,從而產生技術創新,去解決已存在的需求問題。
3.競爭壓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為自己的產品打開銷路,提高市場占有率。因此通過技術創新改進設備和生產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費用支出,降低產品成本,以獲得更好的效益。
4.政府政策導向。政府創造的宏觀環境是企業生存的基本環境,是技術創新的基本刺激與約束力量。如果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激勵和扶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則會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力,促成企業的技術創新。另外,技術創新在某些領域會出現失靈的狀況。例如高技術產業資本投資的規模和開發風險常常不是單個企業負擔得起的,需要政府的支持;一些自身很難發展,又面臨國際競爭的產業,如微電子、計算機等也需政府的支持;許多對產業或整個社會有重要意義的活動領域,如能源、交通等,同樣需要政府的扶持。
綜合上述分析,企業技術創新內外部動力機制結構具體如圖1所示:
三、企業技術創新動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構建的原則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評價指標眾多,各個指標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多層次的動態系統。為了能準確高效地利用現有數據,并且得到正確的評價結果,在構建指標體系時,本文遵循了科學性、全面性、導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指標的設計在比較準確地反映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原理的基礎上,盡可能選取具有共性的綜合性指標,同時力求數據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指標要易于獲取,另一方面將指標量化,以便于測量。在指標選擇時,充分參考借鑒國內外學者經過實證檢驗了的指標。
(二)評價指標選取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在總結企業技術創新內外部動力要素的基礎上,借鑒部分學者在進行技術創新內部與外部動力因素的評價指標,本文構建了由2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28個三級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l。
(三)數據的獲得、處理與分析
在對三級指標進行測量時,能夠得到數據的指標,可以直接收集數據。對不能取得客觀數據的指標,通過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七級或五級量表將指標量化,向企業及外部相關單位進行調查獲得。數據的處理,既可以運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主成份分析,通過分析各指標的因子載荷,找出影響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主要因素。也可以將企業技術創新內外部動力評價指標與企業績效或競爭力等指標聯系起來,建立結構方程模型.運用測量結構方程模型的AMOS或LISR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找出影響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主要因素,有針對性地改善這些要素,從而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達到提高企業績效或競爭力的目的。
綜上,本文通過對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外部動力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企業技術創新內外部動力機制模型,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了研究設計與數據處理方法。為我國政府和企業刺激、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測量方法。使政府和企業能夠更好地了解、評價和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技術創新與動力因素會呈現出動態、多元的趨勢,因此,本文提出的模型與評價指標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檢驗并修正。
注釋:
①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彭志華,譯.海南出版社,2000.
②陳春花.企業文化管理.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③劉光明.企業文化.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④金.S.卡梅隆,羅伯特.E.奎因.組織文化診斷與變革.謝曉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⑤傅家驥.技術創新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⑥許慶瑞,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⑦趙玉.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科技資訊.2006(22).
⑧孫冰,李柏洲.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綜合評價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5(6).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劉滿強.技術進步系統論[M].大連: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2]許簫迪,王子龍.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3(5).
[3]許慶瑞,主編.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歐庭高,曾華鋒,編著.企業文化與技術創新[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
[5]Rothwell-R.TowardstheFifth-generationInnovationProcess[J].Inten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4(11).
[6]項保華.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1994(1).
[7]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8]劉景江,許慶瑞.美英日韓政府技術創新推動作用的比較分析及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1(1).
[9]許慶瑞.海爾的創新型“文化場”[J].科研管理,2005(3).
[10]歐陽新年.企業技術創新動力與利益激勵機制[J].科學管理研究,2004(6).
- 上一篇:探究學校經營管理面臨的難題論文
- 下一篇:探究企業資本給予技術創新支持機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