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內部資源與外部網絡績效

時間:2022-09-08 04:32:00

導語:略論內部資源與外部網絡績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論內部資源與外部網絡績效

摘要:文章從內部資源、能力和外部網絡的視角分析了企業研發能力與商業、研發能力與大學、內部資源與商業以及內部資源與大學的聯系對財務績效和創新績效的作用;通過建立理論模型及270份中國企業的調研數據,就內部資源、能力和外部網絡對創新的交互機制進行了探討,發現企業內部研發能力、非技術性冗余資源以及不同的外部網絡聯系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財務績效、創新績效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內部資源;外部網絡;創新績效;財務績效

1引言

長久以來,用一維觀點來審視創新受到更多的關注,在一定的技術環境或技術基礎上,存在多種能力類別,而非一種,這些能力可能具有互補性。在當今企業創新管理中,構建柔性的組織結構、流程和創新型文化以快速響應環境的變化,更利于創新成功。此外,創新本身也是一個交互過程,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在這種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根本在于知識創新,而時代對知識創新的基本要求是,在不斷深化各單門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力求各學科間的知識交互融合,在這一前提形成的創新成果具有領先性,而且不易被模仿,為企業爭得一定的競爭優勢。在近些年來的創新管理研究和實踐中,企業內部資源能力與外部網絡的并行協同也會對企業的創新活動成功有巨大推動作用。因此從更加全面的角度綜合分析各要素對創新的交互效應很有必要。

2文獻綜述及假設提出

2.1能力和商業聯系對企業績效交互作用

能力是企業知識積累的有效手段,同時選擇不同的知識就會形成不同的技術能力,從而產生不同的績效。此外,能力賦予企業在恰當的時間內對重要事件、機會和外部威脅做出有意識的反應以獲得或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所以,研發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業資源的利用、知識的積累,進而獲得更好的企業績效。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盡管能力提升形成眾多的研發成果,但是要將其商業化轉化為利潤,需要市場信息的配合。商業聯系作為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外部因素是因為它將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如此看來,企業的活動與市場活動是互補的,也就是說,能力與管理者商業聯系對促進企業績效水平來說具有互補性。因此,提出下面兩個假設:

假設la:能力與商業聯系的交互對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作用。

假設lb:能力與商業聯系的交互對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作用。

2.2能力和大學聯系對企業績效的交互作用

大學聯系(Universityties)是企業高層管理者與大學或科研機構的關系,是新科學知識的重要來源。中國的大學或科研機構是受到政府管控的,并且大部分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經費是由政府提供的,因此,與大學或科研機構合作就類似于和政府進行合作。Peng和Zhou(2005)也指出,企業與大學的管理者聯系不同于其商業聯系。通過與大學或科研機構的聯系,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科學技術信息,或通過購買以及合作研發等方式獲得更多的創新成果。

從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管理者通過大學聯系獲得的知識和技術能夠為企業提升其能力提供基礎和保障。而且,基于吸收能力的觀點,所融合的內外部知識越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越是能夠提升創新的可能性。因此,大學聯系這種信息途徑所提供的科學技術知識與企業本身能力所具備的知識交叉融合,能夠有效地形成具有創新性的知識組合,即大學聯系和企業的能力具有互補性,二者的交互能夠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

從促進企業財務績效提升角度來看,企業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的能力提升和建立大學聯系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且二者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投入,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二者的替代關系很明確。另外,由于有限資源的約束限制,在創新過程中將資金及其它資源都投入到活動中去,缺乏對市場信息和顧客需求的搜集和了解的投入,會導致盡管創新成果很成功,但是不能被市場所接受,最終導致企業大量的投入形成大量的成本,但是商業化的失敗時期無法回收其成本,而導致財務績效的下降。所以,提出以下兩個假設:

假設2a:能力與大學聯系的交互對財務績效有負向影響作用。

假設2b:能力與大學聯系的交互對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作用。

2.3資源冗余和商業聯系對企業績效的交互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冗余資源不論是對創新還是對績效都具有或促進或抑制的作用。持“促進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冗余資源帶來了管理控制的寬松,使組織能夠從容試驗新戰略,從事創新性項目,能夠緩沖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使企業更好地適應復雜的競爭局勢,從而增進績效,Tan和Peng(2003)也認為組織中的冗余資源對企業的創新活動和提升績效有積極作用。持“妨礙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冗余資源對創新或者績效具有消極作用,可能會減少對創新和試驗的投入,或者會使管理者并不總是按照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宗旨行事,鼓勵其自我服務的管理行為,從而傷害到組織績效。近來,也有研究表明,冗余資源對創新或者績效的影響并非是簡單的促進或抑制作用,它們之間存在線性關系,表明太少或太多的冗余資源對企業創新或者績效提高都是不利的。本研究傾向于資源冗余對企業的財務績效有促進作用的觀點。

企業的創新績效提升,根本動力在于企業的技術性研發能力。能力是企業知識積累的有效手段。知識是企業進行創新活動,保持競爭優勢的根本動力之源,而能力是知識的甄別、獲取、整合的根本。正如Raymond和St-Pierre(2010)指出的,是企業創新的決定性要素。為了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生產率、降低生產制造成本或者對顧客及其他商業伙伴的活動做出及時反應,企業必須進行產品或服務的研發活動,采用一些高級生產技術(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ies,AMT),這些高級生產技術的獲取會受到企業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業的能力。對于企業的創新績效來說,沒有能力的提升,只注重資源冗余積累和市場信息方面的大量投入,盡管也許能夠發現新的市場需求,但是由于企業自身研發能力不足,獲得再多的資源和市場信息都無法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所以,在不注重活動的情況下,盡管資源冗余和商業聯系并重,有足夠的資源和對市場的把握,但是對企業的創新績效促進作用反而會降低。據此,提出以下兩個假設:

假設3a:資源冗余與商業聯系的交互對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作用。

假設3b:資源冗余與商業聯系的交互對創新績效有負向影響作用。

2.4資源冗余和大學聯系對企業績效的交互作用

組織冗余所關注的對象大多是組織內的有形冗余資源,如資金、生產設備等等,其實組織冗余資源還包括一些更加重要的無形資源,如知識資源、關系資源等等。這些無形的資源冗余能夠為企業提供將有形冗余資源和新的產品或服務商業化的有效途徑、信息能力、市場動態及市場機會,能夠為企業提供額外的資源能力以及及時的市場信息,為企業應對突發狀況和把握市場機遇提供保障。

如前文所述,大學聯系可以說是企業的“外部研發機構”,這種聯系的建立能夠使企業建立優于競爭對手的研發能力。

可見,企業追求開發冗余資源及與建立大學聯系的雙重策略,能夠為其提供能力的提升,市場信息的發掘以及創新和生產所需資源的供給,可以認為企業與大學聯系、冗余資源的開發對其績效的提升具有互補性。所以,大學聯系與資源冗余開發并重匹配能夠促進企業創新活動的成功。大學聯系與資源冗余的協同并重能夠有效促進企業財務績效的提升。企業的無形冗余資源能夠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有形冗余資源則為創新提供資金和資產設備等實物支持,使企業有充分的條件將創新成果推向市場,對市場信息的準確把握加上活動的成果,形成了企業創新產品或服務的商業化成功,有效提高財務績效。根據以上分析,得出以下兩個假設:

假設4a:資源冗余與大學聯系的交互對財務績效有正向影響作用。

假設4b:資源冗余與大學聯系的交互對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如圖l所示。

3研究方法

3.1樣本描述

本研究樣本主要來自廣東、陜西、河南、江蘇、貴州、山東、甘肅、天津、遼寧等地經濟技術開發區或高新區內的企業。調研方式主要包括郵寄問卷和面訪的方式,累計總共發放問卷600份,有效問卷270份。此次問卷的分布囊括了國企、私企、中外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私人控股企業中的大、中、小各種企業,從所調查企業所屬行業看來,多數企業屬于高創新性企業,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3.2變量測量

3.2.1能力

能力變量的度量基于Guan和Ma(2003)[0]以

及Beblerbasetal(2004)對對企業能力對企業績效的研究,選取以下三個指標對能力進行度量:(a)先進的設計方法;(b)研發部門與市場營銷部門的溝通聯系;(c)過去三年公司用于研發人員和設備上的支出。

3.2.2資源冗余

根據Nohria和Gulati(1996)的研究,本研究中用以下題項來測量資源冗余:(a)我們的盈利余額足夠滿足企業開發市場的費用需要;(b)我們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去應對突發性的投資需求;(c)我們很容易獲得貸款。

3.2.3管理者聯系

在測量管理者聯系時,考慮到中國背景下的產學研結合的思路,以Peng和Luo(2000)[12]的研究為基礎,設計題項來測量管理者聯系,使題項測量的管理者聯系不僅包括商業聯系和政府聯系,并且還有企業與大學和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通過如下幾個問題收集有關商業聯系和大學聯系的數據:我們的高層管理者與以下對象具有緊密聯系:(a)顧客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b)供應商的高層管理者;(c)競爭對手的高層管理者;(d)大學;(e)研究機構。

3.2.4財務績效

Peng和Luo(2000)、Tan和Peng(2003)以及Greenley和Oktemgil(1998)‘131對企業財務績效的描述,采用以下四個題項對其進行測量:(a)總銷售增長額;(b)投資回報;(c)凈利潤;(d)資產回報。

3.2.5創新績效

根據Hagedoorn和Cloodt(2003)[14]對創新績效的研究,對創新績效進行測量:(a)我們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產品;(b)我們發展了現在沒有的新知識;(c)我們所發展的新技術與公司現有的不同;(d)我們所發展的新技術與目前市場現有的不同。

3.2.6控制變量

本研究依據Luo(2007)[15]的研究結論,將企業規模、地理位置和行業發展階段作為控制變量。

4研究結果

4.1信效度檢驗、相關分析

資源冗余、商業聯系、大學聯系、財務績效和創新績效的Cronbach´salpha系數均大于0.7,而能力的Cronbach´salpha值為0.685,接近0.7,說明數據具有較好的信度。各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小于0.6,表明變量數據多重共線性較低,適合進行回歸分析,見表1。

4.2假設檢驗

本研究采用分步回歸的方法檢驗交互效應。

4.2,1能力與商業聯系的交互對企業績效的作用

見表2,在模型3中,能力和商業聯系得到的乘積項與財務績效之間顯著正相關,表明了能力和商業聯系的交互協同對企業財務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la得到了統計支持。同時,在模型6中,能力和商業聯系的乘積與創新績效之間也顯著正相關,說明企業中能力和商業聯系的協同并重對創新績效也有正向促進作用,假設lb通過了統計驗證。

4.2.2能力與大學聯系的交互對企業績效的作用

見表3,從模型2的分析結果發現,大學聯系于財務績效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直接關系,但模型3結果顯示二者的交互項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盡管顯著水平不高。所以,假設2a通過驗證。從模型6的分析結果看到,能力和大學聯系的交互項與創新績效之間有顯著的正向相關性,說明能力與大學聯系之間的交互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假設2b通過驗證。

4.2.3資源冗余與商業聯系的交互對企業績效的作用

從表4的模型3中所分析得結果發現,交互項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盡管顯著水平不高,說明企業資源冗余與商業聯系交互協同對企業財務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3a得到支持。

在加入乘積項的模型6中,分析結果顯示資源冗余與商業聯系的交互項與創新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假設3b沒有通過統計驗證。

4.2.4資源冗余與大學聯系的交互對企業績效的作用

表5是檢驗資源冗余和大學聯系及其交互項對財務績效和創新績效影響作用的最優尺度回歸分析結果。從分析結果可知,交互項與財務績效之間具有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說明資源冗余與大學聯系之間具有替代性,二者的交互并重會阻礙企業財務績效的提升,假設4a沒有通過統計驗證。模型6證明交互項與創新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盡管顯著水平不高,假設4b通過驗證。

5討論與應用

本研究不同于以往從單方面因素考慮企業創新機理的研究,而是從要素交互作用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企業內外部因素對創新的影響,分析了不同的創新要素組合對不同創新績效的影響。企業的績效有多個維度,包括財務績效、創新績效等等。而在管理實踐中,由于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管理者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而偏重不同的要素組合,進而導致不同的企業績效。

研究表明,企業內部研發能力、非技術性冗余資源以及不同的外部網絡聯系之間的不同組合,能夠對不同類型的績效產生不同的影響作用。首先,企業對內部能力開發和建立緊密的管理者商業聯系并重,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財務績效和創新績效的提升。第二,企業在開發自身能力的同時,重視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專門從事研發活動的組織之間聯系的建立,對其創新績效的提升有顯著作用;但是,只重視技術和產品研發等創新活動,忽視市場信息的獲取,會阻礙企業財務績效水平的提高。第三,對于企業財務績效來說,企業中非技術型冗余資源的積累與提供市場信息的商業網絡聯系的建立具有互補作用,二者的交互協同能夠相互促進,提升財務績效。第四,企業非技術性資源冗余與大學聯系具有互補性,二者的交互對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從實踐角度來看,企業為了獲取不同的績效——財務績效或是創新績效——可以采用不同的內外部能力組合方式,進行資源重組和配置,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對企業的能力和資源要素培養活動起到了導向作用。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關于資源冗余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們對這一影響關系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包括Tan和Peng(2003)的促進觀點、Denis和Sarin(1999)的阻礙觀點以及Nohria和Gulati(1997)的倒“U”型關系觀點,這些爭議推動了資源冗余的研究進程。本研究假設支持“促進論”的觀點,但是統計分析的結果卻符合“阻礙論”的觀點。所以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應基于已有調研樣本和數據對這一關系進行分析,而其他研究者也可以選擇不同的樣本進行驗證以期得到更有意義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