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配置效率

時間:2022-05-18 10:32:35

導語: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配置效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配置效率

摘要:基于重疊代際模型,結合干中學理論引入全要素生產率在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配置效率的作用,推導出配置效率對于民營企業創新的影響。結果顯示,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如果配置效率大于生產率提升效率,民營企業本身的財富會受到損失,企業創新的動力也會減弱。只有一個足夠大的超過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間配置率的生產率差異才是引發企業創新實現經濟轉型的必要條件,這也意味著在企業進行創新提高生產率之后的配套專利保護措施對于激發社會創新潛力至關重要。

關鍵詞:配置效率民營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一、引言

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推動產業創新。技術進步的一種可能來源于研發部門的研究開發,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在不斷試錯中摸索出經驗規律,進而對技術進行修正改良。在這種情形下,技術變革是生產過程的副產品,無意為之,但行之有效,這也就是干中學的理論。本文基于重疊代際模型,結合干中學理論引入全要素生產率在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間配置效率的作用,推導出配置效率對于民營企業創新的影響。結果顯示,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如果配置效率大于生產率提升效率,那么民營企業本身的財富會受到損失,企業創新的動力也會減弱,只有一個足夠大的超過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間配置率的生產率差異才是引發企業創新實現經濟轉型的必要條件,這也意味著在企業進行創新提高生產率之后的配套專利保護措施對于激發社會創新潛力至關重要。

二、文獻綜述

陳昆亭等(2012)[1]指出社會人力資本形成的方式對長期經濟平均增長率有顯著的影響,如果人力資本的形成主要是通過接受教育等主動方式形成,那么長期平均經濟增長受到其波動的影響就越小,相反,如果教育投入有限,干中學成為人力資本改進的主要途徑,那么生產效率的波動性就越大,長期的經濟增長水平就越低。李尚驁等(2011)[2]通過提出一個同時內生化了人力資本投入和R&D的一般均衡模型后研究發現,R&D過程需要人力資本投入和新技術的研發是在干中學的基礎上獲得的,其對人力資本的“侵蝕效應”通過它的兩種特征發揮作用。物質資本投入越多,人力就會在更為先進和豐富的機器設備中摸索經驗,這也更有利于技術創新,但與此同時干中學難度的上升也要求更多的人力資本,這就會加速技術進步并阻礙人力資本積累。ZhengSongetal.(2011)[6]提出我國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平均較低,而私營企業的生產效率較高,私營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高于國有企業是因為選擇了委托,從而與保留中央權力的國有企業相比,私營企業的授權機構可以為每個工人獲得額外的效率單位。而考慮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可能來源于企業本身的成長,還可能來源于資源在企業間的配置效率。楊汝岱等(2015)[3]通過對1998—2007年的十年間,中國制造業整體效率變化的來源進行分解之后發現,企業自身成長是中國制造業效率提升的主要來源,貢獻份額為56.4%,企業間配置效應貢獻份額為31%,企業進入退出效應貢獻份額為12.6%,制造業生產率的增長越來越依靠企業本身的成長,企業間配置效應的作用越來越小。企業自身效率的提升當然值得提倡和鼓勵,但對于全國整體而言,企業本身的成長是要消耗大量資源的,而資源在企業間的配置效率的提升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的內生增長模式?;谝延醒芯?,本文接下來試圖基于干中學的視角,來研究在制造業效率動態變化中,企業成長和配置效率改進各自貢獻的份額有多少?

三、模型推導

模型假設是由兩代人重疊組成的,他們在第一個時期工作,在第二個時期靠儲蓄為生。效用函數形式如下:(1)式中,β是貼現系數,θ是消費ct的跨期替代彈性。本文關注的是當人的儲蓄收益率不降低時的情況,即當θ≥1時。假定χ為與國有企業(F企業)相比,私營企業(E企業)的授權機構可以為每個工人獲得的額外的效率單位(χ>1),ψ為私營公司管理者從產出中竊取的部分(ψ<1)。兩類企業的生產函數表示如下:由李玄煜(2015)[4]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實證檢驗可知α=0.257??梢钥闯鱿噍^growinglikeChina中的E公司價值,在引進E企業向F企業配置的效率ω后:如果χω>1,即由E公司企業家為每個工人獲得的額外的效率單位χ大于技術從E企業向F企業配置的效率ω,此時E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會增加E企業的價值;如果χω<1,也就是說E企業所獲得的額外生產效率小于技術從E企業向F企業配置的效率,此時E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反而會減少E企業的價值。也就是說當E企業自身技術進步的速度小于技術傳遞給F企業的速度時,E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反而對自己公司不利,會導致在與F企業的市場競爭中愈發處于被動狀態。這與現實常識也相吻合:當一些資金規模比較小的私營企業研發出較為先進的技術時,如果不提供技術專利保護形成技術壟斷,那么在這些技術流向資本雄厚的大公司之后,初始研發出這項技術的小規模私營企業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也可以想象,在無法形成技術壟斷的情況下,資本薄弱的私營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會很小。且式中,ρE是企業資本回報率。為了確保ρE>Rl,作假設1:χ>χ≡ω11-()ψ11-α(11)如果假設1不滿足,就不會有E公司處于均衡狀態。因此,一個足夠大的超過私營企業向國有企業技術配置率的生產率差異是引發經濟轉型的必要條件。

四、小結

本文基于重疊代際模型,結合干中學理論引入全要素生產率在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間配置效率的作用,推導出配置效率對于民營企業創新的影響。結果顯示,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如果配置效率大于生產率提升效率,那么民營企業本身的財富會受到損失,企業創新的動力也會減弱,只有一個足夠大的超過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間配置率的生產率差異才是引發企業創新實現經濟轉型的必要條件,這也意味著在企業進行創新提高生產率之后的配套專利保護措施對于激發社會創新潛力至關重要。本文提供的政策建議如下:對于擁有創新潛力、生產率提升迅速的新興產業,對其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加強,避免其最終為他人做嫁衣,損傷其創新活力。此外,對于創新技術在企業中的合理配置,政府應當提供平臺以及制定合理談判規則,以支持資本薄弱的私營企業在談判中合理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陳昆亭,周炎,龔六堂.短期經濟波動如何影響長期增長趨勢?[J].經濟研究,2012,47(01):42-53+79.

[2]李尚驁,陳繼勇,李卓.干中學、過度投資和R&D對人力資本積累的“侵蝕效應”[J].經濟研究,2011,46(06):57-67.

[3]楊汝岱.中國制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經濟研究,2015,50(02):61-74.

作者:戚家華