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管理弊端及革新決策
時間:2022-11-16 11:25:00
導語:國有企業管理弊端及革新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現存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由于計劃管理體制延續了幾十年,近30年來,很難一下子從傳統管理模式中成功轉型。大部分國企存在有長期性痼疾,主要表現為資源粗放、市場被動、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正面臨著生存的尷尬局面,嚴重束縛企業的發展后勁。
因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搞活國企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生命力已成為政府管理、社會關注以及專家研究的一個焦點領域。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促進企業管理創新,支持企業提高裝備水平、優化生產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著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自加入WTO后,我國全面提高了對外開放水平,國外企業獲得的優惠待遇與國企之間的差距縮小很多,主要差異集中在各自內部管理上。在此形勢下,創新對國企管理有著動力推進作用。
1創新理論綜述
創新理論起源于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他在《經濟發展理論》等著作中提出“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中,并不斷加以完善,從而形成了創新理論體系雛形。20世紀80年代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研究日本經濟時,發現日本在技術落后的情況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輔以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在短短幾十年里使日本成為工業化大國。丹麥學者本特阿克•倫德瓦爾通過考察技術創新的廠商與用戶之間的關系來研究國家創新系統中技術創新制度結構的各組成部分。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國家競爭力鉆石模型,認為國家競爭力反映在企業創新能力基礎上,政府應該為國內企業創造一個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彼得•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著作中強調目前的經濟已由“管理的經濟”轉變為“創新的經濟”,并認為企業家必須學會進行系統地創新。
國內有些學者認為創新主要指企業的自主創新,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和突破產業技術,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能力,系統地推進創新的后續環節,從而達到技術創新的商品化和產業化,進而實現技術創新帶來商業利潤和價值的活動;有的學者認為自主創新是以企業為核心,各創新主體出于競爭的需要主動開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持續的創新活動獲得核心競爭力的行為和過程。
2現狀分析及創新對策
作者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和實體調研,概括出國企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弊端,并結合理論研究成果,提出初步的創新思路和一些探討性對策建議。
2.1思想觀念創新
國企深受管理者思想觀念的外在影響,從而影響企業的組織結構、戰略決策等重大行為。21世紀初期,不少國企高層受傳統體制束縛,思想比較固守,偏于官僚作風和形式主義,不熟悉國內外市場,不了解資本運作,不善于內部管理,更談不上具有現代企業管理的思想與方法,無法適應市場化體制和競爭的要求。員工思想也囿于傳統觀念,害怕變化導致“鐵飯碗”不保,寧愿固步自封,安于現狀。
國企的改革、創新能否成功,關鍵是管理者、員工能否在思想上接受變化帶來的任何風險結果。首先,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拓寬視野與思路,堅持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手段,實現社會、顧客、企業、員工、環境的共贏,開創企業改革發展的良好局面。其次,員工要認識管理的重要性,提出管理新思路,主動吸收新知識,提高整體管理能力。最后,企業上下思想要保持一致,確保改革有思想驅動力,可以通過職代會、工會等各種民主方式,讓所有員工廣泛參與到管理的各個環節,培養責任感、使命感和迫切感。
2.2組織結構創新
大多國企仍保留傳統的組織形式,機構繁多,呈現“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社會現象,除了生產機構、行政機構外,還有與生產無關的輔助機構,人員配備數目龐大,編制不明,一崗多員。一般都是以行政為主的直線組織,等級層次多,部門職能重疊,推諉扯皮、“踢皮球”的現象屢見不鮮。組織結構的臃腫混亂,導致企業中心工作不能有序開展。
國企應遵循國家所有、政企分開、分級管理、分工監督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與自身產品或服務結構的特點,科學合理規劃,調整傳統組織機構,重新劃分職能,嚴格責任制度。一是剝離輔助產業使其職能社會化和政府化。二是設計符合實際的直線式、職能式、矩陣式相結合的組織結構,精簡行政服務等非生產主體,達到少而精,扁而平的效果,構架出滿足中心工作的組織結構。三是分析崗位需求,以崗定人,編制崗位職責,明確具體職責到個人。最后,制定符合內部工作流程優化有序的部門協作機制,形成適應市場環境快速變化的生產經營響應機制,打造辦事高效的團隊。機構創新為企業管理打下堅實的組織保證。
2.3基礎管理創新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企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基礎管理也日益復雜化。但目前,國企的基礎管理存在有缺陷,主要有:規章制度與現代企業制度匹配度不高,執行流于形式;員工責任心不強,容易形成“小團體”,部門協作效率低;信息管理基本停留在收集環節上;現場管理比較混亂,人、機、料、法、環等缺少統一的管理標準;技術成果市場化響應速度慢,產品附加值缺少競爭性;質量管理薄弱,意識不強。基礎管理的不足,導致企業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影響市場占有率和整體經濟效益。
加強基礎管理是國企面臨的重大問題。首先,管理者帶頭重視基礎管理,親自督促檢查各部門、員工切實抓好管理工作的具體落實,認真查找問題,制定措施整改。第二,規范工作流程,夯實基礎管理平臺。從部門職責和崗位權限入手,更新和完善與企業相統一的技術、管理、工作等標準體系。第三,加強質量管理隊伍建設,建立符合第三方審核的質量管理體系,提高職工質量意識。第四,加強現場管理,以精細管理為標準,做到定置有序、標識清晰、物流通暢、設備完好、信息正確、生產均衡的安全文明生產局面。第五,合理實施信息化建設,健全信息管理體系和內部信息反饋系統,提高信息交互性、實用性,為管理者科學決策和及時應變提供可靠依據。第六,健全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強化審計監察部門職能,有效規避經營、法律風險??傊芾碇贫葘幦蔽銥E,要狠抓基礎管理的執行力,不落實就不會取得實效。
2.4薪酬考核創新
目前,大多國企清楚認識到自身薪酬考核存在的弊端:(1)分配制度嚴重受到傳統體制等因素約束,缺乏市場適應性、靈活性、激勵性。工資分配沿襲傳統的崗位等級制度,與職務等級掛鉤,而與工作業績、崗位職責不相關。“平均主義”等現象導致某些員工承受的責任風險與收益不均等,不利于他們發揮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2)績效考核流于形式,考核指標多定性、少量化,缺少人性化激勵因素,考評不嚴格、不科學。考評者往往主觀臆斷被考評者的業績,真實性不足。
針對上述問題,國企要做到:一是圍繞中心工作,統籌兼顧,以公平、公正為原則,建立分配合理、激勵有效的工資結構,增強員工凝聚力。二是狠抓績效考核機制,制定和完善的部門考核標準與員工績效考核辦法。首先,重點抓好管理人員與部門目標責任制考核,實行獎金額與部門業績掛鉤;其次,抓好各崗位人員的經濟責任制考核,綜合均衡管理、技術、銷售、工人等不同崗位的工作性質,參照市場,確定合理的薪酬和上升幅度,利用分配機制改革拉開重點崗位和核心人才與其他崗位、人才的薪酬差距。確保層層有考核、人人有考核,起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作用,形成個人績效與收益、升遷、獎金等相互制衡的聯動機制,激發員工的奮斗精神,增強企業活力。
2.5人才管理創新
在市場競爭環境下,不少國企的人才隊伍在素質、數量、培養、使用上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有:(1)人才隊伍比較薄弱。由于體制、待遇等原因,人才呈現“畸形”發展,二線冗余人員多,但又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的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2)人才引進困難。由于經濟效益不佳、待遇相對偏低或者地處偏遠地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容易因為“水土不服”或者缺少有效的培養與激勵機制,引進后又迅速流失,導致人才稀缺。(3)缺少對人才引進、使用、培養的戰略規劃,致使人才難以被發現培養,后備人才素質不高、數量不足。
針對人才工作被動局面,國企要積極實施人才興企戰略,以人為本,創新思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戰略規劃,落實人才建設的具體措施,培養和造就結構合理、布局優化、素質優良的人才梯度隊伍。二是在育人和留人上下功夫。首先是育人,根據崗位需求為員工提供培訓或繼續深造機會;其次是留人,確保引進一批,留住一批,用好一批,預防人才流失。針對人才結構特點,做好職工職業生涯規劃,將個人前途與企業發展融為一體。三是做好人才內部流動。人才培養要考慮崗位特點,控制在相關聯的崗位間流動。加強分類指導,保持各類人才比例均衡發展。四是打造實現個人價值的平臺。通過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等方式,充分挖掘人才潛能,開創“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干活、人人干好活”的良好局面。
2.6企業文化建設創新
隨著知識全球化,市場競爭已從產品、服務上升到企業文化品牌方面。從目前國企推行企業文化建設現狀看,還有很多誤區,突出有:企業文化表象化,缺乏對企業文化建設全面深入了解,片面地把企業文化等同于文體活動,理解比較膚淺;缺乏創新性和獨特性,范圍狹窄,內容陳舊,生搬硬套企業精神、愿景等,毫無特色;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視企業文化為時尚,盲目跟風,與管理工作脫節,以為導入CIS或VIS就一蹴而就,缺少持之以恒的系統性。
借鑒國內外成功企業的發展經驗,文化力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國企要培育創新優秀的企業文化,以人本文化為核心,以誠信文化為根本,全員參與,催生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和員工雙贏。一是精心策劃,利用多種媒介廣泛宣傳企業形象,征求多方意見,錘煉文化元素,努力營造學習型企業的文化氛圍。二是領導重視,突出企業文化地位。緊密結合自身行業特點和戰略需要,深入調研,按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思路,認真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融會貫通,形成新時期企業的核心理念。三是突出核心,強化員工誠信意識,打造“誠信”品牌,營造企業向社會講誠信的氛圍。四是不斷創新,追求卓越,追求綜合效益的持續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實現企業與社會、環境和諧發展。
3結語
通過對以上幾個方面闡述,提出了創新管理才是國企最好的改革方式,以創新創造企業綜合效益。國企管理者要打破傳統的制度約束和舊有的固定思維模式,從全球性競爭環境和國內外市場行情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積極創新,找出管理的好經驗好做法,培養創新型團隊,將管理的各專項工作做精、做細、做專,實現企業旺盛的生命力。希望本文為國企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 上一篇:公路收費員廉潔從業匯報材料
- 下一篇:鄉長履職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