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道管理與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
時間:2022-03-30 04:50:00
導語:小議中道管理與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道管理”是典型的中國管理藝術,是感悟思維的結果;管理的科學、藝術兩重性迫使我們反思“中道管理”的模糊之處。比較“中道管理”與“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的言說方式,發現邏輯思維的科學研究方法可以言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中國管理藝術。在本體性否定哲學的指導下,充分認識中西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才能創造中華氣質的管理科學。
關鍵詞:感悟;實證;研究證據;管理藝術;管理科學
《中道管理》研究了易經在管理上的應用,在詳細剖析人性及西方X理論、Y理論的基礎上,依據大學之道,提出管理的三向度,即“安人之道”、“經權之道”和“絮矩之道”,并用M理論來代表,認為中國式管理應以安人為目標,依經權而應變,用絮矩(將心比心)來促成彼此的和諧合作,實施真正適合中國人的中道管理。單向度地學習《中道管理》難以發現中國感悟思維在管理研究中的缺陷,筆者擬對比《一種新的管理范式——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來分析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和文化互補的重要性。
1從傳統感悟思維模式中突圍
《中道管理》提出“重點管理”,整個論述充滿了中國感悟思維氣息。這個結論沒有錯,但是判斷“誰是重點”的經驗和理論可能會錯,背后還有繼續追問的空間。該結論有儒家“點到即止”的特質,又有道家的隨意性和超脫性,暴露了中國感悟思維的局限。感悟只是體驗中的某一瞬間對宇宙本真的洞見和徹悟,感悟方法是中國古代治學最常用的方法。感悟,注重的是經驗的積累,強調的是個體的特殊感受和瞬間反應。
值得推崇的是中國感悟的結果往往直覺了事態的發展趨勢。感悟一詞,起于人的體驗,著落于人的生命智慧。人的感覺經驗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生物的刺激反應,就是因為人的感悟滲透著潛在的博弈;生命智慧不同于純粹的理性,始終與感性粘連,在感悟發生時,因感而悟和因悟而感很可能是一種雙向的辯證的運動,很難用因果分析講清,是一種高度的直覺,“理論的形成并不完全來自于我們的現實和經驗,我們沒有理所當然的事實作為前提,通過‘唯心’的思考仍可得出唯物的結論,而且這種結論往往還具有真理性。感悟其實是在進行模糊的“思想實驗”,“只可意會”是中國管理智慧的特色,也是局限。當代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能夠突破思維上“不可言傳”的千年禁區嗎?西方的實證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能夠為“說不清”的中道管理智慧開辟言說的路徑嗎?某一瞬間的“偶然性”中有什么“必然性”?“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理解成智慧,但也不排除某種思維的惰性。
《中道管理》沒有用現代學術的形態系統深入地闡釋“重點管理”這個法則;在文獻E23中,卻引用了國外的一個“重點管理”的研究證據:在“友好反饋”中,衛生保健系統執行主任,憑借偶然了解到的心理學知識:人決策時每次只能處理有限量的信息,開始對所轄20多個診所考核指標實施“重點管理”,從原先200多個指標中,選擇3類績效指標——質量、成本、滿意度。這3個方面都有一個總的測度。在下一個年度,通過使用更易理解的反饋形式,衛生系統的績效得到了廣泛改善,低績效單位進步顯著,“績效考核體系”在“實證研究”中不斷改進。把《中道管理》中“誰是重點”這個“感悟”到的答案,不是作為結論,而是作為研究的起點,使整個研究上升到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實證科學研究層面。實證研究之所以在國際上風行,被國內管理學界信奉,一個不易察覺的原因是它的“假設和命題”蘊含感悟智慧,而“實證之后”的“結論”比“感悟結果”更加精準。
“20世紀50年代以來,實證主義的思想一直在社會科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證主義認為現實世界是客觀的。由于客觀規律和事實的存在,使研究對象可以進行科學的測量,以此來解釋、預測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根據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科學研究大多是從實驗或問卷調查中得到數據,然后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研究結論。實證主義倡導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用于檢驗預先建立的研究假設或命題,如果所得到的數據與研究假設的預期一致,就認為假設是可以接受的;一旦發現了與假設判斷相反的結果,就有理由拒絕假設。換言之,實證主義思想強調的是理論的檢驗,而不是發展理論。在實證研究中出現的定性研究方法大多是為定量分析提供補充信息?!睂嵶C研究希望將研究納人清晰的、可觀測的、能重復進行的科學研究軌道,希望檢驗悟到的結果?!盎谘芯孔C據的管理”指出,中國管理智慧中的個人的直覺和洞察力,在“建立研究假設或命題”時,在“大膽假設判斷”方面是大有作為的;而實證研究對“直覺和洞察力”所得的結果,是能夠提供有效信息予以證實或證偽的。理論的進步,總是依靠試錯來進行的,試錯就是“有意識地、審慎地試圖發現錯誤以收尋證據駁倒該理論,包括訴諸于以他自己的才智設計的最嚴格的實驗檢驗。”也就是說“小心求證”時,實證研究行之有效,于是各有所長的中西思維方式在管理學研究中出現了一個榫頭——對接。
關于這個榫頭,吳冠中大師有一個比喻很貼切,他說:“藝術到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但是有一個問題:畢加索能欣賞齊白石,反過來就不行,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樂家能聽懂二胡,能在鋼琴上彈出二胡的聲音;我們的二胡演奏家卻聽不懂鋼琴,也搞不出鋼琴的聲音,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的視野窄?!边@句話啟示我們要站到更高的國際視野,將充滿感悟智慧的中國管理藝術與實證主義管理科學研究方法對接,才能把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旗幟插上世界管理學研究的山巔。只有半山腰上固步自封的人才無視他人的長處,也只有沒有文化信心的人才徹底依靠他人的長處。目前西方管理學研究的領先,正是因為他們“能聽懂二胡,能在鋼琴上彈出二胡的聲音”,而我們“卻聽不懂鋼琴,也搞不出鋼琴的聲音?!币簿褪钦f,實證研究方法暗含感悟智慧,而單純的“中國式”感悟卻難以進入實證的層面。
的確“因為我們的視野窄”。在管理中諸多問題恐怕不是一個籠統的“重點管理”能說清楚的,通過實證的科學研究,尋求合適的自變量,實現對應變量差異的解釋,有助于實現管理學研究的嚴謹性。比如個人收入水平無法完全解釋員工滿意度,而組織情境、氣氛、個人期望值和人格特征等外生變量,甚至誤差變異,都有可能影響滿意度,當我們把“邏輯思維的科學性與感悟”融合起來,通過實證研究,會得到一個比“憑印象”更科學的分配方案。又如,M理論指出“人是可以改變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這樣論斷對管理者而言,究竟有多大程度上的指導意義?尼采曾嘆息:“自來,精神如同道德一樣,成百次地實驗而成百次地迷誤。是的,人是一個實驗。唉,許多無知和錯誤化作了我們的軀體!”在這個背景下,管理的首要問題,可能不是僅僅提出“人是可以改變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而是要說清如何“改變”,如何發揮人的創造性,所謂民族復興,就是把壓抑、窒息的創造力重新煥發出來,從傳統感悟思維模式中突圍,認識現行研究方法、思維定勢、管理模式的局限。
“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受到美國實證研究嚴謹性的啟發,認識到中國現行管理研究粗放和照搬西方理論的危機,悟到傳統經驗和理論的可錯性,吸收當代美國學者研究成果,通過移植“溯因推理”和“雙環學習”概念,開發了一種將具體組織作為實驗對象的新管理范式。這種管理學研究方法,找到了中西思維方式在管理學研究中對接的榫頭,在感悟中“溯因推理”,在“雙環反饋”中檢驗其方案效果,并質疑方案賴以產生的因果關系。
中國管理學研究迫切需要這樣的“榫頭”。把管理問題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共性與個性有機結合。既關注一般性規律,也不忽視個性特點;既尋求普適性的管理方式,也照顧到具體情境。
郭重慶在各種會議上強調,管理學是個學以致用的科學,中國管理學界應該直面中國管理實踐,從照著講到接著講,到接著做,接著中國傳統文化講,接著西方管理科學講,接著中國近現代管理實踐講,既要重視理論升華,又要重視中國情境與實證研究?!敖又本托枰伴绢^”。有機對接,才能檢驗“悟到的東西”,推進研究結論。
2管理創新的本源:社會實踐
管理的創新,人們往往從制度改革、時代變遷來探討,恐怕這些因素只是管理創新的結果和外因,它們與創新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對基本觀念的重新理解,很有可能找到創新本源。觀念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視角,世界觀轉變是管理創新的指導思想。
“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礎:從個人層面看,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是研究者個人不斷進化的有效途徑,因為管理的決策對公司的命運有重大的影響,管理者的勝任力成為了關鍵性的并且常常是稀缺性的資源……這個進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觀察、認識管理問題的范式的轉變,世界觀的轉變和勝任力的提高?!边@里,提出管理者轉變世界觀的問題,也就是管理創新要有新的指導思想;勝任力是指參與社會實踐的深度、廣度和力度。
管理學離不開哲學導航,哲學提供的正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了世界觀的轉變,才會重新定位“我怎么管理?”“我怎么研究管理?”這樣源頭性的問題。“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的內涵就是一種觀察、認識與解決管理問題的新方式——既然經驗和理論有可錯性,就不得不在實踐中尋找新的因果關系和基于“該關系”的方案,把管理推向了無止境探索和創造的路上。世界觀決定著管理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質地,無形中左右著管理方法和管理研究的方法,新世界觀一定是因為它終結某種舊的觀念而熠熠生輝,“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正是擺脫了感悟思維對“經驗、理論”的過度依賴,才邁出了創新的步伐,其研究思路。
反饋1是一個驗證,或者說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試錯是科學的保姆,因為“根據片面的知識而采取的行動難免要犯錯誤,關鍵是盡可能迅速改善我們的知識,盡可能及早發現我們的錯誤,并消除它?!痹撃P偷膬烖c在于其有一個糾錯環節,即反饋學習的環節,因為“溯因推理”和“制定的方案”也具有“可錯性”,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雙環學習過程:由反饋1構成了一個單環的漸進性學習…根據績效調整方案,形成同一因果關系下的不同方案,但是,它并沒有質疑方案賴以產生的因果關系(a一6);由反饋2構成一個雙環的變革性學習,即根據績效的高低,它不僅僅反思制定的方案,而且質疑方案賴以產生的因果關系(a一6)的正確性,因而具有很強的自我糾錯能力。這個研究過程不僅是一個科學的探索實驗,而且也是一個將科學原理轉化成管理實踐的過程。在新的指導思想下,在社會實踐中,不僅實現管理研究的創新,而且實現了管理活動的創新。
“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以“友好反饋”為據,說明“問題b的確定、a—b關系的猜測、選擇以及具體解決方案的設計,都深深打上了管理者的主觀烙印,與管理者的經驗,特別是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其內在的“溯因推理”邏輯機制吻合了管理的實踐性、科學性、權變性特征,從而保障了管理的效果。“溯因”在中國感悟思維中是最模糊的,事實是在很多時候我們歸因的往往未必是真正的原因。通過反饋2的自我糾錯,“研究”把中國管理的朦朧感悟推進了理性思維的漩渦,是中國管理藝術向管理科學邁進的重要哲學臺階。凸顯了研究結論具有“可重復性”和“可驗證性”的“科學”特質。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感悟一實證的對接”將使管理學研究向更高階段邁進,更加精準,其概念模型
《中道管理》探討的是管理的藝術,而“管理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注定管理學具有藝術和科學2個維度。人本主義管理學研究范式正在興起,中國人文傳統在管理學研究中的地位正在提升,這為科學和藝術二維交融提供了時代契機。
中國感悟思維下的《中道管理》強調主觀感應,重想象,直觀對象,主要靠感性,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在感悟中注入了邏輯思維,強調客觀理性,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維為主。從個別中揭示一般,從個性中抽象出共性。分析對象,構造概念體系,對客觀規律的不斷揭示和描述,其哲學根源是遵循因果決定論,嚴謹而規范。
中華民族思維定勢決定了中國人與管理藝術性有天然的血緣。德魯克強調,管理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人文藝術——之所以稱其為“人文”,是因為它涉及知識、自我認知、智慧和領導藝術等基本要素,知識、智慧與藝術等與個人價值觀有關的來源離不開民族的人文傳統,因此制度、文化、社會結構等民族性格因素作為自變量或調節變量必須是中國管理理論建構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在中國管理情境中,更需要的可能不是我們擁有的,恰恰是我們缺乏的。管理科學的“中國性”不是指在中國應用西方的管理理論和定理,而是說這個管理理論和定理是中國人創造的;不是獨立選擇的,而是獨立創造的;它是被現代中國管理困境激發出的學術原創沖動,它體現著中國人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它開啟著中國人的管理世界,代表中國向世界輸出有中道管理特色的管理科學。
3“中道管理”有待繼續道說
“目前,中國管理研究相對滯后,研究基礎較為薄弱,特別是在研究方法的規范性和研究成果的原創性方面,與西方管理學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難以融人國際管理學界的主流?!?/p>
“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也指出,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在中國推行的最大困難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證據的匱乏,最流行的案例教學強調的是問題的解決,而忽視了研究證據;人們關注的是具體方案而不是何以至此的原理,缺乏理論挖掘的學術研究,只是現實量的累積,始終無法實現質的突破。
原理的匱乏是研究方法局限和研究成果的原創性不足導致的。中國傳統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是過分依賴感悟思維,遺忘了多元化的思維方法和多元化的理論范式,窒息了學術原創的活力。
中國管理學要擺正文化的客觀性與歷史繼承性的關系,不泥古、不媚外,必須刺激我們民族長期處于麻木狀態的一個重要穴位——以邏輯思維為主的科學研究意識,激發出學術原創的沖動。
中國管理學發展離不開中國情境,更離不開中國管理學研究者的人文情懷。
從孔子提倡的“思無邪”,到后來主張“發乎情、止乎禮”,“溫柔敦厚”的儒家傳統,無不統攝在“人”必須符合統治階級的道德規范這一鐵腕之下,統治者要求人們正直而溫和,寬厚而謹慎。幾千年的專制文明一方面使人文明了,另一方面為了鞏固集權統治也從某種程度上扼制了人的自我意識、自由精神、創造活力。溫和謹慎難免固步自封,專制下自由的強音愈來愈弱,因循守舊窒息了創造的火花。中國封建專制文化的陰影難以消除,“大一統”難以培養自由、創造的精神和獨立、自主的人格。愛因斯坦指出:“科學的發展,以及一般的創造性精神活動的發展,還需要另一種自由……這種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權威和社會偏見的束縛,也不受一般違背哲理的常規和習慣的束縛……社會也能做很多事來促進它實現,至少不該去干涉它的發展?!?/p>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管理學發展的真正動力是研究者的創造力的激活,“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閃現了這種學術創造力的火花,昭示著當代管理研究出現“中華氣質”的可能性。
形成當代管理研究“中華氣質”,第一要敢于質疑,任何創造都是建立在對一切既定文化成果質疑的基礎上的。問題意識是一個學科生存、發展的關鍵,是學術研究的生命和靈魂“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開篇就指出現行的2類管理依據經驗和理論都是有局限的,并著手創造一種新的管理依據。
第二要認清中西管理學“現成價值”局限?!爸械拦芾怼钡木窒奘歉形蛩季S的局限,是管理科學視野下管理藝術的局限;而實證研究擅長檢驗“假設或命題”,多強調的是理論的檢驗,而不是發展理論,理論的原創迫切需要在實證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感悟思維的優勢,進入下一輪“大膽設想和判斷”?!吨械拦芾怼返闹庇X和洞察力往往直接抵達了一個新的假設和命題,不可小覷??朔p重局限的方法既不是照搬西方管理理論,也不是因循守舊,而是“感悟一實證無縫對接”,“創造”普適性的現代管理理論。創造成就了我們民族輝煌的歷史,也只有創造才能奠定這個民族在世界管理學上的地位。
目前,中國管理學之所以難以產生“中國性”,原因多少在于管理研究者以自己所選擇、所認同的研究方法對待中國管理困境,始終在現成的管理思想中徘徊,以不同的“學術選擇”代替“創造”。這樣的管理學研究只是選擇性的學術,產生不了思想性的學術。
“在根本上,否定西方,或者否定東方,都屬于現實性的文化運動,不可能真正產生不同的事物,本體性的否定強調:只有對中西方既定思想同時采取批判的態度,其批判所依據的尺度和產生的成果,才能保證既區別于西方理論,又區別于中國傳統的理論,也區別于所謂的中西融合說……批判在邏輯上優先于創造。任何創造都是建立在對既定現實問題局限的發現、感知、體驗的基礎上?!睂χ形鞣郊榷ㄋ枷胪瑫r采取批判的態度,是中國管理研究形成中華氣質的關鍵。
“為了走向管理現代化的未來,需要的不是同中國文化傳統的徹底決裂,而是應該妥善地利用中國文化傳統,在中國傳統文化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管理現代化的大廈?!庇辛恕伴绢^”就可以打開中國管理藝術洞察管理科學的天眼,創造有中道特色的管理研究話語系統,“基于研究證據的管理”在感悟思維止步的地方,點亮理性之燈,展示了這種創造的可能性,闡述了這種創造的必要性,“中道管理”有待按照“感悟一實證對接的概念模型”繼續“道說”。
- 上一篇:深究建筑給排水中的節能設計
- 下一篇:探索信息化促進教務管制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