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企業管理的挑戰與戰略

時間:2022-12-11 03:43:00

導語:解析企業管理的挑戰與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析企業管理的挑戰與戰略

一、如何應對動態的環境

為應對動態的環境,有較好管理基礎的企業可以采用戰略性的工作分析方法。戰略性的工作分析把企業戰略、環境因素、工作的未來發展趨勢納入工作分析中,使工作分析在滿足企業現階段發展的同時兼顧未來發展的需要。在操作層面,戰略性的工作分析提倡擴大信息來源,參與人員除了企業內部員工外,還包括企業戰略規劃者、所在行業的管理專家、技術專家等。信息來源的擴大使工作分析結果具有未來發展和實踐應用導向,應用周期增長。

對于管理基礎薄弱的企業,應結合企業特點和工作特性選擇適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注重對工作分析進行動態管理。在動態的環境下,工作分析的結果:工作描述和職位說明書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標準,企業內外部不確定因素會促使企業進行相應的變革活動,但企業的變革活動與動態環境相比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要求企業應對工作分析進行動態管理,形成定期審核制度,及時發現問題并修正。

二、團隊工作取向的增強

團隊以其靈活、高效和問題解決的特定屬性被廣泛應用于解決企業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快速提升企業績效的同時,團隊中的成員通過自身能力的開發和團隊建設的學習拓展自身能力,實現個體的迅速成長。但團隊這種工作形式是對企業現狀的打破,成員間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根據任務需要而隨機變動,團隊這種動態的工作方式對工作分析提出了挑戰。

角色分析技術能充分把握團隊成員職責靜態性和任務動態性之間的關系,特別適用于團隊工作分析。角色分析技術是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來明確成員在組織中的角色職責以及他人對該角色的期望,在成員參與的基礎上確定角色職責的技術。運用角色分析技術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角色陳述,成員對自身角色進行定位,陳述該角色的工作職責,同時說出對其他成員工作角色的期望。其次,角色討論,成員對自身及團隊中其他成員的角色職責發表意見和建議,對工作職責中的不一致之處進行充分討論,分歧較大時可以引入團隊外的第三方進行調解。最后,角色固化,總結討論結果,以書面的形式界定團隊中每個成員的職責。

角色討論是角色分析技術的關鍵,由于討論結果關系到工作職責的界定問題,成員會充分考慮哪些職責是自身必須承擔的,哪些職責是屬于與自身工作有關聯的同事,處于角色邊界處模糊的職責問題會得到充分的討論,避免了在工作中出現相互推諉和搭便車現象。

三、如何對知識型員工進行工作分析

知識型員工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工作創造性和自主性高,工作彈性大,工作過程不易監督和控制,工作結果不易直接衡量和評價。傳統的工作分析用具體的工作結果和所要完成的任務來描述工作,關注工作實質性特征,但知識型員工工作實質性特征不明顯,這些工作導向性的工作分析方法對知識型員工群體不適用。

工作分析發展的新趨勢:將勝任特征與工作分析結合,可應用于知識型員工的工作分析中。勝任特征是區別績效優異者和績效平平者的個體特征,將勝任特征納入工作分析中,把工作分析的重點放在工作承擔者本身,從工作承擔者在工作中體現的能力、個體特質來描述工作,不局限于具體的工作任務和工作結果,能很好地分析知識型員工的工作特點。

將勝任特征與工作分析結合的工作分析方法關注個體的勝任特質,而不是工作結果,但個體勝任特質并不一定帶來高績效。個體勝任特質和績效之間存在一個動力機制,對于知識型員工來說,需要企業構建心理契約來彌補工作分析的不足。知識型員工有較高的流失率,構建心理契約對于提高知識型員工的忠誠度、降低流失率有積極意義。另外,心理契約能引導員工職務外的自發行為,使企業獲得額外收益。

四、不容忽視的工作環境因素

現階段企業對工作的物理環境測定缺乏足夠的重視,造成勞動安全事故頻發和職業病危害加重。缺乏對員工工作心理環境的關注,也會對企業和員工造成的巨大的損失,例如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帶來的企業形象危機。我國法制建設的逐步健全、勞動者維權意識的提高以及人才競爭的加劇都要求企業重視工作環境因素。

對于存在安全隱患的工作環境,企業應對策略如下:首先高層領導應把勞動安全意識納入工作分析中,重視勞動者利益的保護。缺乏對勞動者基本的安全利益保護是企業的短視行為,安全隱患的爆發危害勞動者利益的同時,企業會受到法律、政府、社會輿論的多重壓力,企業形象和未來發展堪憂。其次,參照相關標準,科學測定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對安全隱患做出客觀的評價。再次,根據安全隱患評價等級,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做好勞動安全和勞動保護工作。

工作分析中忽視對心理環境的測定并不意味著心理環境不重要,而是因為相對抽象,不易描述。舒適的工作條件、支持性和友好的工作環境對員工績效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建立企業內部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組織“軟實力”。在企業實踐中,人文關懷理念可以優化員工工作的心理環境,例如促進員工溝通、倡導合作、友好競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