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價值取向
時間:2022-04-10 10:18:00
導語:小議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價值取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企業文化融合路徑價值取向
內容摘要:本文要厘清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因素,以此為起點來審核二者的融合路徑,并探尋企業文化的價值取向,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的企業文化現實需要。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一在于奠定企業文化發生的哲學依據,二在于指明企業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在邁向經濟文明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文化建構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是要實現企業文化的中國化。
企業文化的作用體現在“沒有強大的企業文化,沒有卓越的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和企業哲學信仰,再高明的管理戰略也無法成功”。而企業一旦形成某種優秀的精神文化,它就有一種超越物質技術的文化優勢,這種文化優勢營造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氛圍,將被管理者與員工融入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之中,不由自主地認同了某一種價值觀,從而使企業獲得人文與經濟的雙重效益,進而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積淀而成的,它是一個民族的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文化教育、人生觀、價值觀與現念、現代科技的化合結果。傳統文化之于企業文化的關系,一在于奠定了企業文化發生的哲學依據,二在于指明了企業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在邁向經濟文明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文化建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是要實現企業文化的中國化,為此,首先要厘清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因素,以此為起點來審核二者的融合路徑,探尋企業文化的價值取向,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體現先進文化的企業文化的現實需要。
影響:優勢與阻滯的交織
作為企業文化主體的企業員工,同時又是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的,在他們創辦或進入企業之前已經長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成長。廣大員工在進入企業以后,不僅會把自身所受的傳統文化影響帶到企業中來,而且由于其作為社會人的性質并未改變,他們將繼續承受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因此,要把企業管理好,絕不能忽視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綜觀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明顯表現為一種優勢與阻滯作用相互交織的特點,二者共同發生作用。
(一)優勢作用
愛國自強的民族精神。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宗法社會的基本結構,在“家國同構”思想影響下,追求國家獨立、維護國家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價值觀。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這一精神更是在中國人民爭取民主和自由的偉大斗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而且在斗爭中,中華兒女的意志和毅力還得到磨練,造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企業精神是對員工觀念意識的集合和凝聚,必然要把民族精神融會進來。中國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也將體現出實業報國、追求卓越的頑強精神。
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內涵豐富的人本思想,實際上也是一種以道德修養為旨趣的人本主義。“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道德人本主義的思想傳統,把道德實踐提到至高地位,對于人精神的開發,對于個體道德的建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用道德自覺抵制宗教強制,大大豐富了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F代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中國傳統文化“重人倫”的思想與現代企業文化“以人為本”的核心觀念的相同之處,使傳統文化為企業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這種重視人的作用的思想與企業文化的宗旨是吻合的,有利于企業各項工作中突出人的主體作用。
厚德載物的道德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倫理型文化,從孔子開始,歷代思想家都特別強調道德的教化作用,認為人人皆有羞恥之心,關鍵在于要用高尚的道德去教育、感化他們,以成就“君子”人格??鬃诱J為德治的效果要優于刑罰,即“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因此,他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主張“以德服人”的王道。“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道德教化作用的思想,有助于企業價值觀、道德觀的培養和建立,對企業良好風氣的形成及共同價值目標的確立有積極作用。它能夠使員工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引導或約束員工的行為”。
(二)阻滯作用
官本位思想的巨大慣性。中國長期封建專制統治使上下等級森嚴,再加上長期以來“尊尊卑卑”的說教,就使整個社會成員之間尊卑貴賤的界限格外分明?!肮佟钡恼Z言、行為成為引領社會文化的主力,于是,整個社會就形成了媚官、從官的心態。這種心態的巨大慣性并不因制度和物質層面的變革而能夠輕易消除。官本位思想在企業中表現為運作經營的家族化和管理體制的官僚化,籍此形成了極其鮮明的“領導人文化”,企業文化建設主要取決于企業領導的個人傾向,制約了企業民主精神和獨立人格的形成。
因循守舊傳統與創新精神的沖突。中國數千年農耕社會的主要特點在于其結構上的超級穩定性,在這樣的社會結構內,人們安于現狀、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囿于常規,這些恰恰是中國幾千年農業社會形成的詬病。反映在思想上,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閑散漫的生活方式,鄙視商業生產、重義輕利。這種思想極大的禁錮了現代企業創新意識的培育和追求效率的實現。
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跨越
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需要的是將舊的元素進行新的組合,產生新的意義關聯,讓企業行為成為一種文化體系并得到企業員工的心理認同。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路徑的形成,并不是簡單的嫁接,而是多維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有強烈的現實性、變易性”。優秀的企業文化總是在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統一的基礎上,吸收本國優秀的文化傳統,結合時代特點,顯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包涵著豐富的、具有規律性的管理思想,其精髓部分不僅可以與市場經濟相容,而且能夠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深厚基礎,更能使我們的企業顯示出突出的中國特色,即中國作風、中國氣派。
中國傳統文化的每一個元素都是有自己的歷史和發展過程的,這些元素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演變。企業文化之所以能顯示出新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它具有全新的物質基礎,還在于它繼承和吸收了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份并展現出了與時俱進的時代性特征?,F階段的企業文化必須將民族傳統文化的現實性充分體現,并與當前政治、經濟的狀況與要求相結合,必須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吸收精華與摒棄糟粕相結合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有辯證分析的態度。既要吸收其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也要批判和摒棄其糟粕,批判和摒棄是為了更好地吸收和改造。對傳統文化,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它進行改造,賦予新的時代精神,這樣既保留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和有益的成分,又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的新文化。
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愛國主義思想、自強不息的精神等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可以直接或間接用來為企業文化的建設服務的。與此同時,摒棄傳統文化糟粕以彌補傳統文化中缺失的基本價值和思想觀念的緊迫性日益顯得突出起來。我國傳統的等級制度、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和傳統的計劃經濟使企業缺乏服務意識;官本位傾向和論資排輩的思想影響了人才的成長;法治精神的缺乏和對言傳身教的重視給企業制度文化建設帶來難題;復雜的人際關系增加了組織的內耗;求穩怕亂的思想影響了企業創新精神、競爭意識的發揮;片面的群體觀念影響了個體才智的發揮;平均主義的分配模式淡化了企業的人才激勵機制。當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特別要強調法治精神,因為傳統文化中重“人治”輕“法治”的觀念根深蒂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依法治企”、“加強制度建設”,追求科學管理,這必然要求企業要從習慣的“人治”向現代的、科學的“法治”轉變。強調“法治”,并不是否認企業家和管理人員個人素質、管理能力和知識經驗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關鍵是處理好“人治”和“法治”、管理方法和管理藝術之間的關系,把二者有效結合起來。
(三)符合共性與追求個性的和諧
“企業對自身共性與個性的認識與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業能否長足發展的根本”。認清共性,對于企業來說,就是找準了立身發展的根本,而認清個性,就是找準了差異化發展的競爭之路?,F代企業文化,應當體現共同理想、集體主義精神、主人翁責任感以及服務奉獻精神、科學精神等,要弘揚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斗的精神,這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這是共性的東西。但由于企業行業不同,或同一行業所處地方環境不同、歷史傳統不同、員工素質不同、承擔的社會職能不同、規模大小以及追求的企業目標不同,進入市場的時間不一樣,因此企業文化也有不同。
目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一個突出問題是共性有余,個性不足?!扒髮?、奮斗、團結、創新、拼搏”等成為表現企業理念使用頻率最高的幾組詞語,存在口號式、公式化、雷同化現象。失去了企業精神的鮮明個性和特色,變成了所謂企業文化標準件的組合,不能反映不同行業的獨特傳統、獨特風格和獨特追求,給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企業文化體現生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于擁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個性的企業文化是很難凝聚職工并煥發職工斗志的。企業精神的概括和提煉要富有個性、特色和獨具的文化底蘊,在表達上要體現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突出個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獨具的文化魅力。
取向:強國與人文的關懷
一種文化必須給定一種文化精神,它的要義在于給一個生命過程、一個群體的運動提供一個主題、一個支撐點、一個范式和營養。對中國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建構中的運用,也只有探尋到其體現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才會煥發出薪火相傳的勃勃生機。從這個角度可以得出結論,企業文化建構的價值取向業已超越了其形式和經濟的意義,而成為企業成長的一種社會責任,已不僅僅是企業與市場的定位,更應該是企業在人心中的定位。
(一)富強中華的共同理想
道德意識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愛國、愛家、忠勇、信義等美德,是人們認識和評價事物的重要道德標準,五千年未間斷的中華文明更能使人感到一份親切,一份自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執著追求,更是現在全國各族人民及全世界炎黃子孫的共同理想,理應成為中國所有企業共同的奮斗目標。
(二)道德教化的承載功能
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現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企業文化中提煉并體現這些民族文化的精華,將對社會道德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養料,吸收傳統文化合理內核,把企業活動中所表現出的開拓創新的變革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和敬業樂群的團隊意識充分發揚光大。
(三)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是其基本格調。我們要充分發掘傳統文化人本主義的積極意義,把它吸收到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來。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我國企業歷來有著重視人的傳統,特別是新中國的企業充分依靠廣大員工,取得了可謂是“從無到有”的發展,在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只有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企業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趙曙明.中國企業集團文化建設與凝聚力研究[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2)
2.韓娜娜.傳統文化與企業創新[J].集團經濟研究,2005(1)
3.論語[M].哈爾濱出版社,2004
4.陳剛.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創新[J].理論月刊,2006(11)
5.王志峰,宋敏.略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管理意義[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6.張輝.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的融合[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
- 上一篇:小議中國銀行業在入世的沖擊下的對策
- 下一篇:剖析財務報表之現金流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